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為什麽不建議新手基民買指數基金

為什麽不建議新手基民買指數基金

寬基指數就是跟蹤滬深300、上證50、中證500、創業板指、科創50等指數的基金,而行業指數就是跟蹤白酒、醫藥、芯片、新能源車等細分行業相關指數的主題基金。

當然,很多增強指數和smartbeta基金本質上也是指數基金,比如易方達的上證50增強,以及華夏的創成長/華安的創50,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

我們壹個個捋。

首先是寬基指數。其實很多新手最開始不知道買什麽,可能就是從定投滬深300指數基金開始學習的,這是壹個基本上很難出錯的方法,但簡單也很平庸,很難獲取市場的超額收益。

不得不說,早年壹批教定投的大V如銀行螺絲釘、E大、望京博格、老羅等,為指數基金的普及做出了卓越貢獻,也做了很多投教工作,這比很多金融機構的投教活動效果好得多。

寬基指數適合老基民玩,好處是費率低、運作透明可預期,能獲得市場的平均收益。在本領域,各個指數都有王者:華泰柏瑞的滬深300ETF,華夏基金的上證50ETF,易方達的創業板ETF,南方基金的中證500ETF,都是各自細分領域規模做得最大的、流動性最好的。當然規模大不壹定是最好,老手有時候會買小的,有壹些打新收益。

寬基指數有兩個問題,第壹是前面所說,很難有超額收益,這個看個人風險偏好,因為有的人就是希望獲取市場平均收益;第二個是波動率不可控,之前有人說,過去兩年創業板指數吊打95%的主動權益,還買什麽主動權益呢,問題是創業板指的波動是非常大的,牛市的時候漲得多,熊市的時候也殺得快。

總之寬基指數的持有體驗其實不那麽好,何況做寬基指數也要止盈要擇時,對於新手而言,並不平滑的收益曲線讓寬基指數的持有體驗比較壹般,不懂得擇時會讓新手錯失收益,操作難度很大。

指數基金並不適合“買入並長期持有”策略,但基金公司壹般不會告訴妳啥時候止盈,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推薦妳定投。關於定投,又是另外壹個宏大話題,這裏不展開講。我之前說過壹個朋友的例子,買入易方達深證100指數差不多10年沒有動(忘了有這個賬戶),結果發現收益率只有不到20%,而同期易方達中小盤收益已經快趕得上北京同期房價漲幅了(當然還是趕不上)。

給新手推介寬基指數,其實沒必要,低費率也不是什麽賣點,都買權益了還糾結那百分之零點幾的差異?

再說行業指數基金,這個其實藏著更大的坑(投資難度更大)。我做了壹些草根調研,發現白酒、芯片和新能源簡直是很多基民的標配。白酒相對來說還稍微好壹點(這麽多年沒怎麽跌,也就近期回調比較狠),芯片和新能源是重災區。

我不是說不能買行業指數,而是不建議新手買,除非妳滿足兩個條件:

第壹妳對所投資的細分行業有清晰的認知,知道該行業為什麽能漲;

第二妳要有做主動擇時的意識,知道什麽時候可以加倉,什麽時候應該止盈賣出。

即便妳滿足了第壹個條件,我也更推薦妳買行業主題的主動權益基金(大部分情況)。以醫療為例,去年醫藥行業指數整體漲幅在50%左右,但行業裏面表現最好的醫藥主題的主動權益都差不多翻倍了,超額收益在50%以上。就這個問題我也當面請教過醫藥的基金經理,回復是:醫藥行業其實能買的公司並不多,質地好的龍頭公司就會被超配,質地差的只有指數買,所以主動基金相對行業指數的超額收益非常明顯。

白酒為什麽就那麽強?因為標的很少,龍頭比重大(單壹股票持有可以超過10%的限制),所以中證白酒指數可能比很多重倉白酒的基金業績都好。

當然,即便是行業主題的主動權益基金,也不壹定適合長期持有,因為我們大多數情況下無法預期板塊輪動的方向,長期單壹押註壹個行業是非常危險的動作,比如前幾年的傳媒行業,低迷了很久,如果妳買了傳媒主題的主動權益,很難賺到超出市場平均的錢。

壹段時間某個行業表現好,基民就會去追逐,做趨勢投資,有的行業行情持續性強,有的行情就是幾周結束,很容易被套。當然,如果妳對某個行業的信仰特別強,可以當我沒說,比如妳的認知告訴妳白酒/醫藥/新能源是未來長牛行業,完全可以買入後長期持有或者定投。

回到主題,為什麽不建議新手基民買指數基金,最根本的是A股市場由於散戶多、衍生品工具不完善等原因,存在很多阿爾法,主動權益基金很容易戰勝指數。美國市場的指數之所以很難被戰勝,因為它們的資本市場發展階段跟我們差異很大,隨著我們資本市場不斷完善,最終可能會變得跟美股很像,但這個過程是比較漫長的,在這個之前我們可以好好通過主動權益基金享受時代的阿爾法。

妳們可以自己去看看,主動權益做得好的大廠比被動指數做得好的大廠要多很多。提到優秀的主動權益公募大廠,妳會想到行業龍頭、世界第三大酒莊易方達,走精品路線、很少發產品的興全,每年都有幾個產品能沖擊行業第壹的廣發,全明星陣容、風格齊全的中歐等等,但是提到指數做得好的,除了龍頭華夏,其他的幾家如天弘、華泰柏瑞、國泰、華安其實在大眾眼中存在感是比較低的(註:個人認為天弘基金的存在感主要體現在余額寶)。別跟我杠,妳們自己想想除了招商中證白酒之外還有幾個指數基金名氣特別大。

而且如今是個基金經理IP化的年代,指數基金經理很難找到存在感,很難去做個人IP,因為被動投資主要是看賽道,而不是看基金經理如何選股。換言之,指數基金經理離職,基本不會影響我的投資;但主動權益基金經理離職,大部分情況下是需要註意的。

指數基金經理的IP有多難做?比如我這幾年壹直喜歡用創成長在場內做波段,很久之後才知道原來這個指數的基金經理叫榮膺,還是個美女;還有獲得7屆金牛獎的指數大佬柳軍,妳可能也不知道他是規模最大的滬深300指數的執掌人。當然大家對侯昊、羅國慶、許之彥會比較熟悉,也是因為他們和市場主動溝通多,但妳看看主動權益的基金經理,需要多說壹句話嗎?即便張坤近幾年壹句話都不說,也不妨礙他成為行業頂流,第壹個擁有粉絲後援會。諾安蔡博,對外發聲也不算多,但去年上幾十次熱搜。

做指數這個賽道的公募基金,在宣傳上天然具有劣勢,說白了指數基金就不是給基民玩的,而是給股民做交易的,是工具型產品。為什麽我們指數基金公司普遍比較弱,還是因為阿爾法太多,主動太強,導致指數不好做,寬基指數做不好,量化投資也沒得做。

當然我不是否認指數基金存在的價值,要明確我說的對象是:對於新手基民。

我們買基金是為了什麽?還不是為了少思考如何投資,讓那些聰明人給我們打工?主動權益的基金經理多掉壹根頭發,我們就可以少掉壹根頭發。

所以選擇優秀的全市場主動基金,買入並長期持有,會是壹個簡單有效的策略。選行業做切換自然有人幫妳做,不用再糾結順周期行情還能持續多久,哪怕忘掉賬戶,十年後打開估計收益也不會太差(前提是妳買的基金得真的很優秀,這也有運氣成分,分散投資可能概率大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