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列裝超1000枚巡航導彈,日本打的什麽算盤?
報道援引多名日本政府官員的話稱,這1000余枚巡航導彈將由日本陸上自衛隊現有的12式岸基反艦導彈改進而來。改進後,導彈射程將從100公裏擴大至1000公裏,射程覆蓋朝鮮和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日本還計劃在該導彈基礎上發展出可從水面艦艇和戰鬥機上發射的型號。此外,改進後的岸基導彈部署時間將比原計劃提前兩年,最快將於2024年部署。
1
為什麽是巡航導彈?
近年來,日本政府不斷突破和平憲法,屢屢研發和裝備包括直升機航母在內的先進武器裝備,但是沒有任何壹種武器能夠像此次的巡航導彈這樣引起如此多的爭議與反對。原因在於,巡航導彈是壹種非比尋常的進攻性武器。
巡航導彈是壹種以火箭助推器發射,依靠噴氣發動機的推力和彈翼的氣動升力,主要以巡航狀態在稠密大氣層內飛行的導彈。就其戰鬥任務來說,壹般分為反艦巡航導彈和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在大多數情況下,前者被稱為反艦導彈,而後者則被稱為巡航導彈。
巡航導彈第壹次登上戰爭舞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當時的德國為了挽回戰爭頹勢,相繼開發了V-1飛彈和V-2飛彈。V-2飛彈就是現今巡航導彈的鼻祖。受制於不成熟的技術以及戰場大勢,V-2飛彈並未發揮出多大威力,就隨著納粹德國湮滅在歷史潮流中。
冷戰期間,美蘇等國發展了不少型號的巡航導彈,比如“蛇鯊”、AS-15,但因其速度慢射程較短且精度很不盡如人意,始終被彈道導彈的光芒所掩蓋。
隨著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信息化軍事革命的發展,巡航導彈開始在隨後的戰爭舞臺上大放光芒。
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戰斧巡航導彈得到了廣泛使用,表現出色,已經成為美國海軍由海向陸,遠程精確打擊的支柱。海灣戰爭中,美海軍***發射了288枚BGM-109C/D戰斧巡航導彈,美空軍發射了35枚AGM-86C空射巡航導彈。
科索沃戰爭中美國也動用了戰斧巡航導彈,***計發射238枚。在這次局部戰爭中,戰斧巡航導彈的命中率由海灣戰爭中的80%提高到了85%。由於使用了特種裝藥戰鬥部,如美軍使用帶有碳纖維戰鬥部的戰斧巡航導彈對南聯盟7個主要電廠進行了攻擊,效果十分顯著,造成了南境內大範圍斷電,估計全南70%的供電遭到破壞。
在阿富汗戰爭中,戰斧巡航導彈又壹次體現了海上遠程精確打擊的威力。在這場戰爭中,作為美、英軍隊的兵器首選,巡航導彈的使用特點是:
命中率進壹步提高。戰斧巡航導彈的精度已超過90%,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阿富汗屬大陸性氣候,巡航導彈受氣候影響小。
使用密度大。首輪空襲就發射了50枚巡航導彈,僅頭壹天就有200余枚參加了攻擊,數量達到了整個海灣戰爭期間使用的數量,主要用於攻擊阿富汗防空系統、空軍基地、通訊指揮中心、奧馬爾住宅和本·拉丹“基地”組織的訓練營地。
使用更新了的戰鬥部裝藥。這些巡航導彈裝備了高貫穿力戰鬥部,它們對塔利班政權和本·拉丹“基地”組織的地下目標進行了攻擊,摧毀多個地下掩體和地下基地,很好地達到了美軍的反恐目的。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發射戰斧巡航導彈的潛艇、艦艇數量增加,為大量發射戰斧導彈提供了“物質基礎”,***計發射戰斧巡航導彈802枚,全部是戰斧-3導彈,數量達到歷次局部戰爭之最。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海軍只有2艘潛艇發射了戰斧巡航導彈。
在特朗普當政時期,美國兩次向敘利亞發射巡航導彈,第壹次是使用驅逐艦作為發射平臺,發射了59枚,第二次更夥同英、法壹起出兵,發射各種彈藥105枚,包括美制“戰斧”導彈、美制“賈斯姆”(JASSM)巡航導彈、法制MdCN海基巡航導彈、“風暴陰影”空基巡航導彈,打擊目標包括“實施化學武器襲擊的機場”和“疑似化學武器存放地”。
