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簡介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西漢的第7位皇帝。
十六歲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擊潰匈奴帝國、東並朝鮮、南誅百越、西愈蔥嶺,征服大宛,奠定了中華疆域版圖,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他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
人物評價: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評價劉徹是漢興五世的鼎盛時期,對外出擊匈奴,解除匈奴的軍事威脅,對內完善、創立壹系列制度,整頓社會秩序。
漢宣帝劉詢評價劉徹選名將,討伐匈奴,平定百越和諸夷,建立太學、改服色,封禪泰山,功德茂盛。
西漢官員夏侯勝評價劉徹雖然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但是殺士卒眾多,民生雕敝,亡德澤於民,不應該為他頌德。
西漢元帝時期的禦史大夫貢禹評價漢武帝即位之初選賢任能,開疆拓土,但是等到他認為自己功勞巨大的時候,就開始放縱自己的欲望,並且開啟奢靡之風,讓壹些有財無義,善於舞文弄墨的人顯赫。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劉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