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壹生獲得的專利大概有多少項:
生效應”不算發明,不在統計的範圍裏,實際上它的影響更深遠。愛迪生最重要的發明是電
燈和留聲機,其他比較著名的發明還有:二重和四重電報機、電影、電車、蓄電池、打字
機、水泥、橡皮等等。在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美國海軍部技術顧問,先後發明了水
雷探測器、水底巡燈、戰艦穩定器、吸聲器等39種器械。從他16歲的第壹項發明——自動
定時發報機算起,平均每12天半就有壹項新發明。要是光算1882年,平均不到3天就有壹
項發明。如此驚人的成就,實屬世界罕見。
因此,世界各國對愛迪生的創造發明給予人類的巨大貢獻無不表示敬意。他們稱愛迪生
是“發明大王”,“打開電氣時代的領袖”,是“現代研究所的先驅”,“科學界的拿破
侖”,“世界上最有用的人物”。
1922年,在日本壹家工業俱樂部的演講廳裏,各界名人***聚壹堂來慶祝愛迪生75歲的
生日。當時,愛迪生身在美國,並沒有親自來參加那個慶典。據說,在會場上,愛迪生的相
片和美、日兩國的國旗是並排著的。
在俱樂部的講臺上,每個人都講述了愛迪生偉大的貢獻。代表電氣通信界的人士說:
“因為有電信機械和電話傳話機的發明,才有今天電氣通信事業的發展。”代表音樂界的人
士說:“因為愛迪生發明留聲機,音樂教育才得以普及發展。”而代表電影界的人士說:
“電影能發展到現在的地步,完全要歸功於發明活動照片的愛迪生,希望此後他永遠健康,
繼續為社會做各種發明。”另外,代表電力界的人士卻說:“白熱電燈的發明,不但使人類
的生活變得更方便,且人心也變得更明朗了。這項恩典是絕不能忘記的。”
每個人都說出了對愛迪生的感謝。世界各地都紛紛地為愛迪生舉行慶祝會,他們熱情洋
溢地向他表示謝意和尊敬,就好像愛迪生也在場似的。許多國家都把慶祝會的實況拍成紀錄
片,而專程派人贈送給愛迪生。壹個人能夠讓國外的人士,為他舉行這樣盛大的慶祝會,這
雖不敢說是絕後,但至少是空前的。
榮譽不斷地向他傾來,紐約《泰晤士報》舉行了壹個民意測驗,選舉美國當代12個大
偉人。結果,托馬斯·A·愛迪生名列第壹。同年又有幾次別的民意測驗,結果都是壹樣。
愛普華斯同盟的會員尊稱他為有史以來的第壹個大偉人。包多恩學院也推選他為美國當代6
大偉人的第壹個。
1927年愛迪生80歲誕辰的那壹天,在美國開盛大的歡迎會,收到的慶祝信件有數十萬
封之多,由此可見他受全世界景仰之壹斑了。
1947年,在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上海分會紀念愛迪生誕辰100周年的會上,壹個中國工
程師稱贊他說:“愛迪生終身可稱是壹個發明家,他竭盡才智,耗盡精力,都是為了發明。
發明是他的誌願,也是他的事業。”另壹個西方傳記作家對愛迪生作了這樣的評價:“他沒
有統率過三軍,馳騁戰場;也沒有占領過哪個國家,征服過哪國人民,但是他發揮的力量,
卻不是哪個軍人所能夠夢想得到的。”
1979年,美國花費了幾百萬美元,舉行了長達壹年之久的紀念活動,來紀念愛迪生發
明電燈100周年。
愛迪生壹生就上了三個月的學,他的文化程度極低,但對人類的貢獻卻這麽大,這裏的
“秘訣”是什麽呢?
