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豪捐18億企業家陳光標,為何人們卻越來越反感他?
慈善本是壹種回報社會的善行,但是很多企業家往往別有用心的利用慈善,用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陳光標。陳光標成功的創業既得益於自己的聰明才智,也得益於長期的慈善宣傳,但由於他的團隊對慈善的過度宣傳,結果適得其反,越來越多的人反感他,所以企業家在成功後應當適時地低調。
壹、邊學習邊賺錢的貧苦孩子
1968年,陳光標出生於江蘇省泗洪縣的壹個貧困農村家庭中,父母都是普通農民,有五個兄弟姐妹,所以家庭十分貧困。1972年,在陳光標四歲那年,他的壹個哥哥和姐姐因為無法果腹而餓死,那時候的他就對貧困有了深刻的認識,更害怕貧困。
60年代農村
1978年,陳光標為了改變家庭的貧困狀況,減輕父母的負擔,就在上學之余做起了生意。每天中午他將滿水的水桶挑到鎮上賣,他經常選擇那些水少而人多的地方,主要是車站等,通過這種方法,陳光標在十歲的年紀就能夠每天賺到三毛錢。那時候的他靠著自己的想法和努力為自己掙得了學費,父母也經常誇獎他。
陳光標自那之後,嘗到了賺錢的甜頭後,就經常琢磨賺錢的門道,1981年,陳光標看到了夏天的冰棒市場非常火熱,所以他利用暑假時間騎著自行車到各地買冰棒,壹天也能掙個幾塊錢,不僅能交來年的學費,還經常會幫小夥伴交書本費。
17歲那年,陳光標就已經成了縣裏少有的萬元戶。陳光標雖然經常賺錢,但是這些都沒有耽誤他的學習,因為他的自制力很強,又很努力。
1985年,陳光標考進了南京中醫藥大學,希望自己將來能夠成為壹名醫生,這樣不僅能夠改變家庭的貧困,還能受人尊敬。1990年,陳光標順利畢業,他選擇到南京中醫學院門診部和附屬第二醫院工作,也算是學以致用。
1992年,陳光標因為業績突出被調往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在那工作了三年之後,他又成為了南京紅光醫藥公司的員工。然而,這壹系列的工作都沒有讓他滿意,尤其是工資方面與自己的心中所想有很大差距,於是他的心中漸漸萌發了創業的念頭。
二、憑借所學走上創業之路
1996年,陳光標與張婷正式結婚,在妻子的支持下,陳光標決定辭職,進行創業,張婷經常將自己的工資以及自己父母的積蓄都拿出來幫助丈夫創業,陳光標對妻子也十分感激,在最窮的時候也不會忘記妻子的生日,經常會帶壹束花給妻子。
壹年後,陳光標利用夫妻倆多年的積蓄創辦了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這家公司主要經營的都是壹些與醫學相關的先進器材,比較符合陳光標的所學知識。陳光標決定創業的原因有三。
其壹,陳光標少時貧窮的陰影讓他將創業致富定位終極目標,自己的哥哥姐姐因為饑餓而死亡,這也成了他壹生的陰影;其二,陳光標在年紀比較小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創業的經歷,所以他對自己的創業是十分有信心的;其三,上個世紀八九十年的社會十分流行下海經商和創業,陳光標也深受影響。
在陳光標創辦公司後,他發現自己在公司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問題,於是他選擇繼續學習。1999年,陳光標考入了南京大學商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經過三年的努力,陳光標獲得了南京大學工商碩士學位,此時的他還是公司的董事長。
2003年,陳光標緊跟時代步伐,開始提倡綠色經濟,還創辦了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這壹舉動使他小有名氣。五年後,陳光標又去了清華大學攻讀經濟與管理學院的EMBA學位,此時的他不僅獲得了高學歷,還成了大富豪。
陳光標的公司在專業團隊的打理下,知名度越來越高,實際營收入也日漸增長,陳光標的身價和財富也水漲船高,多次登上富豪榜。實際上,陳光標最出名的不是他的財富和地位,而是他經常大手筆且高調的捐贈。
1996年,陳光標還在南京紅光醫藥公司任辦公室副主任的時候,他自費三萬元救治了壹個白血病患者,這壹事件壹經報道,立刻引起轟動。
三、高調的進行捐贈活動
2002年,陳光標又向南京市公安消防局捐贈了千萬元,又在壹年後的"非典戰役"中繼續了他的捐贈活動,到2007年,陳光標已經捐贈了壹個多億。
2008年,汶川爆發地震,受災面積廣,陳光標壹人就捐贈了300萬元,後續又捐贈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
2010年,陳光標獲得了"中國首善"的稱號,還公開表示自己去世後會將資產捐給慈善機構,這件事情雖然在當時獲得很多人的贊美。
陳光標除了對社會進行了大規模的捐贈活動,也對家鄉進行了捐贈,建立了很多農貿市場和幼兒園等基礎設施,在當地民眾中很有聲望。迄今為止,陳光標已經捐贈了18個億。
然而,就在壹切都向好的方向發展時,陳光標的大規模捐贈活動引起了人們的質疑,原因有二,其壹,陳光標的捐贈活動非常高調,經常邀請新聞媒體進行大肆報道和渲染。
其二,陳光標曾經為了發展公司業務制作了假公章和冰桶事件,輿論嘩然,因此在民眾中的的形象大為下跌。如今的陳光標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回到老家種田,過著平凡而安靜的生活。
陳光標的創業之路十分艱辛,他的聰明才智是成功的主要原因,但他在成功後卻不懂的低調,所以即便他捐贈了很多錢也不能使民眾對其有百分之百的好感,反而加以指責。然而,不論他捐贈的初衷是什麽,但是最後都幫助了那些有需要的人,這壹點還是值得贊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