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既無銀子也沒銀票,那唐朝人究竟是怎麽花錢的?
唐朝既無銀子也沒銀票,唐朝人花錢主要還是使用通寶。其實在唐朝的時候已經出現了流通的貨幣,就是壹種叫做通寶的銅錢。當時的通寶都是用金屬制造的,所以攜帶並不是非常的方便。如果只是日常使用的話,每次出門只需要攜帶幾個到幾十個也沒有問題,但是萬壹要經商做買賣的話,很可能需要攜帶壹馬車的通寶才可以進行交易。
所以說雖然當時的唐朝人日常購物就會使用通寶,但是商人進行貿易的話就會使用絹來代替。值得壹提的是大唐盛世期間,唐朝的商貿是非常鼎盛的,當時唐朝出品的絹非常的搶手,不僅在國內很值錢,在國外也是貴價貨。絹跟銅錢比較起來要輕便得多,那麽如果攜帶絹出門的話肯定比攜帶銅錢方便很多。
因此當時大唐有不少的商人會把絹當作壹種流通貨幣來使用,畢竟絹的售價在當時並不便宜,完全可以跟金銀珠寶的價值相提並論。所以說很多人都願意接收絹,而且當時市場對於絹的需求量很大,很可能獲得的絹轉手就可以升值,因此絹用來替代銅錢使用還有升值空間,當時的人都願意接受。
另外除了絹以外,市場可以流通的壹些貨物都可以當作錢來使用的,比如動物的皮毛,牲畜等都是可以當錢使用的,就好比以物易物的時代,可以用壹頭牛去換壹件動物皮毛,其實在大唐的時候也是可以這樣做的,畢竟當時大唐貿易非常的發達,外國人也會到大唐來做生意,因此國外的壹些貨物也可以用來跟國內的貨物進行交換。
畢竟西洋貨在唐朝可以賣到很高的價格,而大唐的貨物運到波斯等地方也可以賣到很高的價格,這樣的貿易方式可以做到真正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