天才的決定因素——勤奮
人們常說,托馬斯·愛迪生是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天才,歷史上只有為數有限的幾個人
像第壹盞電燈的發明者壹樣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當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稱他是“壹位
發明的神靈”、“壹位能生產的天才”,而把他列為世界偉人的時候,他感到心神不安,他
甚至對天才二字感到憎惡。他說:“將自然界的奧秘取出來運用在為人類謀求快樂上——當
我們在今世最短促的時光中,我不知道有比這樣更好的服務。”
他又解釋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流汗。”他對那些稱贊他
是天才的人反駁說:“這完全是假話,艱苦的工作才是實在的。我的發明是靠實踐得來的,
絕不是什麽天才。”
愛迪生在談到他的創造發明說:“倘若壹個人過去沒有成績,不足以表揚自己,那末,
請他埋頭工作,不要多開他的尊口。我深信實事求是不空談的人。”他還說:“我的人生哲
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秘,並以此為人類造福,這是度過我們短暫壹生的最好方
式。”當有人問起愛迪生的成功秘訣時,他說:“要幹,壹直幹到底,不成功決不罷休,要
有毅力才行。”這些話,既表達了他從事創造發明的目的,同時也反映出他為達到這壹目的
而付出了何等艱巨的勞動。為了找到壹種既能發光又不會立即被燒毀的燈絲,愛迪生到圖書
館翻閱了數百種技術資料,做了200多本資料摘要。與此同時,他對各種有可能被用作燈絲
的材料進行了廣泛的實驗。
年輕時的愛迪生壹心埋頭工作。有人曾作過這樣的計算:“五十年中,愛迪生在他的實
驗室裏或工廠裏,每星期的6天,甚至7天,常平均有18小時的日常工作。以多數人每日
8小時的工作計算起來,他在建設的工作上所貢獻的時間,普通人要費125年的勞力。”壹
位跟隨他多年的人描寫初次見到愛迪生的情形:他無異於普通青年,油垢滿身,好像工匠壹
樣,蓬首粗服,仿佛是個流浪漢,但是心胸深廣,壹見到他,就令人油然起敬。”由於他對
科學發明入了迷,所以鬧出了不少笑話。
“壹天早晨,仆人送早點來時,他正昏昏的睡著,仆人不敢去驚動他。但這時,他的助
手已吃完了早餐,趁著片刻的休閑,有心愚弄他壹次——他把雞蛋火腿等空碟子放在愛迪生
面前,等他醒來,看見這些空碟子,喝幹了的咖啡杯子,和滿桌的面包屑,他懷疑地擦了擦
眼睛,思想了壹下,以為他確已用過早餐,於是,他照例吸完壹枝香煙後開始工作了!直到
他的助手們哈哈大笑以後他才知道是被作弄了!”
1871年聖誕節,是愛迪生同瑪麗小姐結婚的日子。他做起實驗來竟把這個日子忘了,
壹直工作到深夜,而讓新娘壹人在洞房裏空等著他。
又如,在他鉆研電報技術時,忘記了交稅,稅務局催促他,說如果再不來交,就要增抽
12%。於是,愛迪生匆匆地跑去了。那裏,隊排得很長,他只好等著。可是,到他擠到窗口
的時候,竟把自己的名字忘記了。
愛迪生總是專心致誌,完全不管時間,埋頭鉆研和實驗。據說他終身未帶手表,所以,
愛迪生的生活,不為時間所束縛。
愛迪生是壹個不尚空談,持之以恒的實幹家。1914年,愛迪生的實驗所失火焚毀了,
損失達400萬美元。這壹重大打擊並沒有使他停頓下來。他說:“我已67歲,但還不算太
老,我要重新做起。”
1924年5月,美國投票選舉國內最偉大的人。愛迪生得票最多,光榮當選。美利堅合
眾國授給他壹枚特級國會榮譽勛章,這是國家的最高獎賞。這時愛迪生已經77歲,還是照
樣“壹天幹兩班”,從來沒有想到要退休。他的座右銘是:“我探求人類需要什麽,然後我
就邁步向前,努力去把它發明出來。”
凡是和愛迪生接觸過的人,對於他不尚空談這壹點深有感觸。我國壹位總工程師曾於
1925年考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他和愛迪生有過壹些接觸,他後來在壹篇回憶文章中寫
