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的人文旅遊資源和自然資源。。急
寧波市區主要旅遊景點奉化溪口是全國重點旅遊區:以蔣中正原籍為背景,以雪竇山和雪竇寺最為著名,還有蔣中正原住址及鎮上古香古色的文化,包含了武嶺門、武嶺學校、文昌閣(奎閣淩霄)、小洋房、蔣氏故居(豐鎬房)、玉泰鹽鋪、摩訶殿、蔣母墓道、禦書亭、錦鏡池、千丈巖瀑布、妙高臺、、千丈巖、、雪竇寺、將軍楠、中旅社原址、三隱潭、徐鳧巖、亭下湖
寧波生態景點很多,類似北侖區九峰山,鄞州區五龍潭也算是。野鶴湫旅遊風景區 、梁祝文化公園 、寧波滕頭生態旅遊示範區、九龍湖風景區、寧波松蘭山海濱旅遊度假區、東錢湖風景旅遊區、石浦漁港古城、天壹廣場、天壹閣、寧波松蘭山、保國寺、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雪竇山、北侖鳳凰山主題樂園、天童寺、天河、東錢湖、城隍廟商貿休閑步行街區、寧波萬達商業廣場、阿育王寺、月湖、豐鎬房、千丈巖瀑布、它山堰、妙高臺、五龍潭、南溪溫泉、浙東大峽谷、寧波海洋世界、蔣母墓道、梁祝文化公園、宋皇城海灘、前童古鎮、上林湖越窯遺址、秦氏支祠、鼓樓、開明服飾特色街。
寧波地處浙東,深厚的文化傳統使得寧波不但擁有深刻的思想家,同時兼有百姓喜聞樂見的本土戲劇形式。東面東海,豐富的漁業資源造就了寧波菜別樣的風味。此外,寧波的方言和民俗也別有特色。
四明學派:也稱“四明陸學”。南宋淳熙年間,有“淳熙四先生”之稱的明州學者楊簡、袁燮、沈煥等人以研究、師承陸九淵的以"心"為構成宇宙萬物來源的"心""理"合壹的"心學"為主,兼綜朱子理學及金華、永康諸學學說而形成的學派。?
姚江學派:亦稱陽明學派。其創始人為明代哲學家、余姚人王守仁(別號陽明),因余姚有姚江流經,故名。王守仁繼承和發揚了南宋陸九淵的心學,提出“心外無物”、“致良知”、“知行合壹”等哲學思想,集中國古代主觀唯心主義之大成,史稱“王學”。其主要繼承人有徐愛、錢德洪、沈國模、史孝鹹等。?
浙東學派:也稱浙江史學派,其創始人為明清之際啟蒙主義思想家、余姚人黃宗羲。黃宗羲在政治上公開揭露和批判君主專制制度,指斥其為“使天下不得安寧”的罪惡之源,主張民權。經濟上提出“工商皆本”,學術提倡“經世致用”。除哲學、史學外,對天文、地理、數學、文學、藝術、宗教等方面都有研究,是清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其代表人物有萬斯大、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等。
甬劇:始於清乾隆後期,初稱“串客”。系由田頭山歌、馬燈調、唱新聞等灘簧類民間小戲、曲調演變而來。主要流傳於寧波、舟山及寧波壹帶。最初的演唱者為鄉村的農民、工匠等手工業者,在廟會祭神、喜慶堂會時演唱,演唱的內容主要為新聞和民間生活故事,無表演動作,無樂器伴奏。清嘉慶年間(1796~1820),受“蘇灘”影響,開始有簡單的表演和胡琴伴奏。道光十年(1830)後,出現營業性演出的“串客班”。光緒十六年(1890)數名藝人到寧波演出走紅,"串客"改稱為"寧波灘簧"。曾壹度改稱為"四明文戲"、"甬江古典"等,1950年5月始正式定名為甬劇。甬劇擅演清裝戲、近代戲、現代戲,表演細膩,語言、唱腔富有地方特色,內容適應市民的思想情趣,鄉土氣息濃郁。?
姚劇:起源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主要流行於余姚、慈溪、上虞、紹興壹帶。由當地的農民、手工業者閑季組班演出,有“燈班”、“燈戲”、“串客”、“花鼓”、“鸚哥班”等稱呼。光緒年間(1875~1908),部分藝人赴滬演出,受蘇南等地劇種的影響,定名為“余姚灘簧”,其主要特點是表演樸實、粗獷、自然,動作來自生活,節奏輕快有力,對白用生活語言,雜以插科打諢。1953年,部分藝人組成“余姚灘簧小組”,1956年發展為劇團,正式定名為“姚劇”。?
