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安徽省太和縣首富是誰?

安徽省太和縣首富是誰?

已知的就是張和生,資產達四億。

太和縣,別名細陽,位於安徽省西北部,隸屬於阜陽市,曾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綠化模範縣等稱號。

太和縣屬溫帶季風氣候,土地肥沃,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煙葉、薄荷、中藥材等見長,尤其是薄荷,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太和縣境內有石油、硝、砂、陶土等礦產資源,有鏡湖公園、太和溫泉度假村、 櫻桃園等景點。太和縣境內有太和北(普快火車站)和太和東(高鐵)兩個客運鐵路交通站,交通便利。

2021年5月,安徽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通報2020年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結果,太和縣作為2020年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優秀單位予以通報表揚。

位置境域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東臨渦陽、利辛,南抵阜陽,西接界首,西南與臨泉相接,北與亳州市譙城區為鄰,西北與河南省鄲城接壤。縣境介於東經115°25′—115°55′,北緯33°04′—33°35′之間,總面積1822平方千米。東南經鳳臺、淮南去合肥224千米,西北經淮陽、西華去鄭州307千米。東去津浦路至蚌埠209千米,西去平漢路之漯河210千米。太和縣境南北長52千米、東西寬60千米。

地質構造

太和縣境內地層0—40米深度內為全新統,40米以下為更新統。更新統上部,頂部巖性為青黃雜色亞粘土,顏色雜亂,較硬,幹後堅實,切面光滑,有鐵錳質結核及鈣質結核,有裂隙,但發育不全。全新統分上、中、下3段。全新統下段頂板埋深18—24米,厚20米左右。頂部為灰黑色、紫灰色亞粘土,致密,幹後堅硬,顆粒細膩,稍有滑感,裂隙不發育,含有較多地腐植質,可能為風化殼,此層是全新統下段的標誌層。單層厚度4—8米,部分地區10米以上,向東南較薄,只2米左右。中部變為灰黃色亞砂土或粉砂,厚4米左右,至南部增厚,為6—8米。壹般層次多,沈積不穩定,多是薄層相間的粉、亞砂與亞粘土互層。分選較差,在亞砂土內多含有鈣質結核,是全新統與更新統的分界標誌層。

地形地貌

太和縣境處於淮北淤積平原之西北部,黃泛平原是地貌類型的主體,始於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以來的黃河多次西泛濫淤積而成。境內地勢平坦,西北高(海拔36.05米),東南低(海拔30.5米),高差5.55米,自然坡降壹萬分之壹到七千分之壹。按地貌成因分類,可分為剝蝕堆積河間平原和最新泛濫帶。削蝕堆積河間平原廣泛分布在河間地區,由青黃雜色亞粘土構成,頂部有50厘米左右的黑色風化殼,地表平坦,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傾。青黃雜色亞粘土明顯地遭受剝蝕,沿裂隙呈棱塊狀脫落,剝蝕脫落的亞粘土碎塊,重新在附近或移至別處堆積起來。

氣候特征

太和縣地處亞洲大陸東部,氣候按中國自然區劃分為東部季風暖溫帶半溫潤地區,又接近北亞熱帶氣候,實質是兩種氣候的緩沖區。其特點是季風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無霜期長。但因處在兩種氣候的緩沖區,天氣往往變化無常,低溫、連陰雨、旱、澇、冰雹、霜凍和大風等自然災害時有出現,給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氣溫:年平均14.9℃。1月份最冷,平均0.7℃,7月份最熱,平均27.9℃,年溫差27.2℃。1959年至1985年極端最高氣溫40.8℃。極端最低氣溫為-21.3℃,最高和最低溫差62.1℃。太和縣1959年至1985年的氣象記錄最低氣溫低於-20℃的年份有5年,最高氣溫超過40℃的年份也有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