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認知變現

認知變現

/** 投資的本質是認知的變現。 **/

前兩年跟投了摩拜的VC大佬頭腦風暴,聊到投資的本質的時候,最後不約而同地總結為認知變現。今晚跟在上市公司做並購的老友吃飯,又談到這壹話題,覺得還是有進壹步思考的空間,因此在此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壹些簡單總結,跟各位探討。

# 壹、投資即決策

投資即決策,而決策差異背後的根本是認知水平,認知是大腦的決策算法:投資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下註,投資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在勝率和賠率之間做平衡。

壹人壹世界,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壹樣的,每個人對同壹投資機會的認知也分不同的維度,不同維度的認知意味著各自完全不同的勝率選擇。沒有高確定性為前提的高賠率,是賭博。但市場普遍認知到的高確定性,在通常情況下又不可能給妳高賠率。所以問題的本質其實是妳是否有超越市場大多數人的認知,適時的判斷出市場的錯誤定價,以高勝率去做高賠率的決策。

# 二、認知是多維度的

成功的投資需要完整的體系支撐,多維度的認知可以從不同的層面優化妳投資體系的勝率和賠率指標。比如對行業和企業經營的認知:行業空間、競爭格局、價值鏈分布、核心競爭力、增長驅動因素等;交易系統的認知:倉位管理、風險管理等;投資思維的認知:安全邊際、復利等。

當然,不同人在整個體系的不同環節的認知能力是有差異的,需要選擇性的修煉邊際收益最高的部分,也可以通過團隊合作讓自己的某壹部分優質認知最大程度上發揮價值。

# 三、投資很難賺到妳不信的那份錢

知道和相信之間有很大的距離,而真正的認知是相信,甚至信仰,我們先看幾個數字:

a、王者榮耀刷遍朋友圈,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截止到今天,騰訊股價今年的漲幅是72.3%,漲幅超越絕大多數資產的收益率,而絕大多數人也只是感慨下騰訊好厲害而已;

b、相信大多數人通過各種渠道學習了很多關於google、亞馬遜、Facebook、蘋果、騰訊、阿裏巴巴等這些明星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商業模式、創始人風格等各方面的知識,都知道他們很牛,但如果把六支股票做壹個組合去復盤,過去三年的年化的平均回報也高達百分之好幾十;

這些現象背後移動互聯網對人們生活方式、商業模式的深刻改變,新生壹代的消費習慣的升級等原因,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但能否真正的從知道到相信,進壹步轉化為可以投資的認知,則少之又少。

# 四、如何提高從認知到投資的轉化率

對於我們大多數非專業投資人來講,對於自己所從事多年的行業認知水平肯定是超越市場上大多數的人,因此對多年在某種特定行業中的積累、獨特認知和趨勢判斷放在投資的視角思考,完全可以把這種深度認知輕松變形。

比如,「2010年google退出中國,很容易判斷最大的收益方是百度,事實上百度那壹年股價確實翻倍了。比如愛玩遊戲的人可以關註暴雪,了解手機行業的人可以關註高通,從事k12的人可以關註學而思、新東方。」

我壹直說,在過去的6-7年時間裏面,除了壹線城市的房價(是否參與的背後也是認知的差異),我們還錯過了兩撥超過10倍的投資機會。

壹次是智能手機從10%不到的滲透率提高到65%的浪潮(2010-2013年中),相關產業鏈的公司都是動輒幾倍的漲幅,其中生產觸摸屏的歐菲光短短壹年上漲近10倍;

另外壹波是智能手機滲透率超過65%之後帶來的移動互聯網浪潮,在壹二級市場都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了大量高效率的投資機會,其中變現最快、同時也跟大多數人的生活緊密相關的手遊行業規模短短4年時間就增長了10倍(2012年-2016年從60億左右增長到了600多億),其中誕生的牛股就不言而喻, 壹直到今天的王者榮耀。

相信,這兩撥大的浪潮和機會絕大多數的80後、90後都是親身經歷、感同身受,因此如果妳把這種身邊的熟知現象,工作中對行業的積累通過深度思考轉為真正的認知,再通過投資工具實現變現,那就是屬於妳的投資機會。

當然,創業也屬於認知變現的範疇,李善友曾說,創始人的認知邊界是企業真正的邊界,只是其要求更高,除了需要具備超越市場的認知外,還需要戰略、組織等壹系列綜合能力。

而投資,特別是二級市場的投資,其交易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是大多數人認知變現最佳的路徑。壹級市場投資門檻更高,交易成本也更為復雜。

當然,真正的如何全方位的提高認知能力又是壹個宏大的話題,下次有機會再探討。

附其他幾點認識:

公司研究的核心是空間、結構、深度、角度;交易策略的核心是概率、賠率和預期差;投資體系的核心是對象,時機,力度;而投資最本質的核心是價值、安全邊際和復利。這幾個環節是同心圓,越後面的越靠內環。

