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新華社點名之後,恒大汽車的故事還講得下去嗎?

新華社點名之後,恒大汽車的故事還講得下去嗎?

近日,新華社撰文評論:當前新能源 汽車 行業存在“虛假宣傳”“虛火過旺”隱憂。文中點名了恒大 汽車 未有量產車在售,卻市值高達5000億港元的情況。反映在資本市場上,3月29日,恒大 汽車 盤中跌幅擴大,壹度跌超過15%。

新華社發文針砭時弊,或許是恰巧點在了恒大 汽車 的“痛穴”上。 作為港股市值僅僅次於比亞迪的第二大車企,其財報數據顯示,企車業務營收卻僅僅占到總營收的1.21%,“第二大車企”似乎有些名不副實。

“假噱頭”還是“真實力”?恒大造車的“虛火”停的下來嗎?

2020年,特斯拉市值壹度超越豐田成為市值最高的車企,國內方面,蔚來估價漲了400%,小鵬、理想等新能源造車品牌,市值均有上漲。今年1月份,恒大 汽車 發布公告,以定向增發的方式,股權融資260億港元。經歷過資本的寒冬之後,新造車的風口又飛了起來。

目前市面上對於恒大造車有兩種不同的聲音, 壹種認為恒大可能在“以造車之名,給地產業務拿地為實”,另壹種則認為恒大實實在在有造車的實力。

對於這兩種聲音,我們不置可否。

去年5月份,前恒大動力 科技 集團常務副總裁呂超曾經發聲,認為房產企業造車"不符 汽車 產業發展規,若不徹底改變行為方式、造車理念,則很難成功"。

恒大造車究竟是“噱頭”還是像部分媒體所言,真的有顛覆新能源 汽車 格局的真實力?

從恒大進軍 汽車 領域到現在,不難發現壹件事,無論造車業務進展怎樣,發布會倒是辦了不少。這說明壹件事, 至少在營銷這件事上,恒大 汽車 上費來相當大的心思的,但是如果深究起來,就不難發現恒大造車最難的地方在於,他似乎沒有太多能拿得出手的核心技術。

拿前幾日發布會上,恒大 汽車 發布的智能聯網系統來看,在聯合研發的恒大、騰訊、百度三家中,只有百度以及騰訊有技術實力,單單對於恒大 汽車 而言,要在1年11個月內招到壹個完整的技術團隊,完成團隊磨合,並且給出壹個可用的解決方案,並不容易。

在向善 財經 看來,在很多行業包括地產行業,這樣的“營銷前置”的做法並沒有什麽不正確, 很多企業都是“先賣產品方案,後賣產品”,很多公司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在 汽車 領域,可能並非如此。

汽車 行業是壹個典型的 “技術前置” 行業。什麽是“技術前置”?舉個例子,現在幾乎每臺 汽車 上都有的ABS系統(剎車防抱死系統),最早出現在 汽車 上可以追溯至1953,而直到1978年才有第壹款量產的ABS車型出現。

也就是說,對於 汽車 行業來說, 先有技術研發,再有成熟產品是壹個不變的規律,因為 汽車 本身就是各種技術系統組合而成的產品。

從這個角度來看,恒馳作為壹個帶有地產基因的品牌,在三電領域(電機、電控、電池)領域沒有深度技術積累的情況下,真的能造好 汽車 嗎?不好說。

根據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壹份數據顯示,2020年新能源 汽車 因三電系統缺陷召回占召回總數量的31.3%。主要問題集中在充電速度與宣傳不符、電池質量問題突出等等方面。

換言之,即便壹些品牌(包括特斯拉)在量產車上市多年後仍然不可避免的出現問題,技術積累不足,且沒有任何壹款量產車投入市場的恒大 汽車 就能做好嗎?這壹點頗為值得持續觀察。

“千金難買競爭力”,恒大造車的“陽謀”勝算未蔔

壹方面,恒大在 汽車 行業壹直“高歌猛進”,這也壹度獲得了部分投資人的青睞。不過與此同時,市面上關於恒大的謠言也壹直不斷。

去年8月份,市面上有消息稱恒大集團向廣東省政府提交了壹份《關於懇請支持重大資產重組項目的情況報告》,其中信息顯示恒大集團有息負債8355億元,在128家金融機構借款2323億元。

客觀的角度來看,不排除有人試圖放出假消息來故意打壓恒大市值的可能性,畢竟恒大 汽車 受到投資人青睞,還是有很多人會眼紅的。至於恒大造車到底缺不缺錢,似乎是個羅生門,至少從之前的股權融資來看,恒大確實有可能在為造車籌謀資金。

不過面對恒大來說, 造車業務,似乎依舊沒有地產業務那麽重要。

2019年,恒大宣布投資1600億在廣州南沙區建設整車、電池和電機三大基地等項目,同年8月份,恒大斬獲南沙區兩宗地塊。而在當年七月,金浩生活服務(江蘇)有限公司以底價7.04億元的價格拿下了兩宗住宅用地,俊江新能源 科技 (江蘇)有限公司以底價1.38億元拿下壹處工業用地。

頗有意思的是,根據天眼查App顯示,前者為恒大 汽車 旗下子公司。而後者則已經更名為恒大新能源 汽車 (江蘇)有限公司。

由此觀之,“投資 汽車 產業拿地”或許是恒大入局 汽車 領域的“陽謀”。

根據《財新》報道, 恒大不斷加大在 汽車 產業的投資,然後通過獲得的配套住宅用地回籠資金,從而實現所謂的優勢。

夏海鈞曾表示,恒大在與地方政府談判時會建立壹個模型,其中包括當地投資建廠的預計虧損、 汽車 產業帶來的就業機會和稅收增長,憑此模型要求地方政府配套住宅和生活用地。

造車口號喊了幾年,PPT也發布了幾回,量產車仍未大規模量產,也難免讓人狐疑,難免會有人想到了樂視.....

這也難怪威馬 汽車 沈暉在微博開腔調侃:“恒大 汽車 就差 汽車 了 。”

如果將來某壹天,恒馳產品實力真的對對表BBA、“秒殺”特斯拉,而且市場公認這壹點,那麽恒馳毫無疑問就是國內民族 汽車 工業的驕傲。

但是,問題在於,對標特斯拉,超過BBA不是靠嘴說出來的,背後需要的是技術、品牌的長期投入。單是這兩項,就可能需要數百億人民幣的投入,再加上供應鏈、以及生產制造環節的投入和磨合,沒個十年八年的或許搞不來。

因此,不是說國內品牌做不好新能源 汽車 ,而是說,需要曠日持久的在人才、技術以及產業上持續不斷的投入,才能慢慢積累起來優勢。

實際上,得益於智能化以及電動化的趨勢, 汽車 高價值產業鏈正在發生轉移,從傳統的生產制造環節,逐漸轉移至信息系統的集成領域(從工業轉移至信息產業)。 這對於國內的 科技 企業以及 汽車 企業來說都是壹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物聯網時代,智能設備種類越來越多,人們與信息的交互入口也越來越多,而智能 汽車 則是少有的能夠建立起完整的軟硬生態的壹級入口,自然是兵家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