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二戰德軍的東方軍團:為何諾曼底登陸第壹批德軍戰俘是東方面孔?

二戰德軍的東方軍團:為何諾曼底登陸第壹批德軍戰俘是東方面孔?

這個朝鮮人生於1920年3月3日,原籍朝鮮新義州,1938年加入日本關東軍,在1939年中蘇邊境沖突時成為蘇軍俘虜,後被編入蘇聯紅軍,1943年夏德軍在烏克蘭的戰鬥中俘虜,又進入德軍服役。1944年6月6日,盟軍諾曼底登陸時,在“猶他”海灘被美軍俘虜。 1945年5月在英國俘虜收容所釋放,1947年移居美國,1992年4月7日,美國伊利諾斯州去世。 電影《登陸之日》真實反映了這個 歷史 事件。

這幾個朝鮮人是1941年在莫斯科近郊作戰中,被德軍俘虜,此後來到諾曼底海岸防線

二戰中納粹“東方軍團”:朝鮮兵出現在諾曼底。

曾經參加過諾曼底登陸的二戰老兵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說他們在登陸灘頭遭遇到的第壹批德國士兵竟然大都是東方面孔。這引起了 歷史 學家的興趣,經過查閱當年大量的檔案資料後發現,原來納粹德國在諾曼底前線配置了大量的“東方部隊”。但無論是被當作炮灰的“東方營”,還是被寄予厚望的“印度軍團”,都沒有能挽救納粹敗亡的命運。

納粹瘋狂拉炮灰

納粹德國對蘇聯發動戰爭的初期,德國俘虜了大批的蘇軍官兵。起初納粹根本沒有考慮過將這些“劣等民族”編入德軍。但1941年冬季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慘敗,預示著納粹“閃電戰”的破滅,第三帝國的“東方政策”也隨之發生了轉變。1942年1月,德國國防軍開始計劃在蘇聯少數民族中招募誌願兵組建“東方軍團”,這獲得了希特勒的首肯。不久大批“東方部隊”陸續組建了起來,包括11個營的“亞美尼亞軍團”、14個營的“阿塞拜疆軍團”、14個營的“格魯吉亞軍團”、5個營的“高加索穆斯林軍團”(由阿塞拜疆人、車臣人等組成)、34個營的“土耳其斯坦軍團”和8個營的“伏爾加韃靼軍團”。1942年8月12日,德國南方集團軍群攻占了蘇聯卡爾梅克自治***和國首府埃利斯塔,德國軍官在這個卡爾梅克蒙古人聚居區大肆進行反蘇宣傳,隨即德軍招募了3000名卡爾梅克蒙古人。

但德軍對“東方軍團”並不放心,擔心這些部隊會在作戰時反戈壹擊,於是把他們以營為單位分散安插到德軍各個部隊中去,因此納粹高層也將這些部隊統稱為“東方營”。到1943年,德軍***有98個“東方營”,其中80個營在東線和巴爾幹戰場作戰,12個營後來抽調到了法國和意大利,以抗擊盟軍可能的登陸。其中德國國防軍第162步兵師是德軍中的“異類”,該師又被稱為“土耳其斯坦師”,士兵很多都來自中亞地區。二戰期間德軍《信號》雜誌拍攝的照片顯示,這支部隊中黃種人占了很大比例。不過第162步兵師先後在南斯拉夫和意大利戰場作戰,沒有去過法國。

盟軍諾曼底登陸首先遭遇“東方營”

盟軍在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前,擔任海岸防禦任務的德國國防軍第243岸防師和第709岸防師配屬了數個“東方營”。以第709岸防師為例,其下轄的第739擲彈兵團就有2個“東方營”,另外2個“東方營”由師長威廉·馮·施利本中將直接指揮。當時德軍部署在諾曼底地區的大都是些“二流部隊”,由於西線無戰事,第243岸防師和第709岸防師的精銳部隊經常會被抽調去東線。盟軍登陸前不久,第739擲彈兵團第1營就被調往東線,該部隊主力只剩下了2個“東方營”。暫且不論“東方營”戰鬥熱情是否高漲,但他們的戰鬥經驗明顯不足,同時由於“東方營”還負責構築海岸防禦工事,幾個月高強度勞作下來,“東方營”士兵的體力下降了不少。

