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院橋的風景文化

院橋的風景文化

廣化寺

廣化寺位於黃巖區院橋鎮東鑒,始建於三國赤烏四年(240年),距今已經有1766年的歷史,是江浙兩省最早36所寺院之壹。北宋到和二年(1055年朝廷賜額靈龜寺。治平三年(1066年)改今屬禪宗廣化寺十方叢林。

廣化寺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美的環境條件,綿長的歷史沿革,為全國著名高僧——新昌大佛寺方丈悟道法師稱道,並被載入《中華佛教名勝大全》。

鑒洋湖

院橋鑒洋湖東西長2500米,南北寬500米,分上下兩湖,河港相連。明初,上湖建洚洋橋,下湖建鎮鎖橋。洚洋橋是構築簡單的3孔梭墩石板橋;鎮鎖橋於清乾五十六年(1791),由雞籠山東北的寶輪寺住持募化重建。此橋為古道西澤捷徑重要石橋,自西向東,長135米,寬3米,引橋呈弧形,曲線優美,南面主橋3洞石拱構築,北面1孔石拱。鎮水橋形如大兜網,其功能是能夠攔截太湖山之水,防止直瀉下遊成為水災,又能關住院橋壹帶風水,不使外泄,這是古人造橋工藝與風俗巧妙結合。

院橋炮臺山

清初,鄭成功在東南沿海抗清。順治十四年(1657)八月,鄭成功水軍攻占縣城,二個月後被清兵收復。順治十八年,清廷下達遷界令,禁民出海與義軍聯絡,撤沿海30裏居民入內地,片板不許下海,拆毀民房築木城,征集民工於山口高地,建烽火臺暸望。舊誌記載:“南自店頭至隘門(今屬溫嶺),東南自北洋臺至南閘,相其山之遠近,連綴如星。”康熙二十二年(1683),臺灣降清,開海禁,遷民復居沿海。

烽火臺白日升旗,夜間懸燈,配置信炮、火把、銅鑼清初的烽火臺今日難見遺跡。1998年11月,於院橋炮臺山頂原烽火臺遺址,重建仿城門樓形式的烽火臺。

太湖山

太湖山位於院橋西南邊角,海拔約720米,是院橋最高峰,與溫嶺太湖鄉溫州樂清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