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主要競爭對手有哪些?
華為主要的競爭對手,諾基亞和愛立信,三者在5G的進展也是齊頭並進。在5G技術標準的制定、研發投入、市場布局及客戶簽單數等方面正開展激烈的競爭。
2017年,諾基亞重回通信行業巔峰。數據顯示,全球通信設備及解決方案提供商中,諾基亞收入249億美元,超越昔日的冠軍愛立信,排名第二。而第壹名,則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華為,收入為751億美元。
愛立信方面,其巨大優勢仍然在於在無線接入網絡(RAN)領域,其已取代諾基亞成為德國電信的RAN供應商。研發支出的增加已經使這項技術為公司帶來很大收益,使愛立信在設備招標中更具價格競爭力。不過,與華為相比,來自瑞典的愛立信曾長時間在財務方面陷入沼澤,如發力5G,可能會扭轉局勢。
據愛立信公布2018財年第三季度業績顯示,第三季度營收538億瑞典克朗,去年同期為477.96億瑞典克朗。第三季度凈利潤27億瑞典克朗,去年同期為43.48億瑞典克朗,Q3財報有所扭轉,但愛立信如要實現持續的盈利和增長,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作為曾經的手機時代王者、如今的作為世界上第二大通訊設備制造商,諾基亞於今年8月份獲得美國運營商T-Mobile5G網絡建設的訂單,該訂單總價高達35億美元,這也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5G交易合同。
與愛立信的遭遇相似,由於4G網絡需求放緩及其他運營商的競爭,諾基亞在推出手機領域後在設備商領域的表現也較為暗淡。
擴展資料
數據顯示,目前諾基亞宣布已經參與了50個5G試驗,而愛立信已經簽約了38個電信運營商5G合作協議,華為公布的信息中也顯示其獲得了25個5G商用合同,從數量上來看應該是旗鼓相當,現在斷言在5G領域稱王還為時尚早,愛立信、華為和諾基亞等公司也正主導著無線基礎設施市場。
對華為來說,任何事件均不會影響其5G在國內商用市場的布局,5G也將對國內外的產業鏈帶來全新的改變。不僅僅是3C領域,對於VR、可穿戴設備、智慧城市、智慧農業、工業物聯網、車聯網、無人駕駛、智能家居、智慧醫療、應急安全等產業均會因此受益,華為的落腳點更多,衍生的可能性也更多。
參考資料:
OFweek - 華為的競爭對手們在做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