根據美國 歷史 學家斯蒂芬·安布羅斯的著作《D日》描述,最先在諾曼底登陸中被盟軍俘虜的是2名朝鮮籍德軍士兵。不久在諾曼底戰場上被俘的朝鮮籍士兵達到了20多人,美軍對他們進行了專門審訊。原來,這些朝鮮人最先被日軍招募,在1939年爆發的日蘇諾門罕戰役中又被蘇軍俘虜。當年日蘇雙方停火後,大多數的日本戰俘都被遣返,但蘇軍扣留了朝鮮人,因為蘇軍認為他們並不屬於“戰俘”。後來這些朝鮮人加入了蘇聯紅軍,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他們隨大部隊開赴前線。但隨著蘇軍在戰爭初期的潰敗,他們又和其他眾多的蘇聯紅軍官兵壹道被德軍俘虜。因為忍受不了德軍戰俘營裏異常惡劣的環境,他們又被迫參加了德軍,1943年作為“東方營”的士兵被派往諾曼底駐防,直至被盟軍俘虜。

作為雜牌軍的“東方營”在登陸盟軍的海陸空立體打擊下迅速敗退下來。第709岸防師的戰報顯示,僅在最初的10天內,該師傷亡就已達到了4000人,“東方營”殘部不得不向瑟堡撤退。6月26日,施利本中將率領包括“東方營”殘部在內的800人向美國第9步兵師投降。下轄“東方營”部隊的第243岸防師情況同樣不妙,6月底在諾曼底地區的科朗坦半島作戰時大部被殲。

印度軍團“戰爭貢獻為零”

諾曼底登陸約兩個月後,盟軍又在法國南部發起了“龍騎兵行動”,這次擋在盟軍面前的是希特勒的“印度軍團”。這支部隊由被德軍俘虜的英軍印度籍官兵組成,1943年9月被調到法國,負責大西洋沿岸的防禦。德國陸軍元帥埃爾溫·隆美爾對這支部隊很重視,多次前去視察檢閱,然而納粹高層並不怎麽信任這些印度人,與對待“東方營”的做法壹樣,也經常把“印度軍團”以營為單位拆開使用。在隆美爾的努力下,“印度軍團”主力被部署到比斯開灣的波爾多地區。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時,“印度軍團”正駐紮在波爾多的拉卡諾地區。

1944年8月15日,隨著盟軍登陸法國南部,“印度軍團”趕忙撤離拉卡諾,撤退到敦鎮附近時,“印度軍團”遭到了法軍的堵擊,阿裏·汗中尉陣亡,這是“印度軍團”的第壹次戰鬥傷亡。當印度人試圖穿過盧瓦爾河向第戎撤退時,又碰上了盟軍裝甲部隊,不過盟軍裝甲部隊正準備向縱深推進,沒有時間理會這些毫無戰鬥意誌的特殊“德軍”。“印度軍團”壹路狂奔,中途被法國抵抗組織多次“騷擾”,又有2名軍官被擊斃。1944年冬,“印度軍團”通過阿爾薩斯撤到了德國奧伯霍芬。1945年5月德國戰敗投降前夕,“印度軍團”試圖逃往瑞士,被美法兩軍包圍,於是乖乖放下武器投降。這個曾被隆美爾元帥寄予厚望的“印度軍團”在戰爭中的貢獻幾乎為零,德國高級將領嘲笑他們最大的本事就是臨陣開溜,連希特勒也曾說過:“印度軍團真是個大玩笑!”

二戰結束後,這些德軍中的雜牌部隊命運各不相同。“印度軍團”成員被送回印度接受審判,而“東方營”官兵基本上都被移交給蘇聯,他們大多被送到各個監獄接受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