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區域經濟學賴以存在的客觀基礎?
區域經濟學賴以存在的客觀基礎:自然稟賦的差異性,經濟活動的極化性,空間距離的不可滅性。
區域經濟也叫“地區經濟”。指分布於各個行政區域的那部分國民經濟。它的形成是勞動地域分工的結果。在長期的社會經濟活動中,由於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以及宗教等因素的作用,壹些在經濟等方面聯系比較頻繁的居民區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濟區。
區域經濟是在壹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每壹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都受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經濟政策等因素的制約。水分、熱量、光照、土地和災害頻率等自然條件都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有時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壹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條件下,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受投入的資金、技術和勞動等因素的制約;技術經濟政策對於特定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區域經濟是壹種綜合性的經濟發展的地理概念。
它反映區域性的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現狀及其問題,尤其是指礦物資源、土地資源、人力資源和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現在地區生產力布局的科學性和經濟效益上。區域經濟的效果,並不單純反映在經濟指標上,還要綜合考慮社會總體經濟捆戶體雅效益和地區性的生態效益。
區域經濟學其必不可少的要素:
1、特定的地理區域。
2、資源條件相同或相似。
3、人文社會條件基本相同。
4、經濟活動的方式及特征具有連續性和壹致性。
5、區域內形成統壹、有序、健康的市場。在我國目前現階段,研究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