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亨利非洲探險講述了什麽?

亨利非洲探險講述了什麽?

在亨利時代,從非洲和東方運去的物品日益誘惑著歐洲的航海家和探險家們。

印度的香料在歐洲越來越受歡迎,這不僅僅因為它能使食物更加可口,而且還有助於保存食物。肉桂、胡椒、郁金草、丁香、豆蔻、芝麻等從其產地運出,經過漫長的道路才能進入歐洲人的廚房。上述產品先經海路,由船隊穿過印度洋和紅海,再經陸路由駱駝隊馱著越過北部的無人區。由於長途運輸,加上壹次又壹次地納稅,這些貨物到歐洲時其價格就非常昂貴了。

中間商是穆斯林人,他們到印度去取產品,然後運到地中海,賣給意大利的商人。後者負責在歐洲各國出售。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利潤都高得出奇。

從非洲內地更是運去了最珍貴的東西:黃金。金礦是由非洲人開發的,只有他們知道金礦在哪裏。穆斯林人穿過沙漠,到壹座叫通布圓的城市收買黃金,然後再穿過撒哈拉大沙漠,在地中海把珍貴的貨物賣出,利潤非常之高。

唐·亨利王子夢想著到達黃金產地,以便不經過中間人而直接購買黃金。但是,那時人們還沒有見過任何有關的地圖,不知道往南行駛會遇到什麽事情。直到1421年,葡萄牙人從來沒有越過拿澳角。在該角這邊,非洲西岸已有人居住,有村莊,有農田和水,可供航海家們補充食物和水。在該角以外,壹切要復雜得多,船有觸礁的危險,因為人們以為沿岸水太淺,又是撒哈拉大沙漠的邊緣,土地幹旱,不見綠色,不可能獲得淡水。

此外,更有壹個似乎難以逾越的障礙:波加多爾角。這個地方不但有淺灘,還有水下潛藏的巨石和強大的海流。但這個地方是亨利王子早已定下的探險目標。雖然1418年及以後發現了大西洋上的幾個島,但卻沒有達到計劃中的越過波加多爾角的目標。

亨利王子沒有罷休,於1433年又任命吉爾·埃亞內斯為“巴爾卡”號船船長,並讓他帶隊遠航,其任務是越過波加多爾角,沿非洲海岸前進。埃亞內斯因為害怕,只到了加那利群島就回去交差了。亨利王子十分生氣,責備了他們以後,再次派埃亞內斯去作壹次新的嘗試。

這次,埃亞內斯船長抱著不完成任務不回來見王子的決心,於1434年帶領水手出航。此行極為順利,僅僅靠著指南針和探水器,就成功地越過了可怕的波加多爾角。航行所見與過去傳聞完全相反——海水並不沸騰,人也沒有變黑。

由於沒有找到任何人、任何動物或可帶回去的任何東西,埃亞內斯返回時拔了幾棵草作為他的功績的證明,獻給了亨利王子。

王子得知他們成功的消息後非常高興,賞賜土地給吉爾·埃亞內斯,封他為騎士,並在他的故鄉拉古什為其舉行隆重的婚禮。

這壹次航行,從地理學的角度看,似乎並沒有多少引人註目的成就,但它突破了人們觀念中的航海極限,為後期探險作出了榜樣。

1435年,巴達亞和埃亞內斯又奉亨利之命率隊出發了。他們安全地繞過了波加多爾角,然後又向南航行到了壹個海灣地區,他們把它命名為魯依沃斯灣。這裏壹片荒涼,沒有房屋、樹木,也沒有人和動物,但在海灘上發現了人和駱駝的腳印。毫無疑問,這是駱駝運輸隊經常來的地方。或許就是這些駱駝隊把黃金運到北非去的。如果真是如此,就可以在魯依沃斯建立壹個貿易點。