寧海平調:寧海縣地方劇種。始於明末清初。主要流傳於寧海、象山、三門、天臺、奉化壹帶。其唱腔特點、表演、伴奏手法近似新昌高腔,聲調高亢而婉約,壹唱眾幫,對白以寧海書面官話為主,吐詞文雅。原均為男演員,50年代後始有男女合演。劇目有近百之多,內容以反對封建禮教、除暴安良為主。?
四明南詞:也稱四明文書,屬彈詞類。主要流行於浙東地區,是由民間小調發展而來,清道光年間進入鼎盛時期。壹般以堂會形式進行演唱,彈唱時,多為三人壹檔,常用樂器以三弦、揚琴為主,伴以琵琶、二胡等。曲詞有詞調、賦調、正賦、平湖、緊平湖等五種,俗稱“五柱頭”。?
寧波走書:又稱犁鏵文書、蓮花文書。主要流傳於寧波、舟山、臺州壹帶。最早產生於佃工在農作時的壹唱壹和中,曲調和樂器十分簡單。至清光緒年間,常用曲調發展到四平調、馬頭調、賦調等三種,俗稱"老三門"。後來又伴以四弦胡琴、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等樂器。其中四弦胡琴是走書音樂獨具特色之處。同時,演唱形式也是由坐唱發展到表演,動作幅度較大,“寧波走書”也由此得名。
寧波話屬於吳語太湖片(北吳)甬江小片,分布在寧波市六區、舟山市二區、奉化、象山、岱山、嵊泗、寧海(岔路及其以南除外)、余姚南部、慈溪東部。諸土語十分接近,內部壹致性很高。
寧波話中保留了不少中古音,借助於《廣韻》《玉篇》這些古典的工具書,可以查到它們的最原始的寫法。當然,這些字往往十分冷僻難認,非專業人員壹般不可能讀出和讀準。但是,如果從詞義的角度來看寧波方言,會發現它的三音節、四音節的俚語、俗語、比喻語、方言成語以及更多音節的短語和諺語(話頭),不但可以書寫,而且十分精彩生動,這些正是寧波話的最活最有生命力的因素。
此外,寧波話中的象聲疊韻詞、固定搭配、倒置、擬聲等語言特點和眾多極具鄉土特色的民諺也給寧波話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意趣。
自“五口通商”開埠,西方文化東漸,舶來品也日益進入市民生活視野。舊時稱西方為西洋,故有許多名詞冠以“洋”前綴,成為壹種特定歷史時期的語言現象。
地處浙東的寧波在越文化的長期影響下,在優越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了別具壹格的風俗。
八月十六中秋節:全國各地以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惟寧波以十六為中秋。追其來由,有兩種說法:壹說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國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壹說南宋時宰相、鄞縣人史浩因母生日為十六日故易之。清袁鈞的有詩“峰壽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從此非時來競渡,家家十六看龍舟”。每逢中秋節,家人團圓,趕神會,觀龍舟,吃月餅,亦互贈月餅。寧波月餅以苔菜、水昌月餅見強,別具風味。
大頭和尚舞:在寧波市郊、鄞縣廣為流傳,昔日每逢新春佳節,民間舞蹈“大頭和尚”便以“太平會”名義,走村串戶,恭賀新禧,消災祈福。其表演是將紙制大頭和尚變形面具套在頭上,由兩個分帖子的人領路挨家戶分帖,口講吉利話,待戶主出錢後,便將賀年帖貼在門上,然後再表演舞蹈,動作機械、詼諧、滑稽,鑼鼓節奏別具壹格,充滿歡樂氣氛。?
龍舞:寧波流傳最廣的民間舞蹈之壹。寧波鄉村許多地方辟有龍潭,農民歷來有舞龍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風俗,常見於迎神賽會及各種廟會。寧波龍色彩豐富,形式多樣,有布龍、繡花龍、雙龍盤柱、打結龍、斷尾巴龍、小人龍、草龍等,壹般為9節、12節,多至18節、24節,現作為群眾性文娛活動,常於春節、元宵節和慶祝集會組隊表演,奉化條宅村龍舞曾多次參加全省、全國民間舞蹈會演並獲獎。?
