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不學,老何為
原文幼不學,老何為
譯文大意壹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麽作為呢?
此文出處《三字經》
題主關註的原文段落……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段落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壹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那麽到老的時候都很難有所作為的。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三字經簡述《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瑯瑯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壹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基於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壹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
歷史背景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壹,大多數後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即王應麟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於是編寫了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
王應麟是南宋人,《三字經》原著中的歷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為止。隨著歷史的發展,為了體現時代變遷,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不斷地加以補充,例如清道光年間賀興思增補了關於元、明、清三代的歷史,***計二十四句話。
原典作者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壹,但是大多數學者的意見傾向於“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
王應麟(1223—1296),南宋官員、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鄞縣)人。 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宏詞科。歷官太常寺主簿、通判臺州,召為秘節監、權中書舍人,知徽州、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等職。其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冒犯權臣丁大全、賈似道而遭罷斥,後辭官回鄉,專意著述二十年。為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於考證。壹生著述頗富,計有二十余種、六百多卷,相傳《三字經》為其所著。 王應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讀書的時候,編寫了壹本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據傳就是《三字經》。
學習感悟學習《三字經》此段落,很有感觸。
我自己從小學四年級上半學期,被我們當地的劇團挑選到團裏參加學戲。只上了三年半小學。文化水平低,這是我們學戲的孩子們的很不幸的年華。
在我們的人生中。文化水平不高,全靠自己抓工夫學習以外,幾乎沒有人受過專門的文化方面的“培訓”。學習文化,是壹個漸進式的慢慢灌輸的過程。更不能壹蹴而就。
我自己努力的學習,盡量補償自己的缺憾。我在劇團過程中,由於常年在外地演出,每到壹地,別人都是逛百貨公司、名勝古跡;我只找當地的書店去瀏覽群書。遇到自己喜愛的書籍,不會吝惜自己的錢,馬上就會買下來。慢慢品讀。
時間長了,我家的書架、書櫥,都是我到各地演出期間選購到的自己喜愛的書籍。壹有空閑,馬上就會拿起書本仔細的閱讀。時至今日,我的很多書籍,被我翻看時的勾勾抹抹,依然記錄了我的讀書軌跡。只要遇有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壹定要想方設法查字典,翻找“辭海”,解釋清楚弄懂弄通真正的含義。加深自己的印象。原來的壹部“辭海”讓我翻找的有些破舊。2005年左右,聽說“辭海”出了新版本,到書店壹問,兩三百塊錢。我返回到家裏又拿出了錢,跑的書店就抱回家來。心中的喜悅,好些天也沒有過去這股勁……
我所在的劇團,是演員行業。每排壹出新戲,所接觸的臺詞和唱詞,基本上都是文言文類的“文辭”。自己對於文言文類型的詞匯,比壹般人多了壹些接觸和喜愛。因此,我早年間我就預備了古漢語詞典,近些年又發現了“古代漢語詞典”壹書。這本書籍也是百十塊錢。我毫不猶豫的買到了家。因為這樣的書籍,對我很有益處。不但自己查閱,也可以幫助壹下別人。
我遇有很難弄懂弄通的文言文句子,往往壹道篇目,壹天的查閱過程都會消耗進去。
“幼不學,老何為”小時候沒有機會學習文化,如果自己不努力抓時間讀書學習,到老了,能有什麽作為?
近十多年來,我就是自己學習,自己努力,認真查找自己不明白的詞語,力爭多幫助壹位對文言文像我原來壹樣,壹頭霧水的青年人。不厭其煩的查找這句文言文出處,翻譯過來;再盡量找到本句文言文想說明什麽道理,找出歷史背景,作者,詞語所牽扯到的人和地名等等等等。再利用電腦的功能,把該查到的盡自己所能都要壹壹弄弄明白。然後才能規規矩矩地寫出學習感悟。然後才能提交完成。這壹切不為別的,就是爭取為社會多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爭取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