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有電磁爐嗎?
八十年代國內還沒有電磁爐,電磁爐又稱為電磁竈,1957年第壹臺家用電磁爐誕生於德國。1972年,美國開始生產電磁爐,20世紀80年代初電磁爐在歐美及日本開始熱銷。
電磁爐的原理是電磁感應現象,即利用交變電流通過線圈產生方向不斷改變的交變磁場,處於交變磁場中的導體的內部將會出現渦旋電流(原因可參考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這是渦旋電場推動導體中載流子(鍋裏的是電子而絕非鐵原子)運動所致;渦旋電流的焦耳熱效應使導體升溫,從而實現加熱。
電磁爐按使用場所分為民用電磁爐和商用電磁爐;按用途分為家用電磁爐、專業火鍋電磁爐、自助餐廳保溫爐、後廚煲湯爐、後廚炒爐;按功率分為電磁爐小功率電磁爐(800W以下)、常用功率電磁爐(1000W-2500W)、大功率電磁爐(3KW-35KW);按使用或安裝方式分為嵌入(沈降)式電磁爐、臺式電磁爐、落地式電磁爐。此外,壹些專業電磁爐,也有按爐頭數量、形狀、配置等來命名。
臺式電磁爐:分為單頭和雙頭2種,具有擺放方便、可移動性強等優點,因為價格低較受歡迎;埋入式電磁爐:是將整個電磁爐放入櫥櫃面內,然後在臺面上挖個洞,使竈面與櫥櫃臺面成壹個平面。業內專家認為這種安裝方法只求美觀,但不科學,很大壹部分消費群體把電磁爐當做火鍋。埋入式炒菜並不方便,嵌入式電磁爐可適應不同鍋具的需要,不再對鍋具有特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