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珠寺的歷史沿革
在故宮東北角、景山的東沿,在北河沿街區曲折蜿蜒的胡同中,智珠寺古建築群靜靜地矗立在跨度數百年的各類建築之間,見證著歷史的變遷。不經意看去,它是壹座被人遺忘的古剎別院,周圍是水果攤、煙氣滾滾的工廠和壹家不合標準的旅館。周圍的老街坊會告訴妳,這片古建築群名叫“智珠寺”,意為“智慧之寺”。隨著時間的流逝,智珠寺在經歷了最初的輝煌之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
如今,現代化已經深入中國各個角落,成為推動壹切的巨大力量。在這種背景下,要重現北京——以及中國的歷史風韻,實在是壹件艱巨的任務。不過,在我們繼續這個話題之前,還是讓我們進壹步追溯歷史,開啟那段塵封的歲月。
智珠寺——這片悠然古雅的建築群,保留了600多年的歷史記憶。作為曾經最重要的藏傳佛教聖地,其歷史地位曾在雍和宮之上。大約在公元1409年,即明成祖永樂七年,伴隨著故宮的修建,永樂皇帝選址故宮東北角和景山東沿創建皇家禦用印經廠,是皇家印刻漢文和梵文經文典籍之所。在巔峰時期,曾有60至80位秀才組成的團隊與大約860名僧人***同在印經廠內工作。而這就是智珠寺古建築群的前生。
公元17世紀末,為了鞏固全國統壹,雄才偉略的康熙皇帝正式宣布藏傳佛教為官方宗教,提倡在全國廣建佛教寺廟,並建寺贈與二世章嘉活佛。康熙五十壹年(1712年)時,“奏請命名嵩祝寺”。自二世章嘉開始,嵩祝寺成為歷世章嘉活佛在北京的主要駐地。北京的原禦用印經廠被選為建造三座重要寺廟的地址,這三座寺廟自東向西排成壹線,分別為智珠寺、法淵寺和嵩祝寺,形成了壹組較大規模的佛教寺院群。“智珠寺”三字為乾隆皇帝欽並題寫,康乾盛世之時,智珠寺和相鄰的嵩祝寺、法源寺,成為北京城內最重要的藏傳佛教聖地。
“活佛”章嘉呼圖克圖(JangjiaQututgtu)作為當時最傑出的宗教領袖之壹,壹直居住在智珠寺和相鄰的寺廟內,並經常在此舉辦各種宗教儀式和活動,這裏也逐漸成為清朝帝王宮廷的壹個組成部分。中華民國時期,嵩祝寺內成立了佛教同願會,七世(十九世)章嘉擔任會長。此後,嵩祝寺還曾做過“蒙旗宣化使署”。直到1949年,在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前夕,第六世活佛仍然在智珠寺中居住。
1949年後,智珠寺經歷了壹系列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於社會政治的變革,北京的3000座寺廟大多轉變為民用。隨著光陰的流逝,這些寺廟也伴隨著城市的現代化進程而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外。1950年代,嵩祝寺及智珠寺、法淵寺停止宗教活動,嵩祝寺被北京市盲人橡膠廠占用為廠房。1970年代,無線電廠合並,自崇文門外遷至嵩祝寺,將北京市盲人橡膠廠替換走,成立了北京東風電視機廠,該電視機廠將嵩祝寺的天王殿、鐘鼓樓,法淵寺的全部建築拆除,嵩祝寺的天王殿、鐘鼓樓原址建成了生產車間,法淵寺原址建成了組裝車間。後來,該電視機廠還占用了智珠寺的前殿及西配殿。1991年,北京東風電視機廠同牡丹集團合並,嵩祝寺、法淵寺、智珠寺的部分舊址及部分建築被牡丹集團的下屬單位占用,企圖在原嵩祝寺山門、天王殿的舊址上開發“牡丹園公寓”但未成功,該地產變成高層爛尾樓,致使嵩祝寺的現存建築長期處於陰影之下。如今,嵩祝寺的中路南側及東路南側建築均無存,中路主要建築僅余正殿、寶座殿、藏經樓。這些使用單位將文物建築作為生產車間、庫房使用,對古建築損毀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