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古箏和箏有區別嗎?

古箏和箏有區別嗎?

新箏與古箏的對話

據史料記載,中國的古箏至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了。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彈弦樂器之壹,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盛行於陜西和甘肅壹帶,常被稱為“秦箏”,素有“群聲之主,眾樂之師”的雅號。

如今,作為中國傳統民族樂器精粹的古箏不“古”,中原大地上練習古箏者據不完全統計達200余萬人,全國各地除西藏之外都有相應的古箏學習班、古箏專科學校;“古箏熱”甚至波及海外,去年泰國公主曾來中國舉辦古箏演出,據專家介紹:國外學習古箏人數已達4、50萬人,僅新加坡就達20萬人。

為何如此之多的人熱衷於學習古箏?據業內人士講:古箏上手快,容易學,聲音好聽,彈奏時姿態優雅,容易引起初學者的興趣;再有古箏價格適中,也成為喜愛音樂、渴望掌握壹門樂器的人的首選原因。

由於歷史沿革和地域差別,箏界自古流派眾多,山東箏派、河南箏派、客家箏派、潮州箏派等形成了各自的演奏技巧和風格。時代的列車進入20世紀後,東北遼寧又出了個箏界“王家軍”———非古箏專業出身的王天壹經過潛心研究,發明了“新箏”演奏方法,帶起了壹批表演人才,並於日前舉辦了800余人參加的全國首屆“新箏”大賽。對“王家軍”,箏界莫衷壹是,頗多議論;議論的焦點集中在新箏名稱界定不清、新箏有別於古箏傳統的表演方法等。不可小視的新箏現象

王天壹,現任遼寧省葫蘆島市委副秘書長,東方女子新箏樂團團長兼作曲、指揮。2002年8月《半月談》內部版以《箏界王家軍》為題報道了以王天壹為代表的箏界“王家軍”正在遼寧崛起的現象。文章稱:王天壹集政府官員、文藝家於壹身。他先後作曲、編曲100多首古箏、新箏曲目,改革和創新了80多種古箏新技法,編著《中國古箏教程》、《中國新箏教程》等教材,創建了全國規模最大的職業箏樂團。

王天壹家族堪稱“王家軍”的核心主幹:妻子陸艷春、兒子王居野、侄女王冬婉、王曉紅、王可敬等都是“王氏箏法”的傳播者。王天壹表示:新箏要在箏界有立足之地,就必須狠抓理論、作品、隊伍三個方面,為此幾年來他堅持不懈。這種家族式的經營有利於短期內創出效益。新箏逐漸由區域型開拓發展向全國,至今25個省都有了王天壹箏法教學中心。從1997年開始,王天壹的學生接連在全國器樂比賽中獲獎。出自“王門”的王鹹陽、徐夢遙、趙勃南、陳谷音、劉蕊、李淑敏都已在當地小有名氣。

何為新箏,據王天壹介紹:即新型轉調箏,是由趙福祥董事長創辦的河北福海轉調箏有限公司研制生產的。此箏箏碼位於面板的中央,左演奏區為七聲音階弦序排列,右演奏區為五聲音階弦序排列。新箏的優勢在於用該箏演奏原有傳統箏曲不改變根本演奏方法,無需特殊訓練。王天壹不遺余力地推廣新箏教學,如今,他的新型轉調箏錄相教材已在中央電視臺和江蘇衛視臺播出。

王天壹認為傳統古箏表演、教學不求創新,已遠遠落後於社會需求。他說:刻意強調音樂的深奧內涵是不利於普及音樂教育的。他認為古箏的表現形式必須改———表演時不動,背上放杯水都不能灑,頭不能擡———表現形式呆板、僵硬;而新箏借鑒西方表演藝術,根據表現內容和曲目需要進行了表現形式的創新,既有音符語言更有表情語言和形體語言。比如著民族服裝配合表演曲目,或表演中由於感情表達的需要時常“站起來”的動作等等。

我自巋然不動的古箏

在國內頗有影響的青年古箏演奏家王中山自幼習箏,曾得到十多位民間箏家指導,後師從趙曼琴先生、李婉芬教授。現為中國音協古箏學會秘書長和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執教於中國音樂學院。1986年他以全新的高難度技法演奏了《打虎上山》、《井岡山上太陽紅》而轟動箏界;他運用了輪指技法、多指搖和左手搖指,令古箏面貌為之壹新。1995年獲“國際中國民族器樂獨奏大賽”古箏第壹名;迄今為止已在北京、上海、香港、臺灣等地舉辦了30余場獨奏音樂會。

在電話采訪中,王中山直言不諱:王天壹充其量是個古箏愛好者。我沒見過此人,但接到很多反映他教學有問題的來信,在電視上看過他學生的演出。我曾參與過考級曲目的制定並擔任過評委,王天壹的學生來參加比賽,水平至高不過業余五級。

王中山認為:王天壹的新箏現象是古箏界非常奇怪的壹個現象,應該歸到文藝打假之列。他說進行教學和普及是沒錯的,但王天壹自我標榜為藝術家並稱什麽創立了“王氏箏法”是不對的。我在專業圈子裏多年,從未聽說過古箏演奏家王天壹的名字,據我所知他也沒有受過任何專業訓練,怎麽可能短短時間內橫空出世成為古箏演奏家?古箏在教學中是強調系統的,王天壹的很多學生小小年紀、學歷很短就成為著名古箏演奏家,這正常嘛?