道:“在我幾次和愛迪生的接觸中,感到他不尚空談,重視實際。有壹次愛迪生又來工廠,
看到我們這群大學生,說要考考我們。他拿起壹個燈泡對我們說,‘請妳們計算壹下它的容
積是多少?’我們忙拿起紙和筆,有的用積分去算,有的用微分去算……算了很久,還未算
清楚。愛迪生邊看邊笑地說,妳們已很有點學者的樣子,但是這樣太麻煩了。其實求它的容
積很簡單,只要在杯子裏盛滿水,燈泡放進去溢出多少水來,這就是它的容積,說得我們恍
然大悟。這壹次的談話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使我壹輩子都牢記,搞科學要講究實際效果,
不能空談理論。”
愛迪生有獨創的推理力,更重要的還有實驗的態度。他在要做壹種研究以前,第壹步必
先準備充分的預備知識,先去調查前人關於此事項已有過何等造詣,他對前人所已獲的成果
並不即信,還須運用自己特殊的方法,施行種種實驗。因之常發現新結果。
“愛迪生與人走著同壹的路,結果常會到別人未曾涉足過的荒地裏去。”他有壹個多年
的助手曾這樣說:這個助手曾費了許多心力想制某種化合物,終於不成,可是愛迪生卻以同
樣的方法,得到很滿足的結果了。
愛迪生對於自己的行為常抱相當的自信,別人對於他的研究,任憑怎樣批評,壹概不
睬。當他研究用鐵筋土造建築物的時候,許多人都以為鐵筋土中所加的小石子必將在柔軟的
水門汀底沈聚,決難成功的。可是他卻照了自己的方案好好地成功了。他常先把既定的事實
擺在腦子裏,然後再去運用他的豐富的獨創力。
他必須把自己研究的結果壹壹留記於筆記簿,把所筆記的交給助手,叫助手再把實驗的
結果壹壹記入,每日報告他壹次或數次,他終日巡回實驗所中的各室,指導監督,記憶力很
強,全體助手所做的實驗,他都能壹壹記得,宛如自己去實驗壹樣,實驗用的筆記簿每冊厚
約200頁,從門羅公園時代以來,已要以千數來計算了。這許多的筆記簿中,保存著他數十
年的想法、設計、圖稿等等的成績,以及部下所進行的無數的實驗。
在研究工作中,愛迪生對於實用性非常重視,從不把自己束縛在抽象的數學推導和繁難
的計算中。美國著名科普作家艾·阿西莫夫寫道:“抽象的知識很少能引起愛迪生的關心,
他是壹個非常講究實際的人,他的興趣在於把別人壹些抽象的發現聯系起來,做出實際有用
的裝置。”有壹次,他讓助手設計發電機中線圈的繞法,這位助手拉了好幾天,還無結果。
愛迪生對他說:“妳為什麽不叫工人做幾個模型呢?妳可以用繩子在模型上繞來繞去地試,
用這種方法決定繞圈怎樣繞最合理,而不必再在紙上畫那些憑空想象的線條。”助手反對
說:“可是,您說的這種做法在書本上是找不到根據的呀!”愛迪生卻說:“如果的確能
用,妳又何必去管它呢!”助手按他說的去試,馬上發現這個方法既簡便又實用。
愛迪生不僅不尚空談,而且還能持之以恒,直到離開人世間的最後壹刻。當愛迪生77
歲的時候,有人問他:“妳什麽時候退休呢?”他回答:在出殯的那天!84歲了,他還說
必須至少再做15年工作,必須勤奮工作,在退休之前完成所想到的壹切。還有壹次,有人
問他是否同意“為科學十年休假”,他回答說:“科學是永無壹日休息的,在已過的億萬年
間,它於每分鐘都工作,並且或要如此繼續地工作下去。”
1931年8月1日,愛迪生在西奧蘭治研究所工作時,突然倒地不起。這個新聞震驚了
全世界。他的病況嚴重,但稍微好些的時候,卻仍念念不忘地說:“我希望快到研究所去。”
愛迪生的大量發明,固然是適應當時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而作出的,但是,他那嚴肅認
真和重視實踐的科學態度,刻苦鉆研和勤奮工作的精神,以及不畏艱難險阻的頑強意誌,是
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善於聚集人才的天才組織者
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指出:“愛迪生之所以有這麽豐富的發明,原因在於他在新澤西州
的門羅公園創造了壹個實驗室,使用了壹大批得力助手,從事研究制造。這個實驗室就是後
來的許多大工業公司建立的大型實驗室的原始形態。”
