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米蘭昆德拉的生平簡介

米蘭昆德拉的生平簡介

簡歷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年4月1日生)是捷克裔法國作家、小說家。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的布爾諾。1975年移居法國,並於1981年加入法國國籍。父親為鋼琴家、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生長於壹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壹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麽做壹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麽成為壹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 與其他許多捷克藝術家和作家(如瓦茨拉夫·哈維爾)壹樣,昆德拉早年參加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改革運動。這場運動以樂觀的改革精神開始,卻最終被蘇聯軍隊鎮壓。 在其第壹部作品《玩笑》中,昆德拉竭力諷刺***產主義的極權統治。移居法國後,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壹。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1984,即《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不朽》(1990)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才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1979年他在法國完成了《笑忘書》,講述在蘇聯人占領之下的普通捷克人的生活。這部小說同時包含了幾篇並不關聯的故事,並夾雜了很多作家自己的思索,奠定了昆德拉流亡時期作品的基調。 1984年,昆德拉發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是他壹生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小說以編年史的風格描述捷克人在"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期間及被蘇軍占領時期適應生活和人際關系的種種困境。1988年,美國導演菲利浦·考夫曼將其改編成電影。 1990年,昆德拉發表《不朽》,這是他最後壹部用捷克語寫成的作品。小說具有強烈的國際化因素,較早先的作品減少了很多政治性,卻又加入了很多哲學上的思考,這本書奠定了他晚期作品的基調。 昆德拉始終堅持認為自己只是壹個普通的小說家,而非壹個政治作家或流亡作家。從《笑忘書》開始,昆德拉小說的政治性因素就壹直減少,直至消失。昆德拉總是在廣闊的哲學語境中思考政治問題。 昆德拉曾獲得六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但截至目前為止沒有獲獎。 除小說外,昆德拉還出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1986)以及《被叛賣的遺囑》(1993)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 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面輕松,實質沈重;表面隨意,實質精致;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壹次又壹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 昆德拉原先壹直用捷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寫作,已出版了《緩慢》(1995)和《身份》(1997)兩部小說。

作家作品小說  《玩笑》(1967年)蔡若明-譯 《可笑的愛》(1968年)余中先 郭昌京-譯 青年知識分子路德維克因為與女友開了個玩笑,被朋友澤馬內克陷害,送入苦役營。歸來後他為了報復澤馬內克設計勾引其妻海倫娜。計劃成功後,他才發現,澤馬內克早想拋棄妻子,他的報復成了壹個毫無作用的“玩笑”。 《生活在別處》(1969年)袁筱壹-譯 “生活在別處”,這句話在法國詩人蘭波的筆下,是壹句躍紙欲出的響亮口號,是19世紀壹個法國天才詩人拿出壹生的時間去為之努力爭取的夢想。“生活在別處”本身就是壹個美麗的、充滿生命活力的句子。蘭波以它作為詩句,米蘭昆德拉以其作為小說的書名。 《告別圓舞曲》(1976年)余中先-譯 《告別圓舞曲》曾榮獲意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是米蘭·昆德拉重要的小說代表作,於1969-1970年間在波希米亞完成。該作品構思巧妙,極富黑色幽默風格,是公認的當代文學傑作,在全世界34個國家和地區出版。小說以蘇聯入侵布拉格為政治背景,通過小號手、美國商人、療養院護士和獲釋囚徒等8個人物反復曲折的愛情故事,在哲學層面深刻探討了諸多人生繁雜矛盾的困境和難題。 《笑忘錄》(1979年)王東亮-譯 《笑忘錄》壹九七九年在法國出版,曾榮獲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之壹的『梅第奇大獎』,是壹部關於笑與忘、關於遺忘也關於布拉格、關於布拉格也關於天使們的小說。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1984年)許鈞-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LE INSOUTENABLE LEGERETE DE LETRE,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紐約時報》曾評論該作是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之作。 《不朽》(1990年)王振東 鄭克魯-譯 該書在米蘭·昆德拉的諸多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這部小說是作者的第壹部法語小說。比起以往米蘭·昆德拉的作品相比,該書的政治意味減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哲學思考。 《慢》(1995年)馬振騁-譯 這是壹部用法語寫成的小說,盡管壹些法國書評家認為昆德拉駕馭不了法語,不懂得法語的美,但他至少獲得了銷量上的成功。《慢》既符合昆德拉的寫作順序,也能使我們很好地理解昆德拉的轉變。《慢》的開創性結構,法語寫作代表著昆德拉創作的壹個新時期的開端。 《身份》(1996年)董強-譯 十六七歲的時候,她特別喜歡壹個隱喻;是她自己想出來的、聽來的,還是從哪裏讀到的?沒有關系。她想成為壹種玫瑰香,壹種四處擴散的香味,四處去征服。她希望就這樣穿透所有男人,並通過男人,去擁抱整個世界。玫瑰四處擴散的香味:那是對艷遇的隱喻。這個隱喻在她即將成人之際開放,就像是對溫柔地與男人混雜相處的浪漫許諾,對穿越所有男人之旅的邀請。可是,她天生又並非是壹個常換情人的女人,這個朦朧的、抒情的夢,很快就在她寧靜而幸福的婚姻中沈睡過去。 《本性》是昆德拉於1996年秋在法國完成的。小說的人物非常簡單,實際上只有兩個,尚塔爾和讓壹馬克,壹對戀愛了多年的情人。他們沈浸在幸福之中,從來沒有想到過分手,但是,在後來,某些想象闖人了他們的生活。 《無知》(2000年)許鈞-譯 《認》(2000年)孟湄-譯(與《身份》為同壹本書的不同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