他們為美好前景而歡欣鼓舞,於是馬上揚帆返回,向王子報告這大有前途的發現。王子得到報告後,非常滿意,並決定第二年就派巴達亞乘壹艘帆船前去。

巴達亞出發了。當他遠遠望見無邊無際的大沙漠裏的頭壹個水流時,不禁驚喜起來,他以為找到了阿拉伯旅行者們所說的“黃金河”,於是他稱之為“黃金河”。但是,年輕的航海家太性急了,那個水流只不過是大海凸入海岸的壹個支流。不過,這個名稱卻沿用至今。

1437~1440年,由於葡萄牙王室攻打北非的丹吉爾城及王室內部的權力之爭等,唐·亨利王子顧不上探險活動。直至最後,唐·彼得羅王子任攝政王,王後出逃後,亨利王子才得以騰出手來,完全投入非洲西岸的探險活動。

1441年,唐·亨利王子命令建造了壹艘小船,選擇其貼身衛士安藤·貢薩爾維斯擔任船長出航,沿非洲西岸向南探險。

安藤領人上船出發了。出發前奉國王之命:返航時需載回海豹皮和海豹油。他沒費什麽周折就完成了任務。在返航之前,他召集所有21名船員,建議獲取令人意想不到的“貨物”——當地的人。大家同意了他的建議。當天晚上,安藤帶著9名船員乘壹條舢板去尋找當地人。海岸居住著深灰色皮膚的遊牧部落,葡萄牙人稱他們為“土人”或者“野人”。他們剛剛下船就發現了人的腳印,後來抓了壹名當地人和壹名黑皮膚的摩爾人婦女——當地人的奴隸。返航途中,安藤·貢薩爾維斯遇到了亨利王子的另壹名騎士努諾·特裏斯藤。後者也是奉亨利之命,從葡萄牙出發,前往“黃金河”地區的。他第壹次在海上使用15世紀的“革命性船”即卡拉維拉槳帆船。

兩位船長約定返回那個地方以抓獲更多的當地人。他們相信這類“貨物”是了不起的成績。深夜,他們跳下舢板,包圍了兩夥正在茅屋裏睡覺的“野人”。這些人發現遭到陌生人的突然襲擊,就奮起自衛。結果,壹些人被打死,另壹些人逃走,10個人被抓獲。俘虜中有個名叫亞達胡的,是該部落的要人。

葡萄牙人為這壹勝利而興高采烈。之後,兩位船長就此分手了。安藤·貢薩爾維斯啟航回國了。努諾·特裏斯藤則繼續南行,到了布蘭科角。

回到國內,安藤船長受到了王子的獎勵。但是他們仍難以聽懂被俘獲者的話。最後,亞達胡終於向船長明確表達出他的建議:如果肯讓他恢復自由並把他送回原來的地方,作為交換,他就給船長五六個摩爾黑人。如果肯釋放他的兩個夥伴,他就給船長10個摩爾人。

安藤·貢薩爾維斯對這個主意很感興趣,馬上報告王子,王子批準了這壹建議。第二年,安藤再次出航,目的非常具體:買賣奴隸。

亞達胡穿上王子給的衣服,可以說是衣冠楚楚,因為王子想以此“感動”那個地方的居民。但是剛剛到達那個地區,亞達胡就失蹤了。

安藤·貢薩爾維斯認為自己受了騙,氣得火冒三丈,進入了巴達亞命名為“黃金河”的海灣,在那裏等了7天之久。最後,終於有個摩爾人帶來了亞達胡的消息。這位信使說,第二天就按原先的約定交付10個人。果然守信。並且,亞達胡除了交付10個人之外,還增加了壹些金粉、壹把他們稱之為匕首的彎刀和幾個駝鳥蛋。

這是第壹次在非洲海岸購買奴隸。以後又進行了許多次,因為當地居民也有把俘虜當奴隸的可悲習慣,於是就開始把奴隸賣給葡萄牙人,以換取各種貨物。買賣奴隸和捕捉奴隸壹直延續了很長時間。

唐·亨利王子對這幾次航行的結果很滿意。他的兄弟、攝政王唐·彼得羅也很滿意。攝政王還發布命令,授予唐·亨利王子享有唯壹可派船前往波加多爾角以南的權力,還授予他收取慣常向國王交納的稅收的權力,即各船交納帶回貨物的1/5。王子把這些收益用作促進和發展他的“航海”事業。