另外壹個美國學者也持有同樣的看法。阿西莫夫說:在門羅公園實驗室,“有8位之多
獲得法定資格的科學家為他工作。”
《美國企業史》的作者塞利格曼寫道:愛迪生“聚集了壹批技術高超的人才,購置了壹
批儀器和機器,並鞭策自己和手下的人在技術領域裏攀登新的高峰。他雇用了壹些訓練有素
的科學家。”
18世紀以來,在美國和西歐,生產的社會化雖然有了進展,但科學研究的方式還是舊
的。科學家還是個人獨立地進行研究並未有組織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19世紀末,圍繞
探索電力在技術上的應用,給愛迪生的科學研究工作帶來了困難。電學、機械學、化學等科
目之間相互滲透,壹項科研成果往往是許多學科的綜合體。原來愛迪生個人或靠幾個人研究
的狀況很難適應。於是他在1876年建立了世界第壹個工業研究實驗所,他稱之為“發明工
廠”;1881年又組建了第壹個科學技術研究所,把許多不同專業的人組織起來,裏面有科
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工人***100多人,其中包括精通數學的厄普頓,擅長化學分析的
芬遜,檢驗礦石的海德,還有及時提供資料的派克教授。愛迪生的許多重大發明就是靠這個
集體的力量才獲得成功的。電燈就是其中之壹。愛迪生培訓了壹批人,分赴世界各地去選擇
最好的竹子作燈絲材料,最後選定了日本出產的壹種竹子。從此,人們開始用上了真正的電
燈。
不論是在紐瓦克,還是在門羅公園,愛迪生與他的工人之間的關系都是粗豪而友好的。
例如,艾奇遜在加薪要求被拒絕後曾自動退職,但後來又回到了實驗室。愛迪生聞聽艾奇遜
出走壹事哈哈大笑,壹次他對艾奇遜說:“房子那頭有個水壓機,把它準備停當,給我做壹
個馬蹄形白堊圈。這個圈的外徑是壹英寸,燈絲的寬度是千分之二十五英寸,長千分之二英
寸。我將命人給妳鋼板,用來壓制板材,再做壹只模具,沖壓燈絲。如果妳制成的這種燈絲
可裝在燈內,我就獎給妳100美元。”
艾奇遜造成了這種燈絲,拿到了100美元的酬金。愛迪生又與他立下合同,再制造3萬
根。艾奇遜寫道:“我雇了壹個男人和壹個孩子幫我制造,我的技術越來越熟練,等到制出
1.6萬根燈絲時,我已經能每天掙12美元了。”
愛迪生創立的第壹個工業實驗研究所,為科學事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從此,科學
技術研究工作從個體勞動轉變成相互協作的集體勞動。愛迪生的“發明工廠”就是世界上最
大的、目前擁有數千名研究人員的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實驗中心的前身。這個研究中心幾十年
來在從電氣到核電站的廣泛研究上名列世界前茅。至今,愛迪生的實驗所保留在那裏,成為
紀念的聖地。
在愛迪生的中年時代,他由於擁有許多專利權,積累了可觀的資本,雇用了許多技術人
員和工人,幫助他設計和試制許多科研項目。如果沒有手下技術人員和工人的幫助,愛迪生
不可能有這麽多的發明創造。
到了老年,愛迪生仍惜才愛才。有壹個中國留學生在依阿華大學畢業後,進愛迪生的實
驗室工作。這個實驗室主要是做蓄電池的。進去第壹天,愛迪生就考他,指著壹堆鐵板對他
說,已經氧化了,能不能回收,提煉成純鐵?這位留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埋頭苦幹,終於被
他提煉成功。愛迪生從此非常器重他,正式錄用了他。可是他遭到了同輩美國人的嫉妒,被
外國人瞧不起的中國人,居然解決了美國人不能解決的難題,他的上司就處處刁難他。這位
留學生感到呆不下去,就提出辭職。愛迪生知道後,親自趕到公寓去看望他,挽留他不要辭
職。但是這位留學生表示堅決要走。過了不久,聖誕節到了,愛迪生買了蛋糕再次登門拜
訪,壹再勸說挽留,使這位留學生大為感動。臨走時,留學生站在門口,目送這位德高望重
的老人遠去,雙眼噙滿了淚水。
愛迪生是人,而不是神。愛迪生的英國傳記作家羅納德·沃·克拉克認為:不應把愛迪
生的發明全部歸功於愛迪生個人。愛迪生只是工作在這壹廣闊領域裏的壹員。大家的***同努