巡航導彈之所以威力如此巨大,主要是因為,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後,諸多高科技的加持使其成為壹種突防能力強、打擊精度高且發射方式靈活的武器。巡航導彈的突防能力,表現在超低空、機動規避飛行和大多采用隱身技術等方面。它采用慣性導航(INS)、GPS/地形匹配(TERCOM)、數字景象匹配(DSMAC)制導體制,加上紅外成像(主動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末制導,命中精度10米以內,射程壹般大於500公裏,低空巡航高度在7至100米之間,可實施縱深精確的空中打擊。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GPS系統、環形激光陀螺儀、第三代微處理器和單片式微波集成電路等技術的“商業化”正在讓巡航導彈變得更廉價也更容易擁有,對於日本這樣的工業強國來說,巡航導彈本身的技術門檻並不難跨越。
2
日本的盤算
在日本研發和裝備巡航導彈這個問題上,表面的執行者是日本,背後的推手不問可知,必是美國。在這個問題上,雙方可謂各有自己的小算盤。
就日本來說,其意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改變自己的頹勢。
近年來,日本在臺海問題、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歷史問題上屢屢向中國發難,卻遭到中國的強有力反制。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戰略空軍、遠洋海軍的逐步成形,中國在軍事領域對日本形成的優勢開始逐步擴大。為了扭轉這種頹勢,日本企圖發展戰役級和戰略級進攻性武器。
如果日本擁有了自己的巡航導彈,那麽完全可以自己動手。聯想起幾年前日本間諜在中國搜集地理空間情報被捕,更讓人感覺這是日本圖謀已久的計劃。
其次是加強在海洋領域博弈的籌碼。
日本向來以東亞海洋主人自居,屢屢與周邊國家發生海洋權益爭端:與俄羅斯為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幾乎兵戎相見;與韓國為獨島(日本稱“竹島”)問題發生長達幾十年的爭吵;跟中國更是為釣魚島問題進行多輪博弈與較量。
現如今,以日本的軍力與周邊國家相比並不占優勢。就算與韓國較量,想獲取優勢也要費壹番周折。如果能夠裝備1000枚巡航導彈,不僅擁有了對縱深目標進行打擊的能力,同時也能增加對俄羅斯和韓國進行海洋權益博弈的籌碼。
以先進武器裝備為底氣,日本這個海洋國家才可以在海洋領域采取更加咄咄逼人的態勢,也就距離其東亞海洋主宰的夢想更近壹步。
最後是提升自己在美日同盟中的地位。
近年來,美日同盟的主要針對的對象不言而喻,而日本在該同盟中的從屬地位也是不言自明。日本極右勢力對這樣的地位並不甘心,通過裝備1000枚巡航導彈突顯其反華方面的價值並提高日本在美國心中的分量,進而提升自己在美日同盟中的地位,應該也是日本考慮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全球高端產業競爭中,日本已經開始對中國心生警惕,在即將到來的第四次產業革命中,日本幾乎註定不是中國的對手。而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強勢崛起意味著日本的傳統強項將會壹壹被中國超越。出於惡化中國投資環境的陰暗心理,日本在高調宣布考慮列裝巡航導彈的同時,目標明確。
3
美國的小心思
對於美國來說,則是另有打算:
增強日本對華牽制的力度是首要考慮。
近年來,美國在“大國競爭”理念下不斷發起對中國進行遏制與打壓的攻勢,包括貿易戰、脫鉤戰略、臺灣問題等等。然而,正如歷史上針對其他頭號工業大國的遏制壹樣,效果不如副作用明顯。
日本政府公布將部署1000枚以上遠程巡航導彈的消息時,宣稱此舉主要是為了“加強對中國的反擊能力”。在美國看來,這正可以增強對華牽制的力度,還節約了美國的霸權護持成本,正是拜登政府所想要的。
借此加強對日本的控制也是美國的考慮之壹。
如前所述,憑日本的實力,搞定巡航導彈本身不是難事。但是,巡航導彈作戰是需要壹個保障系統進行支撐的,比如衛星導航系統。然而,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日本的衛星導航系統可以支持其巡航導彈打擊1000公裏之外目標。因此,日本大概率還是使用美國的GPS系統為其巡航導彈進行導航。換言之,缺乏美國作戰系統的支撐,日本還是無力獨自發起遠程精確打擊。由此,美國可加強對日本的控制。