布蘭科角以南有個深水灣,叫阿爾金灣,灣內分布著幾個大小和形狀不同的島。1443~1444年間,葡萄牙航海家們曾到過那裏。

努諾·特裏斯藤是第壹個到達阿爾金灣的航海家。他初到那裏興奮異常,以為終於到達了奇跡的地區。因為,他遠遠望見似乎是壹些奇怪的動物正在水上走,體態細而長,有許多只爪子。

他極為好奇,慢慢靠近。最後發現,眼前看到的竟是坐滿人的壹只只獨木舟,人們壹齊用腳劃水。

看到土人就在面前,他馬上想到去捕獲他們,於是立即開始進攻。結果,捉住了14個人,其余的人逃走了。

然後,努諾·特裏斯藤帶領船員們到了壹個島上,他命名該島為“王恩島”,因為那裏有許多“王恩鳥”築巢產卵。島上景致非常美,但海員們沒有興致欣賞鳥兒美麗的羽毛,而是捉住幾只,竟然在火上烤了美美地吃了壹頓。

蘭撒羅特·德·拉戈斯,是第壹個自己負擔費用、帶領6艘卡拉維拉型武裝船出發的航海家。盡管他自己負擔遠征開支,但必須請求唐·亨利王子準許,並答應把帶回貨物的1/5交給王子。他的目標也是阿爾金灣,吉爾·埃亞內斯作為副船長同行。

在納亞爾島和蒂德爾島,他進行了名副其實的搶掠,而且是搶人。逮住235個男人、女人和兒童。

回到葡萄牙後在拉古什拋錨,當地居民第壹次看到瓜分奴隸的情景。由於要分成5等份,於是強行讓妻子離開丈夫,把孩子從母親懷裏奪走,婦女們絕望地壹邊哭喊壹邊在地上打滾。

唐·亨利王子騎在馬上看到了這壹切,毫不動心。但平民的反應卻是氣憤。有些人可憐奴隸的慘狀,哭著走開了;另壹些人試圖阻止拆散家庭的舉動,於是造成壹片混亂。但最終還是把奴隸們瓜分了,王子得到壹份47人,其他奴隸就地賣掉。賣主獲得巨額利潤。

另壹名遠征阿爾金灣的是貢薩洛·德·辛特拉。他年輕肯幹,從小在唐·亨利王子家裏受教育。他壹直夢想幹壹番不同尋常的事業以取悅於王子。但他的運氣不佳,遠征屢屢遭到挫折。

他試圖捕捉當地人,但壹無所獲。當地居民已經了解到以前來過的葡萄牙人的所作所為,知道如果不及時逃走會落得什麽下場。這樣壹來,雖然貢薩洛·德·辛特拉和他的夥伴們從這個島跑到那個島,但每次下船登陸時都已空無壹人了。

水手們相當沮喪,感嘆地說:“似乎我們不是建功立業的男子漢。”船長則信誓旦旦地說,要是不幹出“驚人的事業”,他絕不離開此地。

為了達到目的,這次他帶領12個人,乘壹只舢板前往納亞爾島。到了該島時正值落潮,他們就拋錨上岸。天黑了,四周壹個人也沒有,他們決定躺在海灘上休息壹會兒,不料太累了,竟然都睡著了。

第二天早上醒來,他們嚇了壹跳:漲潮了,舢板漂到了海上,而他們竟沒有壹個人會遊泳。他們被困在島上,只能任憑當地人擺布,因為當地人比他們要多得多。參加這次冒險的水手沒有幾個人得以生還。