力,相互間的交流與促進,才使發明成為必然結果。顯然,這種觀點是能被人接受的。
既是工人也是夢想家
愛迪生既是工人也是夢想家。早在童年時代,他就想知道大自然的奧秘。他經常說,大
自然充滿了奧秘,他想了解它。
愛迪生喜歡思考問題。他認為,思考能使人開心和愉快。對於壹事,他的設想是非常豐
富。當他傾心於選礦事業時,因為要設計壹種機器,畫了3個圖交代部下的技師。那圖只是
表示概要,並不完全畫好的,技師向他訴述困難,認為依據這圖無法造出機器。他也不和技
師辯論,過了兩天,自己對於要制造的機器作了48張的設計圖,默然地擺在技師的桌子
上。後來果真依據了其中的壹圖,把機器造成了。
愛迪生不理解為什麽有人對生活不感興趣。他不但喜歡思考,而且也喜歡工作。在他
75歲時,有人問他什麽叫生活,他回答說:“工作。發現大自然的秘密,用大自然為人類
造福。”他說,他要發明創造的東西足夠他再工作100年。
愛迪生不怕麻煩,不怕困難,不怕失敗。他的生活中始終充滿了樂觀。愛迪生的助手們
說:愛迪生在研究上,不論遭到如何的失敗,都不灰心。他的發明,正如吃飯壹樣,每日不
可缺少。壹直到死時均在繼續發明,尤其發明“和平利器”為其終生願望。愛迪生為世界偉
大的英雄,實非過言。
對於多數人來說,耳聾會帶來許多害處,但愛迪生卻能變害為利。以後,他常風趣地對
人說:“耳聾是壹種福音。”盡管耳聾,他仍可以和人談話,因為他聽不見的並不是基本音
響,只是音樂的細微變化。此種癥狀符合耳聾病例。
實際上,他只是聽力受到了阻礙。這種疾病對於他鉆研業務也許有利,他後來回憶自己
當電報員時說:“我可以毫無誤差地聽出自己電報器的發聲節奏,卻聽不到其他分散註意力
的聲音,甚至也聽不見大房間內身旁同事的電報機聲。”
後來,當他研制早期貝爾電話時,由於自己聽覺不靈敏迫使他作出改進電話的決定,最
終創造出了迄今仍至關重要的炭極式發射器。
發明留聲機就更是耳聾在起作用。愛迪生說:“純純粹粹是耳聾促成我完善了對這種機
器的試驗。在制作鋼琴曲唱片的問題上,我足足用了20年的光景,因為鋼琴曲充滿了泛
音。所以我能制作出來——正是因為我的耳聾。”
除此之外,耳聾還給精通經商的愛迪生帶來了另外壹個好處。他在與人打交道時,特別
是在充滿爾虞爾詐、弱肉強食的工商界,愛迪生從不在交易中和人搞“口頭”協定,而是所
有條款必須寫在白紙上。這點在充滿金融騙局、無賴行為的商業世界中不啻是壹個救生圈。
當他的發明創造成功地被人們應用時,他對他的成就感到最為自豪。他知道,人們學習
他的有用的發明,以便更多地運用它,是多麽地重要,但是他從來不談論自己如何偉大,並
且似乎也不大這麽考慮。他喜歡人們給他的榮譽,但是沒有榮譽和不被人註意時,他也不斷
地工作。幾乎沒有人比愛迪生接受更多的榮譽。在格雷蒙特他的家裏,有壹只裝著他所有獎
品和勛章的大玻璃櫃子。有人問他是否允許公眾看這些獎品和勛章。愛迪生說,想看獎品和
獎章的任何人都可以來看,但是他不理解為什麽人們對獎品和獎章感興趣。愛迪生不記得如
何打開櫃子的門,他打破了櫃門上的玻璃。當人們要他敘述每枚獎章和獎品的故事時,他卻
不能記住。
愛迪生在他壹生中見過和知道世界上許多名人和重要人物。他同國王壹起吃過飯,但
是,他從來不相信他自己有什麽與眾不同。他雖然忠實於人民,但是他對人們如何出名不感
興趣。
他不懂為什麽人們特別幫他的忙。他年老時和他年輕時壹樣,仍然不能理解這壹點。壹
次,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經理決定為愛迪生從火車上把包裹拿下來,這使愛迪生非常地吃
驚,他不理解為什麽這個人這樣做。
雖然愛迪生不是壹個驕傲的人,但他不易接受其他人的意見。他註意利用別人的研究成
果,但他絕不迷信權威,他在改進發電機時,就曾向壹位電學權威挑戰。他不相信當時流行
的什麽“電機普遍規律”,他說:“如果按照這樣的規律設計發電機,那麽電機效率只有
50%,電燈的用費將是昂貴的,那誰還能用得起電燈呢?我要用實踐證明,發電機的效率仍
然是可以提高的。”他不怕權威的譏笑、奚落,終於研制出了效率高達90%以上的發電機。(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