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孔子以什麽治國

孔子以什麽治國

孔子主張以禮治國。禮的原則 “尊重”原則:要求在各種類型的人際交往活動中,以相互尊重為前提,要尊重對方,不損害對方利益;同時又要保持自尊。 宋刻本《禮記》 “遵守”原則:遵守社會公德,遵時守信,真誠友善,謙虛隨和。 “適度”原則:現代禮儀強調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壹定要把握適度性,不同場合、不同對象,應始終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壹定的分寸。 “自律”原則:交流雙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應當檢查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禮儀規範要求。壹 、孔子所處的政治環境 要想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就要看看孔子所處的政治環境。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政治上混亂、軍事上諸侯國互相征伐。自從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衰微,地位壹落千丈,實際上和壹個中等諸侯國差不多。各國為了在眾多的諸侯國中得到壹塊生存之地,互相攻伐,戰爭持續不斷,小國被吞並,大國不斷崛起,先後出現“春秋五霸”。各國內部,卿大夫勢力強大,動亂時有發生,弒君犯上現象屢見不鮮。 在這種情況下,周代從文王武王及周公等人時期傳下來的禮樂制度也隨之崩潰了,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①]這段話中孔子所說的“天下無道”的情形就生動地描繪出了春秋時期混亂的政治局面。 隨著禮樂制度的崩潰,人們的道德也逐漸淪喪。春秋是壹個講究實力的時代,凡是講實力的時代,道德都是沒有市場的。 面對這樣混亂的社會,孔子作為壹個對社會負責任的人,提出了壹系列改造社會的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中的治國工具是“禮” 孔子是壹個十分懂得“禮”的人,據說他小時候就把禮器當玩具玩,《史記》中記載:“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27]可謂天賦異秉。他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28]孔子對於夏禮、殷禮都很精通,但他認為夏、商、周的禮儀是壹代比壹代進步的,他說:“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29] “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30]。可見,他認為周禮是最為完善的。 “禮”是周代典制的重要內容,“禮起源於氏族社會的風俗習慣”[31]。也就是人類在原始***產主義社會時代的習慣法,這些習慣法在進入王政時代後,被領導階級加以整理改造,形成比較系統的制度,於是,夏有夏禮,商有商禮,周有周禮,“禮”成了國家穩定的壹個重要保證,而“禮”經過了夏商兩代的改進,到了周代,經過周公的系統化,成為更加完善的壹種制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內容見於先秦典籍《儀禮》之中。周禮的基本精神是“在各種典禮、儀式當中,不同社會地位的參與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嚴格的具體行為規範。通過這些行為規範區別尊卑、親疏、賢愚等社會範疇,界定每個人在社會秩序中的具體位置,協調全體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32]。到了孔子時代,周公所作的“禮”已經徹底崩潰了,社會進入了“天下無道”的時期,孔子在這樣的社會裏能夠站出來,用壹種“雖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力圖改變社會現狀,這種精神是我們後世子孫們所應該敬仰和學習的。 孔子要用“禮”來治理國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正名”,子路曾經問老師:“衛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孔子說:“必也正名乎!”[33]子路覺得老師有些可笑,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中要想“正名”確實是壹件異想天開的事,他問:“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這“名”怎麽正呢?孔子對子路解釋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34]所以說,孔子認為“正名”是治國的首要工作。所謂“正名”,就是建立壹個名實相符的社會,社會的各個階層都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心盡職,不得僭越。齊景公曾經問孔子為政的方法,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5]即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樣子,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樣子,做父親的要有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有兒子的樣子,孔子要建立的是壹個秩序合理嚴謹的社會。因為當時的社會是壹個秩序混亂、禮崩樂壞的社會,季孫氏曾經用八佾的規模在庭院舞蹈,古時壹佾八人,八佾就是四十六人,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大夫,只能用四佾,他用八佾是典型的破壞周禮的事件,對此,孔子表現出極大的憤慨,發出壹句響徹古今的名言:“是可忍,孰不可忍!”[36]可見,當時禮制的破壞程度有多麽厲害,也正因此,孔子才提出“正名”的主張。 其次,除了“正名”之外,孔子還提出要以“禮”為行為規範的思想,即“齊之以禮”的思想。“禮”的實行有兩條缺壹不可的途徑:壹是自下而上的途徑,孔子在教導他的學生子貢時說為人要“富而好禮”[37],在教導他的學生顏淵時說要“克己復禮”[38],在教導他的兒子孔鯉時說“不學禮,無以立”[39],這就是說民眾自己本身要以“禮”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要求人們做到“非禮勿視,非禮無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40];二是自上而下的途徑,即領導者要以“禮”治國,即孔子所說的“上好禮,則民易使也”[41],“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42]。領導者以“禮”為行為規範,民眾就會效法,國家就會穩定,從而達到“天下有道”的理想社會。 以“禮”為支柱的治人之學實際上就是孔子的治國思想。孔子繼承了西周以來把禮作為治國之經緯的思想,認為禮是治國之本,形成了以禮樂教化治國安邦的總體思路。 孔子不滿當時“天下無道”,動蕩不安的社會,抱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救世情懷,奔遊列國,汲汲以求,倡導“德化”、“禮治”。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之。”(《為政》)他提出“為國以禮”(《先進》),集中表達了他對禮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孔子對周禮抱著很尊敬的心態,而在實際上又有所損益。在繼承中創新,目的是為了救世。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禮”的,在《論語》中多次談到自己對西周禮樂的向往。子曰:“周監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陽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述而》)這態度談和感情畢竟是有壹定的保守性的,因為周禮再好,也只是代表壹個逝去了的時代,盡管那個時代曾經確實是輝煌的。 如果孔子果真面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形勢,壹味地維護周禮,那他肯定是壹個地地道道的保守派。但是,事實上,他對周禮也有許多不滿之處,並在推崇周禮的前提下,對周禮進行了許多“損益”。如“周禮”重視祭祀鬼神,而孔子在回答樊遲問知時則主張:“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雍也》)子路問事鬼神的問題,孔子明確地告訴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他的弟子都認為“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孔子重人事輕鬼神,革新了“周禮”的基本精神。又如“周禮”規定的宗法制、世襲制在孔子這裏也被打破了,他提出了的“舉賢才”(《子路》)打破了親親尊尊,主張“學而優則仕”(《子張》),向社會打開了取士的大門。 孔子通過對周禮的損益創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個思想體系的制高點,並與“禮”配合,在修己的同時治人,在人的倫理道德完善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的良好秩序。 另外他的禮樂治國中也能看出來孔子“引仁入禮”才使禮具有了深層意義的內在本質,仁的發現原本是對禮樂的意蘊深入開掘的結果,而禮樂的價值也正是由於仁的發現而重新確立。所以,仁與禮樂的關系是:“仁”是“禮樂”的內在根據,仁心外化而成禮樂,依禮樂而行則成仁,禮樂與仁相輔相成,恰好成為壹對辯證統壹的關系。 周公制禮作樂是孔子禮樂治國的理論基礎,周公“引德入禮”,對禮樂進行加工改造,使禮從原始的實物交易行為中抽象出來,進而納入道德範疇之中,這為孔子“引仁入禮”重新確立禮樂的價值作了的鋪墊。人性論也是孔子禮樂治國思想得以實施的重要理論基礎,雖然孔子未曾講過人性究竟是善是惡,但是他認為人皆有道德屬性且傾向於善,因此教化可施。孔子禮樂治國的內容即“樂治”和“禮治”。

參考資料:

從《論語》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禮-百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