何為新箏?眾所周知新與舊、古與今是相對的,而古箏的古字只是相對於箏歷史悠久而定的,體現了現代人對箏文化的尊崇。那麽新箏指的是什麽?解放後很多人嘗試過改革箏,50、60年代,上海音樂學院的何寶泉教授就曾進行過蝶式轉調箏的努力和探索;我在1991年就曾試奏過潘氏兄弟改革的轉調箏,音準、音色在當時都不理想。王天壹的新型轉調箏也只是眾多改革箏中的壹款,不應有意識地強調“新”字混淆視聽。古箏是壹門古老樂器,強調歷史更強調傳承。新箏必須在對古箏傳統流派的學習上進行改革。

對王天壹的演奏方法,王中山提出質疑:古箏區別於其他樂器的最主要手段是揉弦。連這個都保證不了,談何新箏?

業界有人把新箏作為古箏領域百花齊放中的壹朵花,但是我認為它不是。王天壹作為業余箏人,潛心鉆研、踏實搞學術的東西我們是贊同的。只有大量的作品、傳人、獨特的演奏方法才能形成“派”,流派不是自立的,而王天壹的演奏沒有壹個手法是他自己發明的。所謂新箏的表演極其不諧調,方法都是錯的。保守,是古箏發展當中歷來都存在的問題,不是王天壹發現並提出來的;新中國成立後幾代箏人都在不斷地探討、改進,到今天也沒有停止過。我們在彈奏時也強調指、腕、臂、身的協調配合,強調根據音樂的需要身體要有自然的動作,不象王天壹所說“放杯水都不灑”。“心手合壹”是古箏彈奏追求的大妙境。

王中山有壹種擔憂:在古箏普及教學當中,各種現象都可以理解,只是不要把路子引歪了。我壹直強調普及音樂的重要性,我們搞古箏考級也正是為了這壹點。

有待展開的對話

藝術領域內的“百花齊放”有時也會呈現出“泥沙俱下”的現象,但是“大浪淘沙”終究不可抗拒。中國民族樂器是在民間流傳和推廣的,不像西洋樂器在教學上那麽系統和規範,類似樂譜、“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著諸多問題。怎樣看待新箏現象,還有待專業、社會、時間的檢驗。流派的形成是有其藝術規律的,不是壹蹴而就的;它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諸如:為專業人士及社會大眾所認可的代表作品、有代表性的演奏家等等。新箏能否稱得起為新箏,是應該有個專業界定的。但是,新箏的迅速發展也向專業古箏教學提出了壹個課題,如何把專業做大做強,如何把專業音樂教育與業余音樂教育結合起來,同時提高業余音樂教育的水平也是壹個不容坐等的問題。

民樂歷來是強調門戶與傳承的,我曾問及王天壹的“師門”,他言是自學成材。新箏無師無門,但隊伍卻日益壯大,這個客觀存在不能不令人思索。

文化藝術已經進入了壹個多元化的時代,大眾對文化生活、藝術教育期待著有更廣闊的選擇空間。能夠走進專業音樂教育領域的畢竟只是少數人,而那些無力步入專業音樂大門的平民百姓也同樣做著音樂夢,也許這就是以普及音樂教育為主旨的新箏所賴以生存的土壤。

在藝術水平上新箏還有待於進壹步提高,藝術有其發展的自身規律,新箏在表現藝術作品上還有壹定的局限性。用什麽樂器表現音樂並不重要,重要的在於是否準確表現了音樂作品的內涵。

對此,中央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樸東升認為:民樂界歷來主張本著弘揚民族文化的精神,相互團結,***同做實事。對新箏的叫法,箏界專家有意見;新箏在學術上也存在著壹些問題。它不是專業音樂教育,而是向群眾做普及民族樂器和音樂教育的工作。王天壹做事有些張揚,應紮紮實實地與箏界多進行交流。我剛從威海回來,那裏有個全國的少兒大賽,從葫蘆島去的新箏參賽選手很多,這也說明新箏的普及率很廣泛。葫蘆島爭創中國箏島對推動中國的民族文化建設是有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