關於貢薩洛·德·辛特拉之死有兩種說法。壹說他是與200多名當地人進行了長時間的搏鬥之後死去的。另壹說是當地姑娘們往他臉上甩爛泥,後來男人們才把他殺死的。

某些航海家遭到不幸並沒有阻止航行活動繼續進行。每年都有卡拉維拉槳帆船出發駛向南方,沿著非洲海岸新發現的土地,他們不斷地帶回財富。

許多船長,例如安藤·貢薩爾維斯、努諾·特裏斯藤等,都進行了不止壹次的航行。每壹次的經驗對他們選擇航線、避免麻煩和解決出現的問題極為有用。

1444年,又壹位探險家迪尼斯·狄亞士到達了佛得角和帕爾馬島。

同壹年,努諾·特裏斯藤駕船來到了塞內加爾河。這次航行使葡萄牙人得以與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人進行首次直接接觸。從此,塞內加爾河就被視為“土人的土地”和“黑人的土地”之間的邊界。

塞內加爾河兩岸差異很大,風景不同,人也不同。塞內加爾河以南的土地更為肥沃,有許多奇異的植物和動物。例如,長頸鹿、大象等,都是過去曾經聽說但從未親眼見過的動物。當地居民的皮膚比土人黑得多。他們用毒箭英勇自衛。毒箭非常厲害,只要劃破壹點皮就能致人於死地。他們也是令人膽寒的敵手。

這個充滿神奇的世界使葡萄牙人著了迷,又迫使他們努力適應這種環境。為了與當地人建立有效的接觸,必須改變態度。友好的對待比敵對行動能取得更好的結果。但是,語言是難以逾越的障礙,因為那個地區非洲人的語言誰也不懂,就連最好的翻譯也束手無策。

在無法用同壹種語言進行交流的情況下,人們找到了另壹些交流方式,手勢、聲音、圖畫、表情……總之,根據當時的環境和每個人的想象力使用各種方法。

迪尼斯·狄亞士在佛得角地區上岸時,想向黑人們表示他們“為和平”而來。為此,他們把幾件東西放在地上:壹塊蛋糕,壹個鏡子和壹張畫著十字架的紙。蛋糕和鏡子是禮品。十字架用以試驗他們是否知道基督教,因為葡萄牙航海家壹直希望找到壹個傳說中基督教徒居住的王國,即“印度基督教國王若奧的王國”。

然而毫無結果,因為黑人把所有東西都打得粉碎,表示他們對那些東西壹點兒也不感興趣。當然,雙方立刻打了起來。另壹位航海家戈麥斯·皮雷斯命令手下人發射弩箭,想借此表明敬酒不吃就要吃罰酒。黑人們以毒箭回擊。

並非所有的第壹次相遇都如此糟糕。據當時的記載,也有壹些有趣甚至動人的經歷。比如有壹次,壹個黑人部落第壹次遠遠望見張著帆的葡萄牙的船只,他們就認為是壹群鳥。隨著船只漸漸駛近,並且落了帆,他們就以為是壹群巨大的魚。距離越來越近,他們看到上面有人,和他們壹模壹樣的人,只是皮膚顏色不同。他們不再懷疑,自己實現了壹個古老的夢想——先輩們的靈魂歸來了。海灘上響起了壹陣歡呼聲:“阿敏德萊!阿敏德萊!”

直到1445年,葡萄牙人與非洲海岸人民的接觸還僅限於在沿海和已發現的島嶼,誰也不敢貿然進入陌生的大陸內地。若奧·費爾南德斯是第壹個進入非洲內地的探險者。

若奧·費爾南德斯是作為安藤·貢薩爾維斯指揮的卡拉維拉船上的船員出航的。過了“黃金河”,他要求把他壹個人留在那裏,“只是為了看壹看”,他想知道那裏的人是什麽樣子,他們的習慣如何,說什麽語言。

幾年前他曾在北非被俘,學會了阿拉伯語,然而這種知識沒有給他多大幫助,因為接受他的那個部落雖然寫字用的是阿拉伯字母,但說的話卻不同。那個部落同意讓這名基督教旅客同他們在壹起,但首先拿走了他所有的東西:衣服和食品,給了他壹件與他們穿的壹樣的袍子,然後壹齊上路了。

