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斯特勞斯人物簡介

斯特勞斯人物簡介

斯特勞斯

斯特勞斯,1864年6月11日出生於德國,1949年9月8日逝世,音樂家。主要作品有《唐·璜》《死與凈化》等。

理查·斯特勞斯的音樂出現在兩個世紀之交,既寫了上壹個世紀人的痛苦、掙紮,也寫了下壹個世紀人的歡悅、迷惘。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與二十世紀的通俗主義,在理查·斯特勞斯的音樂裏給出了果實──壹株甜蜜滲透著苦澀的、脆弱單薄的藝術之花。

中文名:理查·斯特勞斯

國籍:德國

出生日期:1864年6月11日

逝世日期:1949年9月8日

職業:音樂家

代表作品:《唐·璜》《死與凈化》

人生經歷

早期經歷

1864年6月11日,德國慕尼黑宮廷樂隊首席圓號手弗朗茨·約瑟夫·斯特勞斯的家裏,壹個嬰兒呱呱墮地,他就是後來在德奧以至世界樂壇聞名遐邇的理查德·斯特勞斯。理查·斯特勞斯從小就顯示出音樂才能,四歲就跟父親的壹個朋友學鋼琴,八歲又跟表兄學小提琴,十壹歲起,跟隨宮廷樂隊的助理指揮F·W·梅耶爾學習作曲理論。理查·斯特勞斯的父親音樂趣味十分保守,他信奉的音樂上帝是莫紮特,貝多芬等古典大師,對瓦格納及其學說深惡痛絕,也不讓孩子聽十九世紀後半葉的音樂作品。因此,小理查在家裏接受到的音樂教育十分有限。

1874年

理查·斯特勞斯念完了小學,在城裏的路德維奇中學讀書。他在學校裏聽了瓦格納的作品,觀看了《湯豪瑟》《齊格弗裏德》和《羅恩格林》的演出,他的心被這偉大的藝術所震撼。他曾寫道:“盡管父親反對,我邁進了這魔術般的藝術世界──《尼柏龍根的指環》《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等等。我還記得十七歲第壹次讀《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總譜時自己那出神入化、急不可耐的情形。”(引自理查·斯特勞斯:《回憶錄》(1949年))理查·斯特勞斯音樂風格正是在那時逐漸成型。他少年時代的作品有A大調弦樂四重奏、降E大調節日進行曲、b小調鋼琴奏鳴曲和鋼琴小品數首。

1882年

冬,理查·斯特勞斯在慕尼黑大學攻讀哲學、美學和藝術史等課程,他始終沒有機會進入音樂學院系統地學習音樂。1883年,他離開大學,專心從事音樂創作。在大學期間他創作的d小調交響曲、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F大調大提琴奏鳴曲、降E大調小夜曲分別在維也納、德累斯頓演出,受到公眾歡迎。

1884年

他首訪柏林,結識了著名指揮家漢斯·馮·彪洛。彪洛當時德高望重,很看中這位年輕人,稱他為“迄今為止、勃拉姆斯之後最有個性的作曲家”,請他為美因根宮廷樂隊寫了降B大調組曲,並親自指揮首演。

這個時期他的作品,有F大調圓號協奏曲、f小調交響曲、鋼琴音畫、c小調鋼琴弦樂四重奏、九首為格林詩寫的藝術歌曲以及根據歌德詩《流浪者的沖鋒歌曲》寫的聲樂合唱套曲等等。這些作品先後在德國演出。彪洛親切的稱他“理查三世”,致使理查·斯特勞斯很快成名。

1885年

理查·斯特勞斯被任命為美因根宮廷樂隊副指揮,在彪洛的面授下學習指揮。不久他就登臺獻藝,指揮演出自己的f小調交響曲和莫紮特c小調鋼琴協奏曲(K.491),並自任獨奏部分。勃拉姆斯──這位萊比錫樂派的泰鬥在美因根聽了理查·斯特勞斯作品後,評論道:“音樂很迷人,但很多地方主題離題。”不久,彪洛辭職。薩克森──這位美因根公爵要任命理查·斯特勞斯為繼任樂隊隊長,同時也要削減樂隊人數。理查·斯特勞斯深為不滿,沒有接受這個職務,離開了美因根。以後他同慕尼黑歌劇院簽訂了任第三指揮的三年合同。