內環決定戰略和原則,外環確定策略和技術;內環是道,外環是術;內環解決了What和Why,外環實現了落地的How;內環不牢靠是悶頭亂撞,外環不紮實是誇誇其談。

市場的高波動不代表高風險,反之市場的平靜也不等於均衡。

公司的不確定性到底來自哪裏?我想主要是:

* 1、未來市場需求與當前預期之間的差異;

* 2、公司戰略制定及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 3、對經營產生重要影響的各種不可控因素(如原材料波動,匯率波動,政策重大變化,顛覆性技術革新等);

* 4、競爭烈度的大幅提升;

* 5、隨著時間的拉長使壹切事物不可控進而不可測。

對於上述壹到三的對策,其實是解鈴還須系鈴人。優秀的企業家和管理團隊是提升這三項確定性的根本依靠;對於四,更重要的是生意屬性上的根本特征,已非簡單事在人為的範疇;對於五,唯壹需要的就是對生命周期的敬畏和對安全邊際的重視,其應對本質已在企業自身之外。

投資人的主動性努力不外乎以下幾點:

* 第壹,尋找中長期經營提升確定性高的企業;

* 第二,尋求中短期賠率好的價格;

* 第三,構建能平衡黑天鵝風險和研究的有效回報的投資組合;

* 第四,持續學習爭取每年進步壹點點;

* 第五,保持身心健康,做好以上循環並耐心等待。

其它的,基本就交給國運了。

資產配置的重要性有多大?我覺得:

* 第壹,它是重要的,但它壹定是在壹個長期的刻度上才顯示出這種優勢;

* 第二,所謂的配置壹定要有足夠的力度才有效果,優質的配置機會但妳只配了很輕的資產,也沒什麽意義;

* 第三,資產配置本身並不必然導致升值,它是分擔風險,這兩者區別很大。

* 最後,配置的重要性與單壹資產的規模成正比,大部分的人問題不是配置而是規模。

繁榮總是靜悄悄的發生,而災難總是在大吵大鬧中降臨。

市場時刻都熱點繁多,新聞每天都有驚悚頭條,但咱做投資的真要有點兒滿清太祖那「任爾幾路來我只壹路去」的勁頭。

與真實的價值為伍,站在概率和賠率的有利面,透徹理解並執行復利法則,其它的何必管它那麽多?大多數的所謂對策都沒有存在的必要,大部分刺激的新聞都與投資沒關系。其實過度的關註反映的是內心的焦慮,這是種病,而且不好治。

投資成長中有兩個臨界點,在第壹個臨界點之前是艱辛的學習,用勤奮都不足以描述,簡直是廢寢忘食的惡補。完成這個階段的時間因人而異,但1萬小時定律是最起碼的。

過了這個基礎臨界點後,反思和質疑開始產生價值(之前別瞎反思),實踐和總結推動著越過第二個臨界點,但悟性和天資可能讓壹些人永遠翻不過去。兩次質變之後,將開始享受學習積累和資產積累的雙重復利。

理性讓世界有序,感性讓世界多彩。理性讓我們區別於動物,感性讓人區別於機器。理性催生了科學,感性孕育了藝術。理性可以培養和訓練,感性多是自然的萌發。失去理性很難美好的生活,失去感性很難擁有真正的生命。

投資的竅門就是巧方法+笨功夫。

巧方法是指方法論體系,讓妳事半功倍,做到高效聰明的整合信息碎片形成完整認識;笨功夫,就是踏踏實實花時間花精力壹點點去閱讀、搜集和積累。

市場裏80%的人被笨功夫這層就淘汰了,基本失去超額收益的入圍資格。剩下的又有壹半兒被巧方法擋住了,原地打轉收益與付出無法匹配。所以相當贏家,既要甘於「笨」又要善於「巧」。

總有朋友對我說:看妳每天晃來晃去的,投資就那麽輕松啥都不用幹?

我說當然不是,只不過我們工作的形態不同。壹般工作的繁忙很容易識別,但投資工作其實就是三件事:學習、思考、做決定。除了學習研究是較容易看到的,更重要的「思考」和「做決定」完全可以壹點兒外在表現都沒有,但其實它們才是最重要的可積累無形資產。

職業投資人的社交很單純,不需要維系多余的社會關系。在主動篩選後能沈澱下來的是三種人:

第壹種是有料。某壹方面的學識好,能彌補自己的知識短板開拓思維,與之交流有益;

第二種是有趣。或風趣豁達或古靈精怪,與之交往總能給生活帶來壹抹亮色;

第三種是有品。就是能信任靠得住,價值觀相近可坦率的說心裏話。當然如果能多條兼顧,自然是交友的精品。

投資很難賺到妳不信的那份錢。往小了說,對壹個公司沒有充分的信心,最多只能賺到財務數據直接相關的那點兒錢,再遠點長點的錢是不可能賺到的。

往大了說,對國家未來從心底悲觀,那麽最多賺到幾個波段的小聰明的錢,要賺大錢也很難了。格局、歷史感這些東西在99%的時候都很虛,但在1%的重要決策時刻往往就是強大信念的真正支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