在7個月的時間裏,若奧·費爾南德斯壹直跟著遊牧部落走,與他們壹起過同樣節奏的生活,與他們壹樣喝駱駝奶,吃椰棗、草和很少壹點肉。

在穿越沙漠時,他忍受了幹渴的煎熬。據他本人說,那個地區沒有河流,僅有的井也非常稀少,甚至曾有3天沒能喝到壹滴水。

他還見識了沙暴,擔心會迷失方向。但遊牧者們非常善於識別道路,分辨方向,至於如何做到這壹點,他也不明白,認為他們是以風為向導的。

他發現那裏的動物與歐洲相似,比如石雞、野兔、羚羊、綿羊和山羊。除了對他已經不新鮮的駱駝之外,還遇到壹種異樣的鳥——駝鳥。它比其他鳥大得多,不飛,但奔跑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

他還發現,在秋初離開歐洲去尋找溫暖氣候的燕子在這塊土地上棲息。大雁也壹樣,不同的是飛過沙漠後繼續往南,飛到黑人地區。

他還在那裏的壹個領主的府邸度過了壹段時間。領主名叫奧德·梅藝,他被認為十分富有,但其領地內只有150人,其中還包括他的家人。他的財富只是駱駝、牛群、幾匹馬、壹些黃金和黑奴。在這個遊牧王國,人們住帳篷,幾乎每天都換住處,在壹個地方最多住1星期。

在長途跋涉中,他逐漸獲得了更遠的地方的消息,證實了有個麥裏王國,位於黑人地區,那裏有許多黃金。

7個月後,若奧·費爾南德斯回到海岸,希望看到葡萄牙的卡拉維拉船出現,以便能返回葡萄牙。壹天,葡萄牙卡拉維拉船真的出現了!若奧·費爾南德斯遠遠望見了那些船,高興得幾乎發瘋了!他開始向同胞們喊叫、招手。他沒有想到,在沙漠裏7個月的生活使他改變了模樣,況且還穿著和當地人壹樣的衣服。船上沒有壹個人認出他來。盡管如此,其中壹艘卡拉維拉船試圖駛過來,但風浪太大,沒有成功。後來又試著放下壹只舢板,劃槳到海灘,但同樣未能如願。

舢板又返回卡拉維拉船,這大概是若奧·費爾南德斯整個冒險中最難受的時刻,他以為同胞們把他永遠拋棄在這裏了。他用力大聲喊叫,絕望的樣子感動了卡拉維拉槳帆船上的人,他們以為他是個摩爾人,想不惜任何代價解救被囚在船上將被作為奴隸賣掉的親人。

最後,舢板不顧險惡的風浪又到達海灘。當船員們認出是若奧·費爾南德斯時,他們又驚又喜。他得救了!身體完好無損,肚裏有許多可講的故事,急切地要吃塊肉,想吃片面包,特別是想喝杯酒。

當年,為了組織航海探險,唐·亨利王子幾乎壹直住在阿爾加維。那裏便於他組織派往非洲沿海的遠征船隊。每年都有壹些卡拉維拉槳帆船帶著雙重使命出發:通過捕捉奴隸或與那個地區居民進行貿易獲取財富和發現新的土地。船長都是在葡萄牙征召的。不過,如果有海上經驗或者希望了解陌生地方的外國人來了,王子也收留,因此,有許多外國人參加了葡萄牙的“發現”,他們當中特別重要的有意大利人卡達莫斯托,他留下了壹篇詳細的遊記。

卡達莫斯托1432年生於威尼斯,第壹次下海時只有13歲。從那時起,曾在地中海和大西洋航行,還到過歐洲北部。

1454年,他22歲,在壹艘“加萊”槳帆船上前往佛蘭德途中遇到了風暴,於是到聖維森特角避風。

唐·亨利王子得知“加萊”船到達,就派使者上船,並帶去準備出售的蔗糖、龍樹脂等馬德拉島產品。

卡達莫斯托在與使者交談中聽說了沿非洲海岸航行的事,並得知可以獲得巨額利潤。於是他決定為唐·亨利王子效勞。由於他具有多年航行經驗,王子熱情地接待了他,命令建造壹艘卡拉維拉槳帆船,任命他為該船船長。

