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網貸逾期率這麽高,借款人能堅持多久

網貸逾期率這麽高,借款人能堅持多久

編者按:對於大部分想活下去的零售財富管理企業來說,未來還需要更多地依靠科技和數據,使搜集並標準化客戶行為和數據變得可行,從而做好用戶識別和資產匹配,構起較高的競爭壁壘。

對於掙紮在邊緣的眾多網貸企業來說,資產端轉型、獲客渠道的疲乏和合規難度的增加,就像三座大山壹般壓得它們無法喘息。這種困境使得十年前傳自北美的這壹創新金融模式在中國顯得舉步維艱,也使得網貸要時時刻刻面臨“日薄西山”的推論。

不過令人深感意外的是,相比投資客的發展頹勢,近期借款人數量的快速攀升似乎讓許多業內人士又看到了重生的希望。

這個由所謂的供求關系改變而帶來的新的格局,能為網貸行業帶來全新的改變,又會讓網貸企業迎來真正意義上的“反轉的春天”嗎?

1.逆襲的格局

網貸之家在8月初發布了這樣壹份報告。報告顯示,自2017年3月以來,網貸借款人數正在保持著10%以上的水平持續增長。7月底,行業月度活躍投資和借款人數已分別達到了驚人的433.23萬人和403.15萬人,而在壹年前,這兩者之間的差距還在200萬人次左右。

“我們將很快迎來借款人數超越投資人數的那壹天,而這對於網貸行業來說也是全新的第壹次。”某金融研究所研究員表示。

不斷下壓的監管力度讓許多人紛紛唱衰行業前景,但來自借款人數方面的信息,卻在這壹年裏壹直保持著“默默貢獻”的態勢。

據網貸之家2016年半年報顯示,壹年前的2016年6月底,網貸行業累計成交量為22075.06億元,6月單月網貸行業投資人數和借款人數,分別停留在338.27萬人和112.41萬人的數字上,這兩者間的數值差距在當年高達220余萬。但僅僅壹年後,這壹數字的反轉對比就超出了許多人的預估範圍。

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6月,網貸行業的活躍投資人數、活躍借款人數已上漲至430.8萬人、373.53萬人,到了7月,網貸行業的活躍投資人數、活躍借款人數再次達到433.23萬人和403.15萬人。而在這之前的每個月度的統計中,行業借款人數都在以超過投資人數增加比例數倍的速度持續上漲。

可以看出,相較壹年前投資人數上漲的100萬人,借款人數超過200%的漲勢,才開始真正讓人意識到了來自借貸兩端供求關系的改變。

“實際上,自今年開年以來,我們已發現了這兩個數字之間的微妙變化。”某研究人員答道:“原本占據大頭的投資人數在2017年初產生了微弱波動,有些地區甚至有了下滑趨勢,而借款人數卻呈現了大反轉,保持了連續5個月的高漲態勢。”

許多業內外人士預計,網貸將很快出現借款人數超越投資人數的新供求關系,並由此打開行業發展的新局面。但也有壹些聲音卻認為,這壹關系的改變,並不能為行業帶來真正的“反轉”。

雖然在2017年7月的月報裏我們看到,網貸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達到了突破5萬億大關,但在近期的統計數據中我們卻發現,5、6、7連續三個月的月度成交量仍然維持在2500億元左右,成交總數不但沒有跟隨借款人數的上升而得到有效改變,甚至還在6月出現了些許滑坡。

而在關於景氣指數的統計中,我們也看到,同成交量變動和借款人數上升趨勢相反,6、7兩個月的景氣指數則出現了小幅度的下降。專業人士認為,以景氣指數的5個維度指標分析,滿標效率低下、投資人信心下降等多方面原因,顯然更容易主導行業的趨勢和輿論導向,而壹路向好的借款端,實際上也無法為網貸帶來“雪中送炭”的效果。

2.“貧富差距”

抱有同樣想法的不僅有部分專業人士,不少參與實際操作的平臺運營負責人對此也深有同感。

“借款人數的上升現象,大部分集中在小額資產占比較多的企業,而當前大部分網貸平臺實際仍出於解決資產端轉型問題的過程中,尚不能分到借款端強勢表現的紅利。”某平臺運營負責人認為。

