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職業·擬音師|小房間裏造出個大世界
導演張大磊最近拍了壹部新短片:《FUZZ》,引起不少行業人士的關註。這位導演曾憑借《八月》這部影片奪得金馬獎,而此次的 新片拍攝全程采用手機華為P30 PRO拍攝 。
專業導演采用非專業設備拍攝?是不是覺得自己以後也可以用手機拍壹部大片了?
沒那麽容易!問題就出在 聲音 上!
畫面主體就是畫面的中心,他吸引著觀眾的眼睛。然而聲音似乎沒有重點,它們散落在觀眾周圍,影片結束後妳甚至不能十分明確的在腦中記憶、勾畫它。
聲音這種 瞬時性與模糊性 ,恰恰證明了它 擁有極大的包容度可以容納巨大的信息量 。無論是畫面之內,還是畫面之外,聲音壹直都存在於相機所處的空間內。
說到底,畫面始終是二維的( 或者說是類三維的 ),而讓我們真正有臨場感的還是聲音。
電影不僅僅是視覺的藝術,還是聽覺的藝術。
在早期的默片時代裏,人們為了消除沒有聲音的乏味感,常常會現場加入現場樂隊的伴奏;也就是說在電影還未能說話的時候,大家就開始重視起“聲音”在藝術 情感 表達中的重要作用了。
今年是美國著名的懸疑片導演“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誕辰壹百二十周年 ,他是壹位橫跨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大師。
希區柯克創作了諸如《後窗》、《驚魂記》、《西北偏北》等優秀的懸疑類型片,盡管導演本人對電影中的各種聲音已經做到了出神入化的運用,但由於當時的技術有限,在 現場感和逼真性 上,粗糙的聲音質感還是沒辦法和今日的數字化聲音系統相比擬。
數字時代來臨之前,聲音的制作大底是 人聲對白壹條音軌 , 配樂壹條音軌 再加上 幾種重要的音效作為壹條音軌 。有些人說,這不就夠了嗎?
非也,單單這幾條音軌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耳朵其實十分敏感,面對著嘈雜的世界,它接收到了豐滿的聽覺信息。即便我們身處於壹個寧靜的室內環境,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極其細微的聲音。 沒有了環境音,我們的耳朵仿佛處在壹個真空的世界裏 。
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阿方索·卡隆導演的《羅馬》據說鋪設了上百條的音軌,雖然作為壹部2D電影,然而它卻需要在杜比音效放映廳裏才能真正領略到它的魅力所在。
環境音為我們 構建了空間感和立體感 ,而環境音又極為復雜而難以處理的。
在影視制作行業裏,關於聲音的制作有著許多的環節,尤其是寫實性的要求被納入聲音工作當中後,產生了不同分工的職業——錄音、擬音、混音……而 我們今天想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擬音師這壹鮮為人知的工作者 。
先給大家看壹個小短片~
/x/page/d09146ilkhu.html
(短片:《擬音師》)
在影片當中,擬音師通過各種小道具,模擬出主人公從起床到出門,壹系列極為平常的、充滿生活細節的聲音。
看完是不是覺得,擬音師的工作十分有趣?用面條制作出洗頭發的聲音、扇子制造衣服落下的聲音、道具槍制作開門的聲音……如此奇巧的招式是不是立馬抓住了妳的興趣呢?
這還僅僅是針對真人表演的影視作品,許多的聲音信息仍然能夠從現場錄入的。但作為從畫面主體、情景環境到各種畫內畫外的聲音都需要虛構創作的動畫作品,聲音的制作不就變成了壹個十分浩大的工程了嗎?
