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質激素的停藥的方法
部分皮質萎縮和功能不全患者可無臨床表現,但有食欲不振、惡心、體重減輕、肌肉無力、肌肉或關節痛、低血壓、低血糖、心跳快、嗜睡、低熱或顱內壓增高等表現。如遇到應激性刺激,則癥狀加重,嚴重時也可出現腎上腺皮質危象。
反跳現象 糖皮質激素突然停藥或減量過快可出現反跳現象而致原病復發或惡化,其原因是病人對糖皮質激素產生了依賴性,或糖皮質激素用量不足病情尚未控制所致。出現反跳現象常需加大劑量再行治療,待癥狀緩解後再逐漸減量、停藥。
全身應用藥理劑量糖皮質激素引起垂體—腎上腺軸的抑制程度與藥物的作用是否長效、持續使用的時間及給藥途徑有關。糖皮質激素抑制垂體—腎上腺軸作用和抗炎活性大約平行。
減少副作用激素的副作用通常與劑量及療程密切相關,單劑量或1次大劑量給藥很少導致機體的損害。成人每日用強的松量若小於7.5 mg則很少有副作用,若大於7.5 mg發生率則增多,大劑量,長療程使用激素其副作用明顯增加,應盡量避免。目前多主張采用小劑量、短療效,也有主張采用間日療法。即以每日最低有效量2.5倍於隔日晨時前頓服,可減少對腎上腺皮質的抑制和嚴重副作用的發生。對於支氣管哮喘等呼吸系統病,近年來主張采用激素霧化吸入療法以取代或減少全身用藥的劑量,也可達到提高氣道局部的藥物濃度和療效,減少副作用的發生。如乳母接受藥物性大劑量的激素,則不應哺乳,由於激素可由乳汁中排泄,對嬰兒造成不良影響,因激素可抑制患兒的生長和發育。小兒如長期使用激素也需十分慎重,如果有必要長期使用,應采用短效(如可的松)或中效制劑(如強的松),避免使用長效制劑(如地塞米松)。口服中效制劑隔日療法可減輕對生長的抑制作用。兒童或少年患者長期使用激素必須密切觀察,患兒發生骨質疏松癥、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青光眼、白內障的危險性都增加老年患者用激素易發生高血壓。老年患者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女性應用激素易發生骨質疏松。用藥時不能驟停。
停藥反應藥源性皮質萎縮和功能不全:長期使用,尤其連日給予超生理劑量激素的患者,由於外源性皮質激素反饋性抑制垂體前葉促皮質激素(ACTH)的分泌,從而使內源性皮質激素釋放減少及引起腎上腺皮質萎縮。多數患者可無臨床表現。停藥後,垂體前葉分泌ACTH的功能壹般需3個月~5個月才恢復,腎上腺皮質功能的恢復約需6個月~9個月或更長,因而停藥需經壹個較長過程,不能驟然停藥或減量過快,撤藥過程中或停藥後壹段時間內,如反跳現象和停用綜合征(或稱戒斷現象),反謂反跳現象是指長期應用激素類藥物,癥狀已完全控制後緩解,但因突然停藥或減量過大或過快時,可見原發病復發或惡化的現象稱為反跳現象,多由患者對激素產生依賴或疾病癥狀未被充分控制所致。所謂停藥綜合征是指在短期內應用大量激素,在突然停藥後出現壹些原來沒有的臨床癥候群,如肌痛、關節痛、肌強直、疲乏無力、發熱、情緒低落或無欲狀態,少數患者可致虛脫,多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系統暫時性機能紊亂所致,反跳現象與停藥綜合征的處理大致相同,發生後應及時恢復原來使用激素的種類和劑量,加強對原疾病的病因和對癥處理,待臨床癥狀平穩後,緩慢減量逐步實驗停藥。
從腎上腺糖皮質激素(以下簡稱激素)應用於臨床以來,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濫用激素導致的副作用時有發生,所以嚴格選擇用藥指征,密切監視其療效和副作用是極為重要的。現將臨床常見的幾個問題淺談如下。
1 基本原則
1.1 嚴格掌握適應證
不應將激素作為抗生素藥物使用,激素可抑制炎癥早期的滲出,也可抑制炎癥後期的增生,加之有抗毒,抗休克的作用,因此臨床上廣泛地用於急性重癥感染,但是,激素並不能抑制細菌或病毒的生長,反而因為抑制了機體的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了機體內幹擾素的生成而導致細菌的繁殖及感染的擴散,長期使用可導致二重感染,因此感染性疾病壹般不應使用激素,如必須使用則須在有效抗生素應用的情況下使用,且療程不宜過長。
1.2 不應將激素作為退熱藥物使用
激素能降低體溫調節中樞對內源性或外源性致熱源的敏感性而有退熱作用,但這種退熱作用並不持久,且有引起炎癥播散的副作用,因此絕不能將其作常規退熱藥使用。對於某些有明顯中毒癥狀的重癥感染,可在應用有效抗生素的同時短期加用激素,有助於緩解中毒癥狀,改善病情。
1.3 不應將激素作為增加食欲的藥物使用
激素能增強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增加食欲,促進消化,若因此將其作為食欲增加劑使用則為濫用。
2 激素的藥代動力學這對於正確使用激素十分重要,如氫化可的松口服後,吸收迅速而完全,血漿濃度於1 h~2 h內達到高峰,1次服藥作用可維持12 h左右,該藥進入血液後與血漿中某些蛋白質結合運送到全身再分解為遊離形式發揮作用,其半衰期為80 min~120 min,強的松、醋酸可的松龍、甲基強的松龍的組織半衰期均為0.5 d~2.5 d。