即使總體數據看似搶眼,但在這些運營人眼中,仍無法覆蓋其他實際問題所帶來的轉型困局。

零壹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上半年,中國網貸行業累計交易規模超過4萬億,對應借款人約1350萬,對應投資人約1800萬人。其中有12家網貸企業已經實現了借款人反超投資人的目標,率先加入了“反超俱樂部”。但同時,零壹財經也表示,這12家網貸企業都是以小額資產為主,或是其他轉型較為成功的企業,而這些企業很大程度依靠了像消費信貸這樣輕資產的亮眼支撐。

從公開數據我們發現,2017年7月網貸行業消費信貸的規模達到了343億元左右,環比增長高達11.0%,占當月網貸行業總體規模的13.6%。而在7月份消費信貸交易額榜單中我們也看到,有13家平臺消費信貸規模都出現了明顯增長,其中占據榜單前Top前3的企業環比增幅甚至在80%以上。

“這些平臺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如今資產轉型大潮中的‘頭部平臺’”。某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這樣說道。而在這些企業的財報中,我們也發現了輕型資產的擴充,為這些企業帶來的更大變化。

8月17日,在紐交所上市的網貸平臺"信而富"發布了第二季度財務數據。財報顯示,信而富2017年第二季度交易與服務費用毛收入總額達2,450萬美元,同比增長59%;第二季度新增借款人76萬人,環比增長39%;撮合借款交易總筆數達510萬筆、撮合借款交易總額7.2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了354%和244%。最大的改變還不僅於此。“我們很高興地看到,現金消費類借款業務正在推動信而富的增長。”信而富首席財務官沈筠卿曾說。現金消費類借款毛收入超過生活方式類借款這壹現象,為平臺提供了持續的競爭力,這或許才是由借款人數上升帶來的最大收益。

打著小額分散旗號的平臺拍拍貸,也在第二季度交出了壹份相似的答卷。財報顯示,拍拍貸二季度***為382萬借款人實現借款需求723萬筆,單季累計借款人數超過2016年全年。綜合壹二季度業績報告,拍拍貸在上半年總計促成1153萬筆借款,借貸筆數大幅領先於行業。其中,二季度1萬元以下借款占比達到98.6%,3千元以下借款占比達到78.4%,相較於壹季度的98.08%和70.98%有了進壹步的提升。

在資產轉型大戰中,這些“頭部”企業借著借款端的強勢表現,進壹步瓜分著尚未定型的市場,但其他大多數網貸企業實際上卻仍然無法輕易完成這“華麗的轉身”。

“歷史遺留問題是其壹,其二是受制於監管和市場,資產轉型還得從長計議。”網貸平臺錢保姆負責人表示。由於前幾年過於集中的大標現象,造成部分平臺存在著前10%借款人占據整個平臺90%借款額度的不正常現象。另外,平臺轉型輕資產的經費和時間也是另壹個考驗平臺的事情。“像錢保姆在接入二手車抵押資產時,就經歷了對接汽車金融服務公司、重新建立風控模型等許多耗時耗力的過程。”

但還有許多企業,仍會因為無力抵抗資產端轉型的陣痛,被清除出市場。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現金貸、校園貸被禁止後,網貸行業的資產圈正變得愈發貧瘠稀缺。7月12日,深圳市金融辦正式下發了《關於互聯網平臺與各類交易所合作金融業務相關情況的通知》,將“網貸平臺與金交所的合作關系”畫下終止;7月17日,廣東(非深圳)地區監管層要求網貸平臺禁止壹切形式的債權轉讓活動與服務,其中包括出借人之間的債權轉讓;8月中旬,包括北京、上海等地監管部門均向平臺下發書面或者口頭通知,要求平臺在整改計劃中存量違規業務必須壓降、不再新增不合規業務、業務規模不再增加,被業內人士稱為“雙降”禁令……

