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金絲楠木棺材的原料,真的是從朱棣陵墓上偷來的嗎?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裏有這麽段劇情:和珅與劉墉打賭,劉墉說自己能參皇上壹本,和珅不信,結果劉墉就自己上了殿,和珅在殿外偷聽。
劉墉道:萬歲,您還記得三年前乾清宮大火嗎?
乾隆帝:當然記得。
劉墉:當時您看明十三陵的木料好,各方面都合適,您就下旨拆了十三陵的木料,重建了這乾清宮,這難道不算偷墳盜墓嗎?
乾隆壹時之間啞口無言,不知如何應答。
壹直以來,坊間都有壹段流言,說的就是乾隆皇帝在1787年下旨修葺明朝十三陵的時候,督辦大臣之壹就是劉墉,當時的方案是拆大改小,換出了很多的上好楠木,只不過換下來的木料到底用在了什麽地方,沒人說得清楚,這就是“乾隆盜木”的傳說。
其實,乾隆帝當年突然下旨修葺明朝皇陵的事情,在史料之中也有過只字片語的記載,不過對於更換木材之類的事情卻只字未提。
根據《清史稿》記載:乾隆五十二年,三月癸酉,上回蹕,丙子,以重修明陵成,上臨閱,申禁樵采。
而現代考古也同樣發現,清朝皇陵的建築材料之中,的確有大量年代更加久遠的明朝時期的磚石和木材,換言之,“偷梁換柱”的說法確實不是空穴來風。
那麽,到底是什麽樣的木頭,竟然讓清朝的皇帝如此眼紅呢?其實明朝皇陵上用的木頭還真的非同壹般,就是大名鼎鼎的金絲楠木。
永樂五年七月,徐皇後在南京崩逝,而當時明成祖朱棣已經打算北遷,因此就著手在北京建設宮殿與皇陵,除了派人去尋找風水寶地之外,對於皇陵用料也極其講究。
長陵地面建築中最壯觀的就是祾恩殿,作為木構造大型宮殿,其用的幾乎都是金絲楠木與其他的上等楠木。
按照明朝《五雜俎》記載,明朝能夠作為建築棟梁的楠木,每根價值黃金萬兩。明朝時,皇室設立了專門采辦金絲楠木的機構,而金絲楠木也被稱作“皇帝木”,非皇族禁止使用。
楠木的材質比較細實,香氣濃郁而且耐腐蝕,防蛀,上好的金絲楠木的木質紋理中有黃金壹般的紋路,顏值爆表,自古就被視作最上乘的木材。
楠木屬於軟木,比較容易刮擦,並不適合做家具使用,倒是制作建築棟梁、大柱還有棺木的絕佳材料,金絲楠木長埋地下數千年,都不會被腐蝕而爛掉。
不過,金絲楠木千好萬好,卻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生長極其緩慢,壹般要長成材往往需要壹個甲子的時間,要達到可以作為棟梁的程度,耗時更久。
明朝剛開始也還好,楠木資源充足,但隨著宮殿與皇陵的建設,各地的金絲楠木越來越少,紫金山上的楠木被砍伐殆盡完全消失,到清朝時期,已經相當稀缺了。
乾隆皇帝是個相當講究奢侈的人,自然什麽都想要最好的,他如果想要用金絲楠木來建設自己身後的萬年吉地很正常,若因此去偷梁換柱,也確實說得過去。
不過,說乾隆帝的金絲楠木棺材也是來自於明陵,這樣的可能性就幾乎沒有了。
壹,乾隆帝若換來明陵的金絲楠木大柱來修建自己的皇陵倒還正常,但用明陵之木制作棺木實在太過了,畢竟是前朝之物,作為棺木不合適;
二,當時的金絲楠木資源雖然是匱乏,但也還不至於到了做壹口棺木都湊不夠的程度,棟梁級的楠木少,但乾隆帝想要全新金絲楠木做個棺木還不難。
換句話來說,當年乾隆帝下旨修葺明皇陵之後,的確“換大改小”,取走了大量明朝皇陵中的優質楠木,而清陵中也確實出現了明朝時期的建築材料,但乾隆帝的棺木就未必來自明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