獅舞:在寧波市寧海縣壹帶較為流行,壹般在夏歷正月或佛教有關節日,數十名農民組班,去各村輪流舞獅,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獅舞有獨舞、對舞、群舞,以三獅***舞為多,壹雄壹雌壹仔,邊舞邊敲鑼打鼓,以表演"搶五燈"為最精彩,即在場地中間、四角各置壹盞燈,獅子在中間狂舞、嬉打、咬打、搶燈,四周皆圍觀群眾。
賽龍舟:為水鄉的民間習俗。寧波的賽龍舟壹般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舉行。前者相傳是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汩羅江的日子,劃龍舟,表示人們競相營救。後者則為寧波的中秋節。除舉行廟會外,賽龍舟可增加節日娛樂氣氛。舊時寧波城區賽龍舟主要在江東張斌橋東的塘河中舉行,鄞縣的東錢湖的龍舟最負盛名。龍舟分青龍、黃龍、白龍等,龍(船)首高昂,劃船人服裝與舟同色,壹人立於舟前敲鑼指揮,壹聲炮響,龍舟齊發,鑼鼓聲與岸上觀看的人群呼喊聲不絕於耳,場面甚為熱烈,先到終點者為勝。?
梁山伯祝英臺故事:梁祝的民間傳說,最早見於南北朝梁元帝時(552~555)的《金縷子》壹書。晚唐的《宣室誌》有更詳細的描述:東晉時上虞祝氏女英臺,女扮男裝求學,與會稽的梁山伯同學三年。後祝英臺先歸家,次年梁山伯去祝家拜訪,才知其為女性,央人求聘,而祝已許馬氏子。後山伯為縣令,勤政愛民,死於任上,葬在?城西鄉。後祝英臺過山伯墓,痛哭呼號,墓自裂,祝跳入梁墓中同葬。宋《乾道四明圖經》中有“義婦冢”及梁祝故事的記載。現寧波西鄉、鄞縣高橋鎮有梁祝合葬墓及梁山伯廟。寧波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壹到”的諺語。現梁祝故事以電影、戲劇、曲藝等各種藝術形式流傳,範圍非常之廣,涉及浙江、江蘇、河北、山西等十幾個省,並流傳到歐美各國,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全國有梁祝的墳墓9處,“讀書處”5處,但梁山伯廟僅寧波壹處。
寧波地處東海之濱,海鮮名聞內外,向以蒸、烤、燉制海鮮見長,別具特色,輕形式,重實味,鮮鹹相兼,美味可口,寧波人昵稱“下飯”。烹飪制作大都采取蒸、燴,特別講究火候、刀功,極註重色、香、味。寧波十大名菜為冰糖甲魚、剔骨鍋燒河鰻、苔菜小方烤、苔菜拖黃魚、腐皮包黃魚、網油包鵝肝、荷葉粉蒸肉、黃魚海參羹、彩溜全黃魚、炒鱔背。尤以冰糖甲魚、鍋燒河鰻為寧波傳統名菜之最。
此外,各種飯後點心也別具風味。較有名的是寧波十大名點:豬油湯團、龍鳳金團、水晶油包、豆沙八寶飯、豬油洋酥塊、三絲宴面、鮮肉小籠包子、燒賣、鮮肉餛飩、酒釀圓子。其中,尤以寧波豬油湯團為全國聞名。
此外,象山海鮮、奉化芋艿頭、奉化年糕、奉化尚田草莓、慈溪余姚楊梅、三北豆酥糖、寧波草席、河姆渡茭白也小有名氣。
冰糖甲魚:寧波十大名菜之首,吃來軟糯潤口、香甜酸鹹,風味獨特。此菜是壹種滋補品,甲魚與冰糖同燉,具有滋陰、調中、補虛、益氣、祛熱等功能。
邱隘鹹菜:寧波特產。盛產於鄞縣東鄉邱隘鎮,用雪裏蕻菜腌制。雪裏蕻菜冬種春收,腌制依據放鹽多少來錯開上市季節。邱隘鹹菜色澤黃亮,有香、嫩、鮮、微酸特點,能生津開胃,可炒、煮、烤、燉、蒸、生拌、配菜肴、做湯料、做餡子。做配料可解魚腥,除油膩,"鹹菜黃魚"為寧波名菜,俗話"三天不吃鹹菜湯,兩腿感到酸汪汪"。邱隘鹹菜已有近百年歷史,近年,邱隘真空包裝食品廠改進鹹菜生產衛生設備與保鮮貯存,使其暢銷國內外。?