多類型資產的層層退出,意味著大量網貸企業只能去爭奪“僧多粥少”的消費信貸和車貸等資產業務。而完成轉型愈晚,也就意味著吃到“借款人頭紅利”的機會也將愈發渺茫。

“但即使是處在反超俱樂部梯隊中的平臺,也在面臨著另壹個日漸凸顯的問題。”某國內大型平臺負責人說道。

這壹“問題”指的恰是投資客的斷層。雖然網貸行業總投資人數依然在逐年上漲,但相比借款人的強勢逆襲,投資客的積極性顯然不能同日而語。最顯著的就是“羊毛黨”的減少。

“過去,羊毛黨充當著網貸平臺流量客的角色,不過隨著近年來利率和風險等問題的顯現,這些羊毛黨的陣地也有所縮減。”某平臺客戶總監表示。

據盈燦咨詢統計,在2016年全年中,投資人選擇平臺的分散度正在進壹步加強。其中,僅在1家平臺投資的投資人占比下降至7.24%,過半投資人投資平臺數量在2-5家之間,而分散到11-20家,21家平臺以上的投資人占比則分別達到了9.48%和4.46%。

這意味著大部分投資人不再呈現“賭博式”的投資策略,而這也使得平臺或許大額投資的概率變少,甚至出現投資客青黃不接的現象。

在投資人調查中我們發現,有別於過去的羊毛黨,新型的投資客把大多數期望放在對於“大數據征信”的期待上,他們希望通過這壹數據的穿透來把握投資的風險性,而並非單純以收益、活動來決定下壹波的投資選擇。但這種更具科技化的要求在短時間內卻仍無法得到滿足。

“激進投資客退卻了,但優質的客源卻因為多種原因還沒有真正到來。”壹位大平臺的客戶總監說道。這其實並不是目前值得焦慮的事,卻也許是很多平臺在不久的未來會感到棘手的現象。

3.“春天”在哪裏

貝恩&招商銀行在《2017中國私人財富報告》中統計顯示,2016年中國個人持有可投資資產規模在165萬億人民幣,而2014-2016年的復合增長率達到21%,預計2017年底將有可能達到188萬億人民幣。

居民可投資產高速增長、財富保值增值意識加強,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財富管理的春天或許不久就會來臨。只不過,這樣的“春天”到底在哪裏?

而在壹份日前由愛分析出具的《中國財富管理企業估值榜》中,我們似乎找到了壹些蛛絲馬跡。

(圖片來源:公眾號愛分析)

在該榜單中我們看到,陸金所、網信、小贏科技等企業位居前Top10排名,除此以外,另有挖財、隨手科技、銅板街等近二十家網貸企業占據了榜單的第11至40名次。我們發現,“背靠大樹”和“核心壁壘”這兩個***同優勢,促成了這些企業更大的核心競爭力。

在所有上榜的零售財富管理賽道的17家企業中,***有8家具有有集團或股東資源支撐的企業,這些資源不僅帶來了低成本的獲客、更輕盈的資產和品牌背書,更使得在“馬太效應”市場下,平臺能夠持續性地吸入更多發展養分。

而面對用戶增長較慢的現實,這些企業也選擇加深資產端的縱深度來應對轉化率不高的困境,即我們常說的“資產閉環”。大部分企業通過自營消費分期、車貸業務,來實現更加完整的場景化運作,同時橫向擴大資產類別,涉足房貸、車貸、ABS和海外資產等多重業務。

“自建資產端和擴大資產類別,或許能夠增加對於資產的把控力,尤其是風險層面。同時,盡量提供更多元化的資產,以提高客戶的投資額度,同時提高費率或利差。”某平臺負責人表示。

不過對於大部分想活下去的零售財富管理企業來說,未來還需要更多地依靠科技和數據,使搜集並標準化客戶行為和數據變得可行,從而做好用戶識別和資產匹配,構起較高的競爭壁壘。

俗語說,最黑暗的時刻總在黎明之前。對於這些已然看見春天的網貸企業來說,光明前仍要度過這段艱苦的洗禮時間。也許存活下來的不僅僅是傳說中拿到那100張牌照的“幸運兒”,還有由這次黑暗而產生的科技、創新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