在美因根宮廷樂隊工作期間,理查·斯特勞斯與樂隊第壹小提琴手阿歷克山·裏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裏特的妻子是瓦格納的壹個侄女,同時,裏特也是瓦格納和李斯特藝術的虞誠追隨者,他的這種藝術傾向影響了理查·斯特勞斯。裏特勸理查·斯特勞斯放棄古典主義傾向,讀瓦格納的文論,讀叔本華的書,跟隨柏遼茲、李斯特、瓦格納的浪漫路線。在美因根理查·斯特勞斯完成了自己藝術思想的轉變。他寫道:“新的(藝術)觀念必須有新的(藝術)形式──這就是李斯特交響詩的原則,決定創作的真正因素是詩歌的意念──這成為我後來寫交響詩的指導原則。”(引自理查·斯特勞斯:(回憶錄)。)真正作為理查·斯特勞斯藝術思想轉變的標誌,則是他在此期間創作的交響幻想曲《意大利》,這表明他從無標題器樂創作轉為寫標題音樂,音樂風格從追隨門德爾松轉為追隨李斯特。對這首轉折性作品的評價,人們褒貶不壹。也許,公眾需要壹段時間來熟悉並適應這“新”的理查·斯特勞斯風格。

在慕尼黑歌劇院的三年期間,理查·斯特勞斯除了指揮了幾場莫紮特相威爾第的歌劇作品之外,很少有機會參加重要作品的演出。1887年,在萊比錫當客串指揮時,他認識了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很快成功壹個熱衷於馬勒藝術的人。這年夏天,他開始創作音詩作品《麥克白斯》、《唐·璜》和《死與凈化》。他愛上了女高音歌手保琳娜·德·安娜。在以後的幾年裏,他同安娜合作演出了幾部著名歌劇(包括瓦格納的《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莫紮特的《女人心》──這是理查·斯特勞斯最喜愛的兩部名劇)。1894年,他倆終成眷屬。他送給她的結婚禮物是四首藝術歌曲(Op.27),分別題為《早晨》、《開西麗》、《安靜吧,我的靈魂》和《秘密的請求》。

1889年

以後,他的音詩《唐·磺》、《死與凈化》等相繼演出,獲得巨大成功。理查·斯特勞斯也被評論界公認為瓦格納死後最重要的德國作曲家。同年,他結束了在慕尼黑歌劇院的任職。1891年,理查·斯特勞斯到拜羅特劇院(拜羅特劇院是瓦格納作品的演出場所,曾轟動壹時,有“拜羅特胡聖地”之稱.)當合唱指揮,深受瓦格納遺孀科西瑪的賞識。1893年8月,他在拜羅特劇院指揮演出《湯豪瑟》盛況空前;在慕尼黑指揮演出《後宮誘逃》、《女人心》、《唐·磺》和《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等名劇時,也大受歡迎。但是,在排練他自己的歌劇《貢特朗》時卻遇到了麻煩。歌手們拒絕演唱,這使斯特勞斯痛苦不已。在以後數年內,他不得不放棄歌劇創作,專門從事音詩創作。《梯爾·歐倫史皮格爾的惡作劇》(1895年)、《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896年)、《唐·吉坷德》(1897年)和《英雄的生涯》(1898年)等作品壹個接壹個脫穎而出,都受到了歡迎和好評。

1896-1898年

理查·斯特勞斯的指揮生涯達到了頂峰。他擔任柏林皇家歌劇院首席指揮,在八個月的演出季節裏,他指揮了71場音樂會,25部歌劇(包括兩次《尼柏龍根的指環》四部劇的全套演出)。在魏瑪他發掘、演出了李斯特的《浮土德》等作品,在柏林演出了格裏格、馬勒、西貝柳斯和艾爾加等人的作品。理查·斯特勞斯作為指揮家的才能與聲望是不可忽略的。他同馬勒、魏因加特納壹起左右了1890~1910年間的德奧音樂演出活動,並不時去歐洲各地旅行演出。

