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三綱是指什麽

三綱是指什麽

我國古代的“三綱”指的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合稱三綱。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

董仲舒按照他的“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壹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著天定的、永恒不變的主從關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

三綱五常的形成與發展介紹:

三綱五常之說,起於董仲舒,完成於朱熹。但是董仲舒沒有將“三綱”和“五常”並提連稱,首次並提連稱的是東漢後期的經學家馬融。這種並提連稱意味著封建思想家終於把封建綱紀和處理這種綱紀的道德原則結合為壹體,構成了壹個完整的政局倫理道德體系。

宋朝時期,朱熹發展天理說,把“三綱五常”與“天理”聯結在壹起,他認為三綱、五常是天理的展開,是“天理”體現於社會規範的當然的產物,是永恒不變的協調社會關系的妙藥,至此,朱熹的“理壹分殊”論便成為社會生活秩序的規範了。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三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