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泰伯篇第四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快死了,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應當重視的道有三個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莊重嚴肅,這樣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臉色壹本正經,這樣就接近於誠信;使自己說話的言辭和語氣謹慎小心,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於祭祀和禮節儀式,自有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這也是曾子在臨終時候的教訓,從這裏我們看到曾子真的也是跟夫子壹樣,誨人不倦,壹片仁慈,臨死都不忘教人,都不忘弘道。『曾子有疾』,這也是曾子在臨終患病,孟敬子去問候他。根據《 論語 集解》上說的,「馬曰」,馬是漢朝的馬融,也是位經學家,他是鄭康成的 老師 。「孟敬子,魯大夫仲孫捷」,這是魯國的大夫,是孟孫氏家族的,這是魯國三大家,三家其中之壹,很有勢力。《邢疏》裏頭,這是宋朝邢昺的註疏講到,「鄭玄註檀弓雲」,鄭康成他批註《 禮記 ·檀弓》這壹篇講到,「敬子,武伯之子,名捷。是也」,這是再次引征古註,說明孟敬子是孟武伯之子,名捷,就是仲孫捷,這就是了。曾子得病了,孟敬子去探望他,也很難得,孟敬子等於是把曾子看作自己老師壹樣。曾子主動的給他贈言,先說明,『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將死的時候,它的叫聲很哀傷;人要死之前,他講的話也必定是很善良的。這是曾子的謙辭,曾子說這個話,當然是希望孟敬子能夠特別留意他最後的遺言,這是遺教,讓他記住。講這個話,這是說明底下所要講的非常重要,要註意的聽。孟敬子就很留意聽了,看看這個善言是什麽。
其實曾子壹生都講善言,臨終時候的善言,是善中之善。曾子勸告孟敬子說,『君子所貴乎道者三』,貴就是註重的意思,君子所註重的道有三條,有三方面要註重。第壹個,『動容貌,斯遠暴慢矣』,動容貌,動就是剛要有舉動的時候,要註重自己的容貌,就是儀容舉止。進而推及到壹切的事上,都要懂得有秩序,壹動都要講禮,這是能遠離暴慢。暴是粗厲的意思,慢是放肆的意思。所以我們的容貌舉止不能夠粗野,不能夠放肆,這樣才能夠讓人生起敬重心,否則別人就不尊敬我們了。這裏是自己遠離暴慢,也不會使人對我不敬,這是第壹條。第二,『正顏色,斯近信矣』,正其顏色,顏色是自己的神態,神態要莊重,不能夠隨隨便便,嘻嘻哈哈,這能給人以信實的感覺,老成持重,讓人能夠相信。這個信是近信,還不能夠完全算信,因為什麽?有老成持重的神態,不壹定是信。但是信的人,有誠信的人,壹定是老成持重。所以我們先從相貌上學,慢慢的心也就誠信,這都是教我們下手處。第三,『出辭氣,斯遠鄙倍矣』,辭是言語、言辭,氣是我們聲氣,講話那種氣勢,這是講說話要講得適當得體,要講清楚,這樣就能夠「遠鄙倍」,鄙是鄙陋,倍跟背理的背是壹個字,通假字。這是說,能夠遠離鄙陋,講話也不會背理,別人也就不會違背我們,這是講到我們的言語。
下面又說,『籩豆之事,則有司存』,「籩」是竹豆,豆是古代祭祀時候用的盛食物的器皿,有點像高腳盤子。籩豆的籩是竹子做的器皿,豆是木頭做的,這是指什麽?祭祀用的禮器這些器皿,這些屬於枝末上的事情。如何來上祭品,如何行禮,用什麽禮器等等,這些枝末上的事,「則有司存」,司存是主管祭祀的官吏,妳就可以去依這些官吏的指示而行就行了。換句話說,關鍵我們抓住根本,重實質不重形式,抓住根本,枝末也就很容易了。所以這三者,「君子所貴乎道者三」,這三者重要,教我們身、心、言語都合乎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