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斯諾克來說,是什麽限制了它只是壹個小眾運動?
斯諾克世界杯如火如荼。這個團隊比賽需要考驗兩個人之間的默契。再說了,決定輸贏是單局。這個賽制是激動人心還是讓人驚訝臺灣總會斯諾克競賽制度的改革從未停止過。世界杯只是壹場普通的邀請賽,排名賽乃至整個斯諾克賽制的改革被稱為牢不可破。改革成功與否很難確定,但每次新賽制試水,選手們都以吐槽和炮轟作為回應。從前排名賽都是長期的勝利,遇到保守作風的大磨王,比賽就會陷入無聊的馬拉松。2008年,中國的西摩和哈羅德在第八場比賽中打了94分鐘,創造了電視直播比賽單場時間最長的記錄。雖然很極端,但卻表現出斯諾克的乏味特點。臺聯意識到必須做出改變。2010年,它推出了PTC Players Tour,並實施了短遊戲系統。雖然PTC的初衷是為了幫助斯諾克在世界範圍內推廣,
丁俊暉也因為PTC性價比低炮轟臺聯:“聽說要增加到20個PTC站。兄弟們還有錢吃飯嗎?”作為本賽季最具本土特色的邀請賽,上海大師賽在三大賽事中獲得的獎項超過了英國錦標賽和大師賽。當然,如果不是這樣,火箭奧沙利文很可能會放棄比賽,繼續新賽季的假期之旅。到目前為止,在中國舉辦的斯諾克賽事已經超過了許多英國排名獎,可以算是斯諾克在中國比較受歡迎的表現。代表著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這項運動花錢來吸引世界頂尖選手。縮短壹些排名賽的場次也是壹項重大改革。即使是三大賽事之壹的英冠,也將把除總決賽以外的所有比賽從原來的17場9勝縮短為11場6勝。2011年英冠八強丁俊暉2-6不敵羅伯森後,不忍向臺聯開火:“感覺前兩場不在乎輸球,沒有贏球的動力。”
本次比賽前5分鐘,出桿時間不得超過15秒,最後5分鐘不得超過10秒。這不是壹種改變比賽節奏,拖拖拉拉的慢性病嗎?但遭到明星玩家的抵制,認為娛樂至上,就像斯諾克。2017年,單人限時賽剛剛升級為排位賽,世界前10名有6名選手沒有報名。任何改革都伴隨著阻力和爭議。賽制改革確實給了更多球員參與和奪冠的機會。問題是每壹項改革實施後都會引起持續的不滿和爭議。最重要的是,斯諾克並沒有因為近年來的改革而重生。世界排名第壹的塞爾比,在壹個繁忙的賽季裏,
截至目前,上海大師賽冠軍獎已成為繼世錦賽、中國公開賽之後的第三高獎項。當然,作為斯諾克最高榮譽廳,今年斯諾克世錦賽冠軍獎金也將提高到50萬英鎊。得益於世界臺聯主席巴裏·赫恩的改革,他增加了很多排名賽的獎項,讓壹些排名靠後的選手可以靠打球養家糊口。斯諾克是壹項不受歡迎的運動。與網球、籃球等項目相比,獎金差別太大。即使有巴裏·赫恩的改革,似乎也是遜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