寧波豬油湯團:寧波人過春節,有吃豬油湯團習俗,正月初壹,家家戶戶吃湯團,湯團圓圓,象征團圓。寧波湯團皮薄而柔滑,色白光亮,糯而不黏,入口流餡,油燙香甜,自成特色。寧波市區開設有“寧波湯團店”和“缸鴨狗”湯團店,近年來還出口冰凍寧波豬油湯團到港澳及歐洲各地。寧波湯團
溪口千層餅:寧波特產。制作配料嚴格,選白凈芝麻、冬季苔菜、本地麥面粉、糖、油按配比拌和,烘烤溫度要適中,酥而不焦,每餅27層。松脆異常,鹹中帶甜,滿齒清香。
余姚楊梅:寧波特產。肉質細軟,甜蜜醇厚,形如珠而色如瑪瑙。有白種、粉紅種、紅種、烏種四大類,以烏種的荸薺種為最佳,因其成熟時呈紫黑色,似荸薺而名之。楊梅時節較短,初夏紅種的早大種先熟,白種水晶楊梅最遲上市,俗稱“夏至楊梅滿山紅,小暑楊梅要出蟲”。楊梅形狀可愛,汁液鮮潔可口,味甜如蜜,作為時鮮水果,品種繁多。加工後有蜜餞楊梅幹、楊梅飲料、楊梅醬、糖水楊梅等,楊梅汁有生津、止渴、祛暑作用,楊梅燒酒是消暑佳品。余姚楊梅為國家農業部“七五”期間投資建設的"名、特、優、稀"商品基地之壹,慈溪也是楊梅重要產地。?
浙貝母:寧波特產。是貝母的壹種,因產於浙江,故名“浙貝”,又稱大貝。原產象山,是寧波市鄞縣著名經濟特產和貴重中藥材,亦稱"象貝",為“浙八味”之壹。貝母性微寒,味甘苦,主治傷寒煩熱、咳嗽上氣,安五臟,利骨髓,消炎、潤心肺,兼有消炎退腫,治痔癰節腫毒等功效。鄞縣樟村壹帶盛產,下半年種下,次年5月收獲,鄞縣鄞江橋產量占全浙江省的70%,被稱為“浙貝之鄉”。
骨木嵌鑲:傳統工藝。其歷史可上溯到1000多年前的隋唐時期,明代骨木嵌鑲主要用於家具的雕飾。清乾隆年間,寧波的骨木嵌鑲工藝以其特有的地方風格和精致的技藝名聞遐邇,被列為“貢品”。在制作方法上分為高嵌、平嵌和混合嵌。高嵌采用象牙、黃楊木、竹黃、臘石等作為圖面紋飾的原料,鋸成形後,嵌在木坯上。平嵌采用象牙、骨片、螺甸、木片等,依圖面紋飾平嵌入木坯後用刻刀勾線而成。嵌鑲的構圖有“丹青圖”和“古體”之分,前者近似明清間的風俗畫,後者形同漢畫,其內容以表示吉祥、長壽、富貴為主題,以人物、博古、山水花鳥為題材,產品有床、幾、椅、廚等。?
朱金木雕:傳統工藝。又稱漆金木雕。在明清時期,工藝制作已達到了較高水平。它是在木雕制品的基礎上以朱砂色為底,貼金飾彩而成,顯得金碧輝煌。木雕以樟木、椴木、銀杏等優質木材為原料,運用浮雕、透雕、圓雕等手法根據不同對象雕刻而成,題材多取於戲劇故事,造型古樸生動,刀法深厚。有的玲瓏剔透、栩栩如生,有的比較粗獷。朱金木雕主要用於寺、廟、祠堂等建築及木床、花轎等大型家具和神像等。?
泥金彩漆:傳統工藝。寧波漆器的歷史,可以上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泥金”名稱始於商周。其做法是將金箔研成粉狀,與大漆調合後或塗或填。漆器以木胎為主,也有以竹片、竹編為胎。以朱紅和黑色為漆器的基本色調。傳統的制作方法有紋飾在透明的漆膜裏面的沈花,紋飾在漆膜表面的平花,用堆塑、鑲嵌等手法使紋飾出於漆膜表面的浮花等三大類,而浮花工藝為寧波漆器傳統工藝中較有代表性的手法。漆器的裝飾以金為主,有描金、貼金、堆金、追金、開金、平金等手法,題材有花鳥、山水人物及寓吉祥如意的圖案等。?
金銀彩繡:又稱"仿古彩",為傳統寧繡中的精品。寧繡與湘繡、蘇繡、京繡、粵繡、蜀繡被譽為中國六大名繡。金銀彩繡采用各色真絲織品為原料,在彩繡、平繡圖案周圍盤繡以金線和銀線而成。古色古香,富麗堂皇。底色以深色為主,主要有深紅、深藍、墨綠、黛色、鐵銹紅、咖啡色等,制作工藝可分為網繡、包金繡、墊金繡三大類。題材有龍鳳、花卉、佳禽等。主要用於繡衣、靠墊、臺布、床罩、軟包等生活用品。?
