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道培的人物經歷
陸道培(1931.10.30~),浙江寧波人,農工民主黨黨員、中***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血液病專家。1931年10月 出生於上海
1948年9月-1949年7月 國立同濟大學(上海)新生院學習
1949年9月-1955年5月 同濟大學同濟醫學院(上海,後遷至武漢)學習。實習醫院:上海同濟醫院(風陽路),現名長征醫院
1955年-1958年北京中央人民醫院(現更名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任內科住院醫師
1980年及1986年獲世界衛生組織及世界癌聯獎學金先後赴英國皇家醫師進修學院Hammersmith醫院及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Brigham & Women Hospital專修白血病和骨髓移植。
1981年-2005年2月 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
1985年-2005年2月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科主任
1996年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後曾擔任主席團成員。
2002年當選亞洲血液學會(AHA)副主席,並被國際血液學會(ISH)推舉為第11屆國際血液學會(ISH-APD)2007年大會主席
2005年起被復旦大學聘為教授。兼任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醫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現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血液病國家重點學科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名譽所長。
陸道培的父母原在寧波行醫,後移居上海,他出生於1931年10月,當時正“九壹八”事變後國家陷於深重的災難與動亂之中。當他在淞滬戰爭後返回上海時,發現家園已是壹片瓦礫。他雖然學業受阻但此後又以堅韌不拔的意誌跳了壹級學習,最後在1948年以第壹名的成績畢業於上海肇和中學,同年考入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時年17歲。陸道培的祖上世代是醫生,他自幼耳濡目染,將治病救人視為職業中的最高選擇。
陸道培自幼喜歡閱讀傳記,將傳記中人物的誠實與勤奮視為楷模,把傳記中的科學家尤其視為畢身追求的榜樣。這對他的壹生影響至深。他所考入的同濟大學校風嚴謹,崇尚學術自由。入學壹年後他非但更熟練了已掌握的英文,而且具有閱讀德文各種專業書籍的能力。由於他父親是中醫,兄長是聖約翰大學的醫學生,所以他此時起各門學習課程均閱讀德文與英文兩種書籍,還有機會學習中醫。學校中的教授教育他們學醫要三多,即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他的病理教授告訴他要多看病故患者的屍體解剖,“因為壹個醫院的診療水平與其解剖病例數成正比”。類似的教育對他都有終生影響。1955年他從醫學院畢業時已能熟練閱讀各種英、德文醫學書籍,還能借助字典閱讀前蘇聯文獻。在他的家裏至今仍保存著他中學時讀過的Deming’s General Chemistry 以及大學時期的教科書與參考書,可見他對以前學過知識的珍重。珍重的不僅是在書本上,而且在他的腦海中。
大學畢業後陸道培被服從統壹分配到中央衛生部,後再次被分配到中央人民醫院(即現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科工作。院長鐘惠瀾每周到病房查房作具體指導,查房之余還作方向性的指導。陸道培在回憶鐘惠瀾對他的培養時寫道:“除了要求我們結合實際學習外,鐘大夫強調要系統學習。這對我影響極深。這使我在做完住院總醫師前首先讀完了哈氏內科、心臟病、腎臟病、內分泌、熱帶病學……等專著,隨後讀完了出血性疾病、溶血性疾病、白血病、血液學實驗等專著。我深深體會到非但書本中的大字有用,書中的小字亦使我受益匪淺。我後來在臨床上對疑難病、罕見病能夠做到不疏漏與此有密切關系”。
20世紀50年代末期有壹位匈牙利血液學專家來人民醫院工作。陸道培從她那裏學到了血液形態與凝血檢查,還對各項檢測方法作了重要的改進,特別對凝血酶原與抗凝血酶Ⅲ的計算方法作了創新性的改動。以後又有機會跟隨壹位羅馬尼亞血液病專家,她擅長於血液免疫學。他為了要爭取這個學習機會,就將白天的門診、急診換為夜班。這樣他白天就有了學習的機會。
經中國科學院的認真評選和推薦,第七屆陳嘉庚基金獎的醫學獎被決定授予陸道培壹人。頒獎典禮於1998年4月22日在花園城市新加坡舉行。這是壹次隆重的頒獎儀式,禮堂裏早就貴賓和家屬滿座。由新加坡總統黃鼎昌親自將系有彩帶的金質獎章授予同在主席臺就座的陸道培。同在出席儀式的還有中國人大副委員長周光召等。陸道培先是聆聽該獎評委對他的評語,再是接受總統頒獎,隨後又向主席臺上下歡欣的人們鞠躬。這是壹個何等隆重、神聖又興奮的時刻。此時此刻陸道培深深感受到事業上的成就高於壹切。比世界上任何財富與地位更重要。他做過的是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