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筍是竹筍嗎?
首先在種類上,冬筍,春筍,毛筍都是竹筍。春筍和冬筍都是毛筍。
其次按照外形,冬筍是毛竹冬季生於地下的嫩莖,是尚未出土的毛竹筍,它的特點是兩頭尖;毛筍的筍籜由黃褐色至褐紫色,密布棕色刺毛和深褐色斑 點、斑塊;竹筍的筍籜乳淡黃色或者黃色,有黑褐色油漬狀斑點。
冬筍:指尚未出土的毛竹筍(此筍長於毛竹鞭上,尚未露出土面,遊經驗的竹農才能挖掘到),壹般在農歷十月即有上市。其特點是:兩頭尖,筍體彎曲,筍籜緊裹筍肉,肉色乳白,以紅燒、清燉、制湯,也可單獨制成菜肴,是食用鮮筍時間較長的壹種,也可制成罐頭。
春筍:?春後踩挖的筍,以其筍體肥大、潔白如玉、肉質鮮嫩、美味爽口被譽為“菜王”。烹調時無論是涼拌、煎炒還是熬湯,均鮮嫩清香,是人們喜歡的佳肴之壹。又被稱為“山八珍”。因其種類較多,如毛竹、早竹、石竹、淡竹、刺竹、綠竹、剛竹、麻竹等,可葷可素,做法不同,風味各異。炒、燉、煮、燜、煨等皆成佳肴,祖國各地均有很多有名的筍菜:“春筍燒鰣魚”、“春筍白拌雞”,“南肉春筍”和“糟燴春筍”,“問政山筍”,滬菜中的“枸杞春筍”,陜菜中的“春筍燜肉”等。
擴展資料:
筍的介紹
中國優良的筍用主要竹種有長江中下遊的毛竹、早竹和珠江流域、福建、臺灣等地的麻竹和綠竹等。毛竹、早竹等散生型竹種的地下莖入土較深,竹鞭和筍芽借土層保護,冬季不易受凍害,出筍期主要在春季。麻竹、綠竹等叢生型竹種的地下莖入土淺,筍芽常露出土面,冬季易受凍害,出筍期主要在夏秋季。
竹原產熱帶、亞熱帶,喜溫怕冷,主要分布在年降雨量1000~2000mm的地區。毛竹生長的最適溫度是年平均16~17℃,夏季平均在30℃以下,冬季平均在4℃左右。
麻竹和綠竹要求年平均溫度18~20℃,1月份平均溫度在10℃以上。故在我國南方竹林茂盛,而北方竹林稀少。竹需要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濕潤、排水和通氣性良好的土壤,土壤pH值以4.5~7為宜。
竹筍是竹的幼芽。顧名思義,春天破土而出的是“春筍”;夏秋時節收獲的叫“夏筍”;冬季收藏在土中的便是“冬筍”。光是我們可以吃的竹筍就有毛竹筍、淡竹筍、麻竹筍、慈竹筍……少說也有80多種。竹筍再壹加工,又搖身化作筍幹、筍衣、筍絲、腌筍、酸筍、筍脯……真是“筍”丁興旺。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冬筍
百度百科-竹筍
百度百科-春筍
百度百科-毛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