1455年3月22日,卡達莫斯托起錨南行。壹路順風,僅用了3天時間就到了聖波爾多島。在這第壹次的航行中,他到了岡比亞,途中又訪問了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阿爾金灣、布蘭科角地區、塞內加爾、布多邁爾王國、佛得角、巴爾巴幸河。他以巨大的好奇心、寬闊的胸懷和真誠的愛心觀察這個新的世界,500年後的今天讀起他的遊記來還讓人愛不釋手。

卡達莫斯托在塞內加爾河以南約1400多千米處,找到了布多邁爾的國家。在此之前其他葡萄牙航海家曾到過那裏,關於那個黑人領主的消息是再好不過了。據說該領主心地善良,從不食言,可以與之互相信任地進行交易。

卡達莫斯托隨船帶去大量馬匹、毛毯、絲綢和其他貨物。和往常壹樣,還帶去了壹個黑人翻譯,先把此人派到那裏打聽壹下他們是否對交易感興趣。

布多邁爾帶領15名騎兵和50名步兵來到海灘,打發人請船長上岸到他家作客。

兩個人的首次接觸極為友好。卡達莫斯托交給主人7匹馬和馬具,布多邁爾立刻送給客人壹個漂亮的姑娘。後來主賓二人壹起前往內地。卡達莫斯托同意陪主人前往,壹為了收取馬匹錢,二是為看看那裏的風土人情。

在村子裏,他有機會見到了領主的侄子斯波諾爾。船長對那裏的樹葉房子、環境及當地的禮儀印象非常深刻。他在遊記中說,非洲領主們既沒有財富又沒有宮殿,但只要看看他們的禮儀就可以確信,他們的確是了不起的領主,比許多歐洲國王更令其臣民敬畏。

布多邁爾在村莊裏走動時,總是有200個從人前護後擁。他與人民的關系疏遠而講究禮節。每天上下午在其主要宅第接見臣民。這所宅第結構不同壹般,有7個相通的院子,每個院子中間有壹棵大樹供等候的人在樹陰下乘涼。

到了該接見的時刻,晉見者必須脫下袍子,只留下身穿的皮裙,然後跪著進入第壹個院子,低著頭,壹路說著求見的原因。另外還壹把壹把地往頭發上扔土,以示對領主的恭敬。領主對求見者不屑壹顧,裝作沒聽見他嘮叨什麽,但隨後便高傲地解決所有問題,說壹不二。

布多邁爾的國家信奉伊斯蘭教。這種宗教是由來做生意的馱運隊從北非傳來的。卡達莫斯托曾試圖說服布多邁爾改信基督教,但未成。卡達莫斯托在那裏住了幾天,細心地記下了所看到的壹切。例如,那裏的面包是用玉米做的,大豆粒很大,並且五彩斑爛,像是畫的。蠶豆是紅的,粒大而扁,煞是好看。他還說,棕櫚酒是甜的。他說那裏的土地、湖泊、牧場和樹木都沒有主人,每個人都可以去拿所需要的東西。他最感驚奇的是,那裏的黑人有喜歡馬的,還有喜歡蛇的;女人們漂亮、歡樂、善於跳舞。他對那裏的大象極感興趣。他說:“大象像我們那裏森林裏的野豬壹樣成群結隊。它們身體極大,腿卻很短,像野豬壹樣有兩顆牙齒,不過牙齒朝下而不是朝上。這種動物有膝蓋,走路時膝蓋關節也活動。它們像其他動物壹樣,也躺在地上和站起來。如不受到人的攻擊,大象不會攻擊人。”

他在遊記中還提到:在那裏風琴被看作有好幾個會唱歌的嗓子的活動物。黑人們還認為卡拉維拉槳帆船有眼睛,所以才能在海洋裏朝壹定方向走。他們不明白蠟燭是什麽玩意兒,看到那個小火苗後非常驚訝。卡達莫斯托決定教他們做蠟燭,因為那裏有蜜蜂,可以利用蜂蠟。

