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蝸牛怎麽吃
非洲大蝸牛不能吃;該物種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尤其是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食用則危害極大。非洲大蝸牛壹次可以產下30到700粒卵,繁殖很快。
擴展資料
入侵物種
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人為方式傳播,壹是通過輪船、火車、汽車、飛機等運輸工具,隨觀賞植物、苗木、板材、集裝箱、貨物包裝箱傳播;二是非洲大蝸牛個體大,外形美觀,肉質鮮美,而被人們作觀賞品和食物直接引入。
環境破壞
非洲大蝸牛的侵害對象包括農作物、林木、果樹、蔬菜、花卉等植物,饑餓時也取食紙張和同伴屍體,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種作物。“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尤其是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食用則危害極大。
非洲大蝸牛是公認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最糟糕的壹種蝸牛。它吃掉大量的本土植物,改變棲息地。競逐原生蝸牛。非洲大蝸牛也可能替掠食動物提供壹個替代的食物來源,改變食物鏈,進而改變本土生態系統。
如果掠食動物也是入侵種,可能會有不幸的後果。舉例來說,在日本博寧群島,入侵的蔗蟾被發現會吃非洲大蝸牛。然而,自然捕食也可能幫助控制非洲大蝸牛的族群。
例如,在聖誕島,非洲大蝸牛尚未在受幹擾的雨林建立族群;壹般認為原因是,本土聖誕島紅蟹會吃掉大量的蝸牛。
非洲大蝸牛是農作物的主要害蟲,會吃各種作物,引起嚴重的經濟損失。1969年美國佛羅裏達州估計,非洲大蝸牛會造成每年損失1100萬美元,如果族群沒有得到控制(美國農業部1982年)。
在印度,它達到了嚴重蟲害的狀態,特別是在1946年至47年,它在奧裏薩邦出現流行,對蔬菜作物和稻田造成嚴重的破壞。
最有可能被蝸牛損壞的植物是,花園花卉和觀賞植物及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葫蘆科和豆科)和面包果、木薯和柚木的幼株。
非洲大蝸牛也可能增加植物疾病(舉例來說,由黑色莢疾病引起的Phytophthorapalmivora))的傳布,,它在它的排泄物中的傳布。?
感染疾病
非洲大蝸牛是壹些病原體和寄生蟲的病媒體,會傳播鼠肺線蟲,感染人類造成壹種腦膜炎。與細菌 Aeromonas hyfrophila(Kliks and Palumbo 1992)。
蝸牛內的寄生蟲通常藉由人類吃生的或沒有煮熟的蝸牛傳染給人類。
例如,在美屬薩摩亞群島16名韓國漁夫感染嗜曙紅性腦炎,在吃下壹餐感染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染寄生蟲的非洲大蝸牛之後.(Kliks et al.1982)。
地理分布
原產地為非洲東部,但到21世紀已經廣泛分布於亞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濕熱地區。
分布於日本、越南、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斯裏蘭卡、西班牙、馬達加斯加、塞舌爾、毛裏求斯、北馬裏亞納群島、加拿大、美國。以及中國的福建、廣東、廣西、雲南、海南、臺灣等地。?
繁殖方式
該種雌雄同體,異體交配,繁殖力強。每年可產卵4次,每次產卵150-300粒。卵孵化後,經5個月性發育成熟,成螺壽命壹般為5-6年,最長可達9年。
交配時間在晚上9:30-11:00,卵產於腐殖質多而潮濕的表土下1-2cm的土層中或較潮濕的枯草堆、垃圾堆中,每頭產卵量150-300粒。初孵的幼螺不取食,3-4天後開始取食。5-6個月性成熟。
入侵案例
美國佛羅裏達州
2013年4月15日臺灣每日新聞雲報道,美國佛羅裏達州成千上萬只碩大如鼠的“非洲巨蝸牛”入侵。非洲巨蝸牛侵襲佛州得從1966年說起,壹個孩子從夏威夷帶了三只蝸牛回到邁阿密,結果在7年內,它們就成了為數17000只的龐大族群。
當地政府每年花費百萬美元對付蝸牛,但每到雨季過後,它們又會爆炸性成長。壹只母蝸牛每年可產下1200顆卵,並且瘋狂吃石灰來補充鈣質,促進外殼發育。此外,它們還會傳播鼠肺線蟲,這有可能感染人類造成壹種腦膜炎。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非洲大蝸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