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知道“有毒化合物”都包括哪些
重金屬如Hg,Pb,As,Cd,Cr等。
有機物如有機氯農藥,多環芳烴,多氯聯苯,氯代苯,亞硝胺類,有機汞等。
歐洲***同體在1975年根據物質的毒性,持久性和生物積累性列出了有害有毒物質的“黑名單”,“黑名單”中不包括那些生物學上無害的物質和易轉化為生物學上無害的物質。
1.有機鹵化物和可以在環境中形成鹵化物的物質
2.有機磷化合物
3.有機錫化合物
4.在水環境中或由於水環境介入而顯示致癌治性的物質
5.汞及其化合物
6.鎘及其化合物
7.持久性油類和來自石油的烴類
8.可漂浮、懸浮或下沈和妨礙水質的任何持久性物質
聯邦德國在1980年公布了120種水中有害物質名單,其中毒性最強的有16種,它們是;丙酮氰醇,丙烯腈,砷酸氫二鈉,苯,四乙基鉛,鎘化合物,氰化物,DDT,3-氯環氧丙烷-l,2,乙烯亞胺,水合肼,林丹,硫醇,乙基對硫磷,汞化合物,銀化合物。
篩選有毒物質的原則是在環境中具有壹定的殘留水平,穩定,不易分解;易在生物體中富集和在人體中積累;具有較大的毒性,容易致癌、致畸、致突變,因此能造成普遍的、長期的和嚴重的中毒事件,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會造成嚴重的威脅。
許多研究證明,與某些有毒汙染物接觸,不僅會造成急性中毒,還可能導致致癌、致畸、致突變,因此在考慮毒性效應時,不僅要考慮急性毒性,還要考慮慢性毒性,以及其它特殊的毒性效應。衡量急性毒性,采用的指標是致死劑量水平,常用的參數是LD50(半致死劑量)和LC50(半致死濃度,)慢性毒性參數可使用TDL0(最低中毒劑量)和TCL0(最低中毒濃度)。
對汙染物毒性,還要考慮它的毒性產生的環境效應和生物效應,考慮它的降解性和積累性,難降解、殘留期長的汙染物,在環境中更容易擴散,與人接觸的可能性與其在環境中存在的時間成正比關系,更容易通過食物鏈進入生物或人體內。
某些生物在體內還能對重金屬和壹些有機物進行富集,如Hg和Cd的
致毒濃度範圍低至0.001~0.01ppm(1-10ppb),它們能在生物體內逐步地、成千上萬倍地富集,如扇貝對Cd的富集因數高達22600,最後可以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器官中積蓄起來。瑞典某壹汞汙染的水域裏底生動物體內汞含量為0.3ppm,吃這種底生動物的瑞典白魚的汞含量3.1ppm,捕食瑞典白魚的梭子魚體內的汞含量高達5.8ppm,而人長期食用含汞5~6ppm的魚就可能死亡。
金屬排泄的難易可用生物半減期來衡量。所謂生物半減期是指進入生物體內的元素,減少到原有的壹半所需要的時間,又稱代謝半減期。生物半減期長,元素在生物體內的殘留時間長,積累的濃度增高,其對生物的毒性也大。Cd在人體腎中生物半減期為18年,汞蒸汽在人腦中的生物半減期為數年,從而造成積累性慢性中毒。甲基汞中毒引起的水俁病和Cd中毒引起的痛痛病就是這種積累造成的公害病。
某些難降解的有機物也能在生物體內富集。姜·威爾等在美國長島沼澤地中進行了水生生物采集研究,該地為了滅蚊,至1974年止已噴灑DDT二十年,他們測定該沼澤地的水中含有0.00005ppm的DDT,水中浮遊生物含 DDT為 0.04ppm,比水中增加800倍,食取浮遊生物的小鰷魚體內含 DDT為0.94ppm,又增加23倍,而以食取這種小鰷魚為生的海鷗,在它組織中含DDT為75.5ppm,又增加380.3倍,整個食物鏈把DDT濃度提高了1.5×106倍!
由於農藥施用量的增加,使其在環境中循環積累,已對全球生態構成嚴重威脅,成為不少植物退化和動物絕種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