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昆的人物生平
白玉昆初從龐昌、郝爾明學花旦戲。如《胭脂虎》、《梵王宮》、《新安驛》等戲。對踩蹺曾下過壹番苦功,但其實他並不喜歡旦角戲。遂私下向郝二明、王喜虎、趙春瑞諸伶工學武生,及文武老生。
十八歲出科後,藝名小絳州、小蝶仙,登臺於天津上天仙戲院時,且與當時名“小小余三勝”的老生余叔巖同過臺;迨到山東煙臺演唱時,始正式改名白玉昆。出科後曾搭楊韻譜、劉喜奎的斌慶社班社演出多年。後以演唱京劇為主,與金少山、孟小冬、高慶奎、蓋叫天、楊瑞亭等合作演出於北京、天津、上海、煙臺、武漢、南京、東北各地。由於和梅蘭芳、周信芳等同屬甲午年出生,並稱為“八匹馬”。
白玉昆自此之後,就自己組班挑大梁,他天分高,領悟強,無論什麽戲,壹見就會,令人都嘆為奇才。
白玉昆二十歲到上海,在漢口路文明大舞臺首演,第壹天打炮戲是《蒑萌關》,自飾馬超,不掛髯口,由老生改為英俊的武生。他清亮的唱工,嫻熟的武技,都是上海觀眾前所未見。接著是演《惡虎村》、《鳳凰山》雙出,幾天打炮戲下來,即在上海奠定了地位。
白玉昆足足在上海紅了二十年,就連他自煙臺帶來的花臉金少山,亦由班底躋入名角,進而與梅蘭芳合唱《霸王別姬》,成了首屈壹指的“金霸王”。
早期以武戲“八大拿”之《鄭州廟》《殷家堡》 《溪皇莊》 《八蠟廟》等戲馳名。他的武生拿手戲還有《連環套》《反五關》《槍挑小梁王(槍挑小霸王)》《呼延贊表功》《販馬記》。後師承王鴻壽,致力於紅凈戲。擅演《白馬坡》《古城會》《水淹七軍》等劇中的關羽。《反西涼》、《戰渭南》、《冀州城》、《詐歷城》、《蒑萌關》,及編為八本的《戰馬超》,亦是其得意之作。可以說每出戲都有其獨出心裁的演法,而且都能得到觀眾的激賞。
白玉昆的武打幹凈俐落,有時加插武旦“打出手”的投刀擲槍,滿臺飛舞,特別精彩。他演《戰馬超》,在夜戰張飛壹場的撲跌翻高,最難能可貴,幫他打下手的武凈李永利,便吸取了他的打法,傳給兒子李萬春,徒弟藍月春,將《戰馬超》改名《兩將軍》,又成了李萬春的成名之作。
白玉昆除唱武生之外,亦能唱其他角色,如唱《連環套》,在應工的黃天霸中間,《盜金勾》壹折飾朱光祖;在《打面缸》戲中飾周臘梅,與荀慧生、高慶奎合演《金水橋》飾程咬金,都演得有聲有色。他演《販馬記》的李奇,不唱吹腔,唱高撥子。
他嗓音寬亮堅實,演唱樸拙大方,念白鏗鏘有力。當時京劇界以“白玉昆的嘴,楊瑞亭的腿”來贊譽他唱念功力之深。他演文戲,表演細膩,節奏強烈,演武戲動作利索,強調英氣,講究風度。他自編的《天雨花》有八本之多,更有《風波亭》、《地藏王》、《彭公案》、《大禹治水》等劇,演唱起來都是南派五音聯彈,自成壹格,人都呼為“白派”。他唱《甘露寺》,前飾喬玄,後飾張飛,《相親》、《別宮》的唱作,迥異北方的馬連良,人則稱為“南派甘露寺”。
壹九二七年七月初,白玉昆曾組普慶社,偕武生趙鴻林,花旦趙君玉、陳桐雲、芙蓉草,老生張介仁,到北京第壹舞臺演唱《鐵公雞》,《楊家將》等戲。
但以北京名角多,登臺場地少,演出不易,遂又開始跑碼頭。赴天津、濟南、青島、南京等地之後,又轉向東北,常演出關公戲。他的關公戲系得自三麻子王鴻壽,又采集各家之長,自己塑造了壹副有大將風度,而又英猛的關公。
其嗓子本來就寬亮,又加上道白清楚有力,所演《千裏走單騎》、《水淹七軍》、《關公月下贊貂蟬》、《走麥城》等戲,在東北馳譽壹時,人都雲:“南有林樹森,北有李洪春,關外還有壹位白玉昆。”
後期演出劇目除關羽戲外,還有《精忠傳》《四進士》《潘洪掛帥》等。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曾灌制他的《地藏王》《反五關》《戰蒲關》等唱片。這些唱段,彌足珍貴,最能反映白玉昆先生的演唱特點。
壹九四八年,白玉昆適在丹東,應召參加東北野戰軍政治部京劇團,旋調天津紅風劇團,因劇團調赴山西,轉赴山東省膠
縣京劇團。1956年,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期間,以演《古城會》,曾得示範演出優等紀念獎; 匯演後, 調至山東省京劇團,演出《天雨花》《八蠟廟》等劇。1960年,擔任山東省戲曲學校副校長並兼任和負責教學工作。曾當選為政協山東省第二屆委員會委員。1963年,列席全國第三屆政治協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