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有關清明節的食物

有關清明節的食物

古代清明節的傳統食品大致有這樣幾種,如糖稀(古名「餳」,即以麥芽或谷芽熬煎為液的糖漿)、麥粥、糯米酪、麥酪、杏仁酪、雞蛋以及攪拌了鹽醋的生菜。

吃青團

青團是壹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團子。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浙壹帶的清明節節日食品。

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不過,對於當今的人們來說,吃的含義早已不僅僅是“糊口”,當然也不只局限於享“口福”。現在之所以將“吃”上升為“文化”,是因為它本身包容著民族的、歷史的、地域的豐富內涵。

寒食節

寒食節又稱“禁煙節”、“熟食節”、“冷節”(在冬至後105日,即清明前的壹兩天),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這壹天,民間禁止生火,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這個風俗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壹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之推。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列國,介之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相傳他曾經割下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充饑。重耳返國即位,當了國君,就是晉文公。而此時介之推卻與母親隱居綿山(即現在的山西介休縣),晉文公派人請他,但他躲在山中不肯出來。於是晉文公下令燒山,想把介之推逼出來。不料介之推死也不願出山,結果和母親壹起被燒死了。晉文公非常難過,將介之推葬在綿山,還修了廟,並將綿山改稱為介山。為紀念介之推,晉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燒死的這壹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另壹種說法認為,寒食節源於周代的禁火舊制。當時有逢季改火的習慣。春末出火,在這之前告戒人們禁止生火,要吃冷食。

舊時寒食節主要吃粥。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節壹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另外還有“桃花粥”,這是唐代漢族寒食節的食物,流行於河南洛陽地區。《廣群芳譜》中說:當地民間在寒食節,采摘鮮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鮮美,富於營養。這個風俗壹直流行到明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壹出就有這樣的唱詞:“三月三劉郎到了,攜手兒下妝樓,桃花粥吃個飽。”

此外還有“青精飯”。青精飯也叫“烏飯”,主要是為滋補身體,祭祀祖先,相傳為道家所創。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中有這樣的記載:“此飯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釋家多於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原先朝廷也給大臣賜食青精飯,嘉靖十四年間,皇帝認為其名不雅,於是改為賜百官於午門食“麥餅宴”。

漢代還有壹種名菜,叫“五侯鯖”。唐代韓有壹首《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五侯是漢成帝母舅王譚、王根、王立、王