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要涼涼了嗎?
滴滴最近狀態不太好。
北京時間6月30日晚間,滴滴出行掛牌紐交所上市。滴滴出行此次IPO的發行價為14美元,壹***發行3.168億股,募資44億美元。
上市首日,滴滴出行股價高開27%,市值壹度突破800億美元,合人民幣超過5000億元。
2天後,國家網信網宣布,為配合網絡安全審查工作,防範風險擴大,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戶註冊。受上述消息影響,滴滴出行突然跳水式閃崩,股價壹度跌去10%。又是壹個2天後,網信中國微信公眾號再次發布消息:“滴滴出行”App下架。
接二連三的消息打破了滴滴“低調上市”的設想。要知道此次滴滴上市沒有創始人發公開信、沒有任何公開的慶祝活動、新聞通稿少的可憐、連App自身都沒推出什麽慶祝活動。
總的來說,其新聞完全淹沒在了每日優鮮、叮咚買菜赴美上市的新聞之下。甚至於美股部分投資人把滴滴的股票代碼都認錯了,壹股腦的買到了叮咚買菜頭上。
註意:不可否認,2018年滴滴順風車發生的惡性安全事故,和隨之而來的行業強監管導致滴滴虧損加大是主要原因。但歸根結底,滴滴自身的發展模式就決定它在擴張生存之路上有兩點無法規避的問題。
首先,監管。網約車涉及公***交通出行,在中國受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監管。然而,在長達數年的過程中,網約車都只能在灰色地帶野蠻生長。不少地方政府曾出臺措施限制司機使用打車軟件,地方執法部門也不時查處網約車的“非法營運”。
出於鼓勵新經濟發展的考慮,政策也在不斷完善。2016年7月28日,國家交通運輸部頒布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正式承認了網約車的合法地位。
但是滴滴要想合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2016年底上海市出臺的網約車新規要求網約車駕駛員必須是滬籍,而當時滴滴在滬逾40萬司機中,僅有2.5%具有滬籍滿足合規條件。
其次,與司機和乘客的博弈。利潤豐厚的平臺、收入滿意的滴滴司機、價格優惠使用粘度大的滴滴用戶是滴滴這個商業模式中的不可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