甲午海戰紀念館的詳細介紹
省委黨校文史教授“王建學”的這壹倡議引起省政協和“丹東市”政協的高度重視。
100多年前的丹東“大鹿島”,上演了壹場由中日兩國海軍參加的19世紀末世界最大規模的海戰。昨日,省委黨校文史教授王建學的壹份關於遼寧省建“甲午海戰紀念館”的建議引起了省政協和丹東市政協的重視。“甲午戰爭才是日本侵華的起點。”采訪中,王建學還向記者講述建甲午海戰紀念館的意義。
2005年記者找到王建學教授。他正在應丹東文史委的要求就甲午海戰及修建紀念館的意義、作用等相關問題提出詳細的意見。
在他的案頭記者看到了丹東文史委剛發給他的信函:“省政協聯合視察甲午海戰遺址之座談會上,您對重視甲午海戰遺址遺跡保護,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等發言,省市縣三級領導均十分重視。特別是您關於修建甲午海戰紀念館的建議,丹東、東港兩市領導認為意義重大。市政協領導要求,由我們起草壹個建議案,以反映您的意見和建議為主……”
王教授說,2005年7月由省政協組織的視察團去大連、丹東、撫順等地考察日本侵華遺址遺跡。在丹東大鹿島村,看到了村民自發集資建成的“鄧世昌”大理石雕像和衣冠冢還有碑文。其中6米高的雕像是村民自己集資20萬元建成的,這讓王教授深受感動。 “作為甲午戰爭的古戰場,遼寧應該建立甲午海戰紀念館。”王教授說,他的這種想法早在1985年作為省委巡視員被派到東港市東溝縣工作期間,多次考察大鹿島村時就有了。
王教授說,甲午戰爭早在“九壹八事變”之前,應是日本侵華的開端。是日本蓄謀已久的在中國海域上發動的侵略戰爭的起點,在日本侵華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不了解甲午戰爭就無法全面了解和揭示日本近代侵略中國的全部過程,它在史學價值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甲午海戰紀念館在世界軍事史上具有重要價值。19世紀末日本與中國的海軍在世界上都是壹流的,艦船眾多,技術先進。日本松島和吉野艦,中國濟遠艦、定遠艦都是世界最頂級的軍艦。北洋海軍還有8名來自英國、美國、德國的軍事顧問。鄧世昌、劉步蟾、林泰曾等壹批傑出將領都是留學英國軍事院校的高材生。甲午海戰是近代軍事史的壹個縮影,它是世界海軍界公認的當時最大規模海戰。因此,在世界海軍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建立甲午海戰紀念館必然對我國海軍史研究,及世界海軍史研究具有填補空白的作用。此館建成,不亞於美國太平洋珍珠港紀念館的國際效應。(美國海軍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紀念館)
王教授說,甲午海戰紀念館還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甲午戰爭中湧現了眾多愛國英雄人物,是近代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的愛國誌士的集中代表,鄧世昌、丁汝昌、劉步蟾等,他們的鬥爭和犧牲精神可歌可泣,感人至深,修建甲午海戰紀念館就是學習他們的最好載體。 陳德委員 民革遼寧省丹東市委副主委:打撈“致遠艦”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894年,遼寧丹東南部黃海海面發生震驚中外的“甲午海戰”,清政府北洋水師包括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等4艘戰艦沈沒在遼寧丹東大鹿島附近海域。鄧世昌等愛國將領可歌可泣的壯舉壹直是激勵著中國人奮發圖強的活教材。日前,在全國兩會上,民革遼寧省丹東市委副主委陳德委員呼籲,打撈致遠艦,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陳德說,“甲午海戰”作為中日甲午戰爭的壹場關鍵性戰役,雖然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等多種因素影響,致使北洋水師主力損失慘重,但是在海戰中,北洋水師的中國軍人表現出不畏強敵英勇作戰,敢於流血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後人敬仰。特別是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官兵表現出的誓與軍艦***存亡的悲壯氣節,在中華民族反抗外敵侵略的史冊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遼寧丹東大鹿島海域作為海戰的主戰場,也因這場海戰而頻繁出現在展現甲午海戰的各種文獻和影視資料中,聲名遠播,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北方著名海島旅遊避暑勝地。很多華人、華僑和國際友人慕名而來,到大鹿島瞻仰英雄鄧世昌,遊覽憑吊甲午海戰古戰場。但是由於沒有更好的設施展現當時世界海軍史上的最大規模的蒸汽鐵甲艦戰役,使遊客無法更多、更深入地了解這場戰爭。
為此,陳德建議,應由國家組織相關部門打撈“致遠艦”。由於打撈“致遠艦”是壹項涉及文物權屬、文物保護、海域作業管理、後勤保障多部門聯合的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作業量大,牽涉部門多,因此建議由國家指定有關部門牽頭,設立專項資金,在以前探摸的基礎上,實施“致遠艦”打撈工程。將打撈出水的“致遠艦”在丹東大鹿島進行文物保護,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