幾天以後重上旅途時,他非常感動。他是壹個不同壹般的發現者。他能欣賞千差萬別的世界,不因為他人與自己不同而把他們視為下等人,看到周圍的壹切而不試圖用武力把它納入自己已熟悉的模式。

在葡萄牙人稱之為佛得角的海角西方,有壹個包括10個島嶼的群島。在1446~1460年,為唐·亨利王子效勞的幾位航海家都曾到過這些島上:迪約戈·戈麥斯以及意大利人卡達莫斯托和安東尼奧·達諾裏。當時島上無人居住,世界上無人知道它們的存在,所以這些島的發現可以稱為“絕對發現”。

這些島嶼並非是在同壹次航行中發現的,因為各次航行時間相差很長。但到1460年,已經知道的島嶼有聖地亞哥、聖費利貝(火島)、馬伊奧、聖克裏斯翁(美景島)、裏亞納(鹽島)和布拉瓦。這些島被唐·阿方索賜給了其兄弟費爾南多,這位親王後來數次派他的侍從迪約戈·阿方索航行到該群島,看看是否能發現更多的島嶼。

隨後,葡萄牙就開始向佛得角移民。他們首先占領了聖地亞哥島,把該島分為兩個船長管區,壹個交給安東尼奧·達諾裏,他在那裏建起了裏貝拉·格郎德鎮(現舊城市);另壹個交給了迪約戈·阿方索,他在那裏建立了阿爾卡特拉斯鎮,如今該鎮已蕩然無存。

被送到島上去的有葡萄牙殖民者、非洲奴隸及農具、牲畜和植物。由於島上缺水,不適於農業,只是種棉花尚有些收益。至於牲畜,只有山羊最後適應了那裏的環境,因為山羊沒有綠草、喝海水也能活下去。

人們在那裏曬鹽、打魚,還采集米芒。米芒,這種自生自滅的植物被搗爛之後,再浸泡在經石灰處理的尿中後,能制造出當時極受歡迎的顏料。

但是,聖地亞哥島後來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它處於歐洲、非洲、美洲和亞洲各航道樞紐這壹重要地理位置。船只經過那裏時要補充新鮮食品和淡水,它的港口成了貿易中心。裏貝拉·格朗德鎮發展成了買賣奴隸的重要中轉站。

第二個移民的島是費利貝島,由於島上有座火山,後來被稱為火島。火山爆發時嚇得殖民者們魂不附體。至今這座火山還在活動。

其他幾個島嶼的被占領要晚得多。

唐·阿方索五世自1448年執政後,在北非擁有4個據點,在其頭銜上又增加了響亮的稱呼,從此不再稱“葡萄牙和阿爾加維國王”,而改為“葡萄牙、阿爾加維和非洲海外領地國王”,人民簡稱其為“非洲國王”。隨著葡萄牙人的海外航行和發現新大陸,其在非洲的殖民統治也已日漸鞏固和擴大。

1460年11月13日,唐·亨利王子在薩格雷斯去世,時年66歲。這壹年,他的卡拉維拉船隊發現的最後壹塊大陸是塞拉利昂。人們習慣上把他在世時進行的大發現稱為“亨利時代的大發現”,即從大西洋諸島開始,到他去世這壹年發現的塞拉利昂止。

亨利是壹個令後人敬畏又令後人唾罵的人物。他的業績是封建主義社會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所特有的。他是虔誠的基督教徒,終身未娶,無子女,他把畢生精力幾乎全部投入航海探險活動,推動和組織了開啟壹個時代的航海探險事業。他生前為葡萄牙興建了最早的天文臺,建立了航海學校,創設了航海服務工廠,訓練了壹大批航海人員、地圖繪制人員及研制航海用具的人員,積累了大量的航海資料。

亨利逝世時還留下許多未竟的心願——葡萄牙人必須設法繞過非洲的南端,抵達印度。這需要繪制面積更大的航海圖,收集有關季風和海潮的更詳細的資料等。毫無疑問,航海探險自有後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