3 減少副作用激素的副作用通常與劑量及療程密切相關,單劑量或1次大劑量給藥很少導致機體的損害。成人每日用強的松量若小於7.5 mg則很少有副作用,若大於7.5 mg發生率則增多,大劑量,長療程使用激素其副作用明顯增加,應盡量避免。目前多主張采用小劑量、短療效,也有主張采用間日療法。即以每日最低有效量2.5倍於隔日晨時前頓服,可減少對腎上腺皮質的抑制和嚴重副作用的發生。對於支氣管哮喘等呼吸系統病,近年來主張采用激素霧化吸入療法以取代或減少全身用藥的劑量,也可達到提高氣道局部的藥物濃度和療效,減少副作用的發生。如乳母接受藥物性大劑量的激素,則不應哺乳,由於激素可由乳汁中排泄,對嬰兒造成不良影響,因激素可抑制患兒的生長和發育。小兒如長期使用激素也需十分慎重,如果有必要長期使用,應采用短效(如可的松)或中效制劑(如強的松),避免使用長效制劑(如地塞米松)。口服中效制劑隔日療法可減輕對生長的抑制作用。兒童或少年患者長期使用激素必須密切觀察,患兒發生骨質疏松癥、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青光眼、白內障的危險性都增加老年患者用激素易發生高血壓。老年患者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女性應用激素易發生骨質疏松。用藥時不能驟停。
4 停藥反應藥源性皮質萎縮和功能不全:長期使用,尤其連日給予超生理劑量激素的患者,由於外源性皮質激素反饋性抑制垂體前葉促皮質激素(ACTH)的分泌,從而使內源性皮質激素釋放減少及引起腎上腺皮質萎縮。多數患者可無臨床表現。停藥後,垂體前葉分泌ACTH的功能壹般需3個月~5個月才恢復,腎上腺皮質功能的恢復約需6個月~9個月或更長,因而停藥需經壹個較長過程,不能驟然停藥或減量過快,撤藥過程中或停藥後壹段時間內,如反跳現象和停用綜合征(或稱戒斷現象),反謂反跳現象是指長期應用激素類藥物,癥狀已完全控制後緩解,但因突然停藥或減量過大或過快時,可見原發病復發或惡化的現象稱為反跳現象,多由患者對激素產生依賴或疾病癥狀未被充分控制所致。所謂停藥綜合征是指在短期內應用大量激素,在突然停藥後出現壹些原來沒有的臨床癥候群,如肌痛、關節痛、肌強直、疲乏無力、發熱、情緒低落或無欲狀態,少數患者可致虛脫,多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系統暫時性機能紊亂所致,反跳現象與停藥綜合征的處理大致相同,發生後應及時恢復原來使用激素的種類和劑量,加強對原疾病的病因和對癥處理,待臨床癥狀平穩後,緩慢減量逐步實驗停藥。
5 下列情況慎用心臟病或急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憩室炎、情緒不穩定和有精神病傾向、真菌感染、青光眼、肝功能損害、眼單純性皰疹、高脂蛋白血癥、高血壓、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此時激素作用增強) 、重癥肌無力、骨質疏松、胃潰瘍、胃炎或食管炎、腎功能損害或結石、結核病等。
6 以下情況不宜用激素嚴重的精神病史,活動性胃、十二指腸潰瘍,新近胃腸吻合術後,較重的骨質疏松,明顯的糖尿病,嚴重的高血壓,未能用抗生素控制的病毒、細菌、黴菌感染。
7 正確評價療效激素的治療大多屬於緩解癥狀的姑息療法,其抗炎、抗毒、退熱、促進食欲和振奮精神等作用往往給人以假象,所以不能僅根據患者的主觀感覺判斷療效,而必須結合必要的客觀檢查,如實驗室檢查,放射線檢查,超聲波檢查等,正確評價療效。如長期應用激素者,應定期檢查以下項目:血糖,尿糖或糖耐量試驗,尤其是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傾向者;小兒應定期監測生長和發育情況;眼科檢查,註意白內障、青光眼或眼部感染發生;血清電解質和大便隱血;高血壓和骨質疏松的檢查,老年人尤應註意。
參考文獻:
〔1〕龔德華,王慶文.糖皮質激素作用機制的新進展〔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誌,2000,1.
〔2〕王大婉,叢克家.婦產科疾病治療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6:523.
〔3〕羅慰慈.與應用糖皮質激素有關的問題〔J〕.中國新藥雜誌,2000,6.
〔4〕黃炎.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的毒副作用〔J〕.中國實用兒科雜誌,2000,1.
〔5〕金仲品.簡述糖皮質激素的藥理及其應註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臨床醫生,2000,5.
〔6〕龔德華,王慶文.糖皮質激素作用機制的新進展〔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誌,2000,1.
〔7〕魏克倫,李娟.糖皮質激素在新生兒臨床應用中需註意的問題.
〔8〕蔡永敏.最新中藥藥理與臨床應用〔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303?483.
〔9〕樂傑.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46.
〔10〕張惠卿.醫藥萬象〔M〕.2005,3(8).
〔11〕胡文彬,江素玲.中國誤診學雜誌,2005,5(11).
〔12〕張曉霞.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2000,9(16).
〔13〕湯光,陳新謙.新編藥物學〔M〕.第1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278?342.
臨沂市中醫醫院,山東 臨沂 27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