當然啦,在影視聲音制作裏,並非所有的聲音都需要擬音師去完成。比方說,環境的底噪就需要前期的錄制,壹些有強烈空間感要求的聲音也會現場錄制。同期聲早在膠片時代就已經有人在嘗試錄制了,只不過這種做法有壹個巨大的缺點,那就是浪費底片。
壹般來說,現場能做的聲音壹定是在現場完成。而現場沒辦法突出的音效,就要交由擬音師來完成。舌尖上的中國那些撓人味蕾的 美食 音效大多數都由擬音完成,現如今的錄制設備還很難將如此細微的聲音從環境底噪中剝離並突出。
對於擬音師,電閃雷鳴、槍響炮轟、滴水落雪……這些都可以在小小的擬音工作室裏完成,工作人員憑借自己對聲音的敏感度,配合影片情緒,仿佛創造了壹個宏大的世界。
壹般聲音的制作流程大致是,先由錄音師做現場同期聲收錄,再由擬音制作重要音效,混音師最後為影片鋪設音軌。
而成為壹個優秀的擬音師,首先要做的 就是深入自然界 、深入我們的現實生活,了解每壹種聲音的特性, 了解聲音所傳遞出的 情感 和色彩 。
也就是說,成為壹個擬音師並沒有妳所想象的那麽有趣和簡單。
大學生張笑晨喜歡上了影視擬音藝術,她利用寒假的時間來到了北京皮村的壹家擬音工作室。
這間擬音工作室並沒有大家想想的那樣華麗,相反更像大家口中的 “小黑屋” 。
工作室的主人“魏俊華”早年在北影廠工作,被譽為擬音界的北派泰鬥,而 陳凱歌 、 馮小剛 等導演將其視為國寶級的人物。從北影廠出來,她與愛人創辦了這樣壹間擬音工作室,完成過許多著名電影的聲音制作。
張笑晨只有19歲,魏俊華壹開始收徒弟的時候是有憂慮的。因為擬音師不僅需要豐富的生活經驗,它的工作還是壹份體力活。
很多女孩子,在剛接觸這個行業沒多久就卻步了。張笑晨來到工作室後,為了壹個“馬蹄”的音效,就練習了很長時間。
除了了解各種聲音的特性,擬音師還要知道這種聲音能通過什麽道具做出來。妳驚訝於這些擬音師能夠想出這麽多奇妙的聲音制作奇招,但妳有沒有想過,這其實 來自於他腦海中那足夠強大的經驗世界 。
對生活的每壹個細節都要投註精力,敏銳地體會每壹個聲音,不斷的積累,才能夠在聲音制作上來去自如,遊刃有余。
然而,這個行業似乎走到了盡頭 。
現在許多的聲音制作都習慣於數字擬音,這就不用像傳統模式那樣需要壹個封閉的工作室去重制聲音了。但擬音師的觀點是, 每壹個聲音都是有 情感 的 ,無論是自然界的還是人發出的聲音。
電影創作者所傳遞的 情緒都會物像化 ,體現在每壹個畫面和聲音元素中。而這正是數碼擬音無法替代人工擬音的關鍵原因。
擬音師絕對不是壹個能夠速成的職業,它需要時間的沈澱。從來 沒有 “面條——洗頭”這樣的 壹壹對應的聲音制作公式 ,每壹個聲音都有它特定的 情感 和時代屬性,這也是它能夠於影視藝術裏表情達意的原因。
來自臺灣的紀錄片《擬音》呈現了十分珍貴的材料。
從配音時代到擬音時代,從錄音盤帶到數字化設備,聲音創作與影視工業壹起走過了許多風風雨雨的年月。
該片講述了同步音效師胡定壹的從業生涯,由此翻開了壹本厚重的臺灣電影史。妳將在此片看到侯孝賢、蔡明亮、陳懷恩等,這些著名的臺灣電影人,他們與聲音的種種關系。
技術永遠只能作為壹種工具性的存在,真正讓它富有生命的,富有 情感 的,是運用技術的人身上所體現出的匠藝精神。
胡定壹從電影的“幼稚期”走過來,面對如今這樣壹個龐大的電影工業,他似乎無所適從。他的身份在在新時代落入了尷尬的境地,但對電影那“守恒如壹”的熱愛與忠誠是不會變的。
電影盡管需要在資本和技術上運作,外表看似壹個嚴密的工業系統;然而作為壹門當代藝術,電影還是需要如擬音師胡定壹這般對他的投入和傾心,只有這些人壹直存在, 電影才不會變成冷冰冰的變現工具 。
今日互動:#擬音師會被數字設備所代替嗎?#
圖片、視頻素材來源於網絡
禮品圖片: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