寧波草席:古稱明席(寧波古為明州),也稱甬席(寧波簡稱甬),俗稱"滑子"、"席子"。以盛產於寧波西鄉黃古林壹帶的席草,用白麻筋或綠麻作經線編織而成。寧波草席質地精密,厚實挺括,剛勁有彈性,柔軟光滑,能散熱降溫,收藏方便,經久耐用,鋪墊、打包、掛門窗均可使用。?
寧波草帽:寧波市西郊和慈溪、鄞縣、余姚農村不少婦女善編草帽,常作為家庭副業。以草編之鄉慈溪長河鄉編織的金絲草帽最優,輕若雲,亮似雪,美觀實用,經漂白染色、繡畫、裝飾,可與時裝配套,既是遮陽實用品,又是裝飾性工藝品。草帽按原料分,有金絲、麥稈、維特克、鹹草、席草、龍須草、黃草、雞冠草、紙草、黃花菜葉、勒菲草等10余種,年總產2000余萬頂,除席草帽500余萬頂內銷外,多以半成品出口,由國外根據流行服裝設計帽型,配裝飾後投入市場。?
寧波竹編:寧波是竹編之鄉,四明山盛產毛竹,歷史上就用竹編制各種簡樸實用的籃、籮、簟、筐、籠等。明、清江南舉人赴京應試的考籃、食籃皆竹編,現鄞縣、奉化、余姚山區有數十家鄉村辦竹編廠,工人善用篾絲、篾片,巧妙地編制成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各種動物,並和傳統的罐、籃、盒、盤結合起來,制成雞罐、鴨盤、貓頭鷹盒、花盆套、花瓶、廢紙簍等,既實用,又可觀賞,暢銷海外。
自然資源:
寧波位於東經120°55'至122°16',北緯28°51'至30°33'。地處我國海岸線中段,長江三角洲南翼。東有舟山群島為天然屏障,北瀕杭州灣,西接紹興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臨三門灣,並與臺州的三門、天臺相連。
寧波氣候是壹個地區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性質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綜合影響下形成的。寧波位於東海之濱、長江三角洲的東南隅,地處寧紹平原,緯度適中,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和濕潤,冬夏季風交替明顯,但由於所處緯度常受冷暖氣團交匯影響,加之倚山靠海,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使各地天氣多變,差異明顯,災害性天氣相對頻繁,但同時也形成了多樣的氣候類型,給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寧波四季分明,冬夏季長達4個月,春秋季僅約2個月。若以候平均氣溫>22℃為夏季、<10℃為冬季、10~22℃為春秋兩季這壹標準劃分,壹般是3月第六候入春,6月第壹候進夏,9月第六候入秋,11月第六候入冬。
寧波全市的多年平均氣溫16.4℃,極端氣溫最高41.2℃,最低-10℃。無霜期230~240天,作物生長期30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480mm,山地丘陵壹般要比平原多三成,主要雨季有3~6月的春雨連梅雨和8~9月的臺風雨和秋雨,主汛期5~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
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850小時, 寧波市年平均氣溫地區分布地區分布為北多南少、西部山區比平原少。
寧波市的主要災害性天氣有低溫連陰雨、幹旱、臺風、暴雨洪澇、冰雹、雷雨大風、霜凍、寒潮等。
寧波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壹,河流有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余姚江發源於上虞縣梁湖;奉化江發源於奉化市斑竹。余姚江、奉化江在市區“三江口”匯成甬江,流向東北,經招寶山入東海。
寧波市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市區海拔4-5.8米,郊區海拔為3.6-4米。地貌分為山地、丘陵、臺地、谷(盆)地和平原。全市山地面積占陸域的24.9%,丘陵占25.2%,臺地占1.5%,谷(盆)地占8.1%,平原占40.3%。
寧波有漫長的海岸線,港灣曲折,島嶼星羅棋布。全市海域總面積為9758平方公裏,岸線總長為1562公裏,其中大陸岸線為788公裏,島嶼岸線為774公裏,占全省海岸線的三分之壹。
全市***有大小島嶼531個,面積524.07平方公裏。寧波境內有兩灣壹港,即三門灣、杭州灣、象山港。這些灣港,因有錢塘江、甬江及眾多溪河註入,夾帶著大量泥沙和營養物質,為灘塗和近海生物繁殖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春曉油氣田位於寧波市東南約350公裏的東海西湖凹陷區域,總面積22000平方公裏,探明天然氣儲量達700多億立方公尺。而東海向來被譽為「東亞的波斯灣」,海域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僅在中國大陸棚上的天然氣儲量就有5萬億立方公尺,原油儲量約為1千億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