此外,利用日本攪動亞太,推行“印太戰略”更是美國想達成的目標。
眾所周知,“印太戰略”是美國繼海上遏制中國的“亞太再平衡”遭到失敗後的又壹次嘗試。在這個直接針對中國的地緣政治戰略中,美日澳印四邊安全合作機制是其核心。此次默許甚至是縱容日本列裝巡航導彈,在提升美日軍事合作緊密程度的同時,也是為了助推“印太戰略”。
4
影響有多壞
日本政府此次高調宣布考慮列裝巡航導彈將會對地區穩定和繁榮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與沖擊,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這是日本極右勢力在以實際行動突破“專守防衛”和掏空“和平憲法”。
日本現行憲法也被稱為“和平憲法”,於1947年實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由占領日本的盟軍撰寫。該憲法著名的第九條中明確寫著:“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第九條第二款還明文規定:日本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所以,1954年日本自衛隊成立後,為了使這壹軍事組織與憲法第九條邏輯自洽,時任防衛廳長官的杉原荒太,在1955年面對國會質詢時,又提出了“專守防衛”原則。
然而,日本的實際舉動正在破壞這壹點。安倍晉三政府在2014年以閣議決定的方式解禁集體自衛權。2017年3月,當時執政的自民黨黨內機構向時任安倍內閣提交壹份建議報告,建議日本為自衛隊裝備遠程巡航導彈,使其擁有對敵方基地實施先發制人的攻擊能力,就已經是執意發展超越防衛限度的防區外導彈。現在又高調宣布列裝巡航導彈,這就讓日本擁有了發動戰爭和進行武力威脅的能力,不僅與和平憲法精神相抵觸,同時也有違其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日本對和平憲法不斷掏空的後果,最終又會投射到亞太地區。
第二,這也為日本走向軍事大國的道路奠定了基礎。
巡航導彈具備完整的作戰能力,需要壹整套作戰系統的支撐。日本可以借機提升自己的相關能力,比如衛星導航能力、地理空間情報獲取能力等等。與此同時,對地攻擊巡航導彈的發射平臺多樣,可以從潛艇、水面艦艇、飛機上進行發射,日本也可以借此發展巡航導彈核潛艇。
此外,當前日本的巡航導彈系12式反艦導彈改裝而來,速度只有0.9馬赫,飛行速度慢,無法機動變軌,突防能力不足。為提高後續型號的突防能力,日本有可能考慮列裝高超聲速巡航導彈。高超聲速巡航導彈速度在5馬赫以上,且能夠實施機動變軌,是現有防空反導系統無法攔截的。
美國“全球安全”網站稱,“與常規導彈相比,高超聲速巡航導彈能長時間保持更高的巡航速度,從而壓縮對手的反應時間,同時它的體積和尺寸更小,可以由戰術飛機等空中平臺攜帶”。
日本在這方面已經有了技術積累。2022年7月24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成功試射了壹枚驗證超燃沖壓發動機技術的小型火箭,標誌著日本在高超聲速武器研制領域邁出了重要壹步。
瑞典安全和發展政策研究所稱,高超聲速導彈的研制難度非常大,目前只有少數國家參與這場“競賽”。其中俄羅斯、中國和美國位於第壹梯隊,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歐洲位於第二梯隊。但從技術實力與實際研制進度而言,日本穩居第二梯隊之首。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日本追隨美國,已經將其目標指向中國。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隨著第四次產業革命的到來,中日之間的實力差距將進壹步擴大。中國在產業競爭方面超越日本已經不是夢想。在日本極右勢力看來,現如今的中國正處於將起未起之時,這也是遏制中國最後的機會窗口。
列裝巡航導彈使日本具備了打擊中國大陸縱深目標的能力,如果日本決策層真的試圖以此作為先發制人攻擊的手段——考慮到這個國家歷史上對不計後果的戰略冒險行動的偏好(比如突襲珍珠港)——那麽將會使整個亞太地區都處於危險之中。
(作者為上海政法學院東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