理查·斯特勞斯並未因第壹部歌劇《貢特朗》的寫作失敗而氣餒,仍不斷在探索寫新的歌劇。1901年,他完成了歌劇《火荒》的音樂創作。這是根據中世紀佛蘭德傳奇而寫的喜劇作品,在德累斯頓首演,大獲成功,賣座持續了好壹陣子。這給了理查·斯特勞斯極大的鼓舞。

1903年

理查·斯特勞斯完成了歌劇《莎樂美》的創作,1905年底在德累斯頓首演。這部作品的唯美傾向及對變態情欲的描寫,曾招來各國檢查機關的麻煩,但在音樂上卻是理查·斯特勞斯歌劇作品的巔峰之作。音樂的誇張手法同劇本中露骨描寫異曲同工。

1904年

理查·斯特勞斯完成交響樂《家庭交響曲》,在紐約公演,作者親往指揮。

1908年

理查·斯特勞斯認識了奧地利詩人、戲劇家雨果·馮·霍夫曼史塔爾,開始同他合作。他們合作的第壹部作品就是《艾萊克特拉》──壹部比《莎樂美》更為外在、但音樂上略遜壹籌的歌劇。1910年,他們又合作完成了三幕喜歌劇《玫瑰騎士》。1911年,在德累斯頓公演受到歌劇界的普遍贊賞,成為理查·斯特勞斯歌劇作品中的保留劇目。

1913年

理查·斯特勞斯完成合唱歌曲《德意誌經文歌》,管弦樂《節日前奏曲》等作品。

1914年

5月牛津大學授予理查·斯特勞斯音樂博士學位,慶賀他五十歲壽辰。同年,他開始創作歌劇《無影夫人》。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寫了《阿爾卑斯交響樂》,1915年10月在柏林首演。1916年,霍夫曼史塔爾推薦赫爾曼·巴爾作理查·斯特勞斯腳本的作者。理查·斯特勞斯用自己同夫人保琳娜婚姻的壹段插曲,構思了歌劇《間奏曲》,直到1924年才完成。

1910-1918年

理查·斯特勞斯壹直是柏林皇家歌劇院常任指揮。從1919年起,他移居維也納,任當地國立歌劇院指揮。這期間,他創作較少,除歌劇《間奏曲》之外,還有芭蕾舞劇《摜奶油》。

1923年

他與霍夫曼史塔爾再度合作,創作了歌劇《埃及的海倫娜》,五年後首演失敗。被評論家壹致認為它是表明理查·斯特勞斯創作力已衰竭的代表作品。1928~1932年寫的歌劇《阿拉貝拉》也缺乏新意,與之早期作品風格雷同。

1933年

當理查·斯特勞斯著手寫壹部新的歌劇作品《沈默的婦人》時,以希特勒為首的國家社會黨掌權了。作為音樂家的理查·斯特勞斯,幾十年來壹直不問政治,他看不起許多政治家,只專心從事藝術。但在這年的拜羅特音樂節上,著名指揮家托斯卡尼尼因抗議納粹黨人迫害猶太人,拒絕參加演出。而理查·斯特勞斯為挽救藝術節和出於對瓦格納藝術的尊敬,當時出任代替托斯卡尼尼指揮了這場有納粹黨要人參加的盛大演出。鑒於理查·斯特勞斯當時的聲譽,納粹黨很需要這樣壹位文化要人起宣傳作用。因此,他們大肆渲染理查·斯特勞斯的這個舉動,把他指揮這場演出視為支持納粹黨的證據。這年11月,宣傳部長戈培爾組建納粹“國家音樂局”時,未經本人同意就任命理查·斯特勞斯為局長,理查·斯特勞斯就這樣展開了自己歷史上不光彩的壹頁。

理查·斯特勞斯缺乏政治意識,或者說,他具有德國庸人的劣根性。在當國家音樂局局長期間,他甚至沒有發現當時與他合作創作歌劇的腳本作者是幾年前認識的猶太人史蒂芬·茨威格。為此,納粹在電臺廣播中指責理查·斯特勞斯。茨威格去蘇黎世避難,推舉別人為理查·斯特勞斯寫劇本。理查·斯特勞斯不願正視現實,還堅持在海報和節目單上寫上已被撤下的茨威格的名字。他的這壹要求做到了,但曾許諾出席歌劇《沈默的婦人》首演式的希特勒、戈培爾等人卻沒有來。四天之後,納粹宣布禁演這部歌劇,並命令理查·斯特勞斯以健康原因辭去國家音樂局局長跑職務。於是,理查·斯特勞斯委曲求全,給希特勒寫了壹封卑躬屈膝的信。雖然,他這樣做保住了職位,但是,法西斯頭目們再也沒對他及他的家庭施舍過特殊的寵信。

1938年

由理查·斯特勞斯作曲、J·格裏戈作詞的歌劇《自由節》首演。這是部歌頌和平的戲。但出於不可告人的政治、軍事目的,納粹當局對它表現了不同尋常的熱情,讓它連續演了壹百場,給人造成歌舞升平的假象。自然,理查·斯特勞斯的創作成為這個非正義事業的宣傳品,不能不說是對他的壹個極大諷刺。接著,他們倆人又合作了壹部歌劇《戴安娜的愛》,這是理查·斯特勞斯最後的歌劇作品。

1939年

戰爭爆發了,對納粹來說,理查·斯特勞斯此時已經沒有什麽意義了。在加米施,他拒絕讓德軍的散兵遊勇住到家裏來。於是,他的猶太籍媳婦愛麗絲及其子女們被驅逐出德國。1941年,理查·斯特勞斯全家被允許在維也納定居。他在那裏寫了第二圓號協奏曲,風格似乎回到了年輕時代的同類作品的模式。在維也納他同納粹黨魁B·馮·西拉赫來往頻繁,籍以保護自己。1944年6月,盡管官方不鼓勵搞為理查·斯特勞斯八十壽辰慶賀,西拉赫等人還是以私人身份搞了活動。理查·斯特勞斯曾表示不在戰爭結束前首演《戴安娜的愛》但在友人克勞斯的勸說下,八月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演出。

1945年

春,理查·斯特勞斯為23件弦樂器寫的《變形》似乎是對自己半個世紀以來音樂生涯的壹種回顧。1945年戰爭結束後,理查·斯特勞斯夫婦自我流放到瑞士。由於他的不光彩歷史,他的名字被列在肅清納粹分子裁判所的名單上。這期間,他寫了雙簧管協奏曲及其他壹些木管樂曲。1947年,英國舉辦了壹個理查·斯特勞斯音樂節,請他來倫敦住了壹個月,並指揮演出他自己的作品,非正式地部分恢復了他的名譽。1948年,肅清納粹分子裁判所正式宣告,允許他回到德國。1949年5月,理查·斯特勞斯拖著病體回國接受了大手術,隨身帶著剛完成的《最後的四首藝術歌曲》。他趕上了6月裏為他的八十五壽辰所舉行的慶祝儀式;8月,心臟出了毛病。1949年9月8日,他毫無痛苦地離開了人世。臨死前,他對兒媳喃喃自語道:“死亡就是這樣,同我寫的《死與凈化》壹模壹樣。”

作品風格

理查·斯特勞斯的作品大都是歌劇或音詩。他的歌劇音樂不如歌劇劇詞、情節那樣吸引人,顯得有些蒼白、聲嘶力竭。浪漫主義和通俗主義藝術觀,似乎沒有在他的歌劇形式中找到壹個理想的接合點。然而,他的音詩作品無論從藝術效果或藝術質量來說,都不亞於李斯特交響詩之後的其它同類樂曲。他發展了自己標題音樂中的“音樂中的詩意,音樂中的表現”,形成了自己真正的風格。

人物評價

理查·斯特勞斯的音詩,是十九世紀末大管弦樂隊豐富的音色、音響同激發起作者創作靈感的詩歌、傳奇乃至哲言妥切地結合,造就了壹個新的藝術奇境。在他的作品裏,我們似乎聽到了壹位用活生生的音樂語言來說話、作詩、繪畫的天才的聲音。

理查·斯特勞斯的壹生富於戲劇色彩,而他的藝術卻像南歐和煦的陽光那樣,充滿了水氣雲霧般的純清、歡愉。正如尼采所崇拜的音樂家那樣,似乎“聽到了耳邊鳴響著壹種更深邃、更強烈的前奏曲,壹種更為不羈、更為玄妙的音樂,壹種超德意誌的音樂。它在這幽藍、奔騰的海邊,在明朗的海空下,不會消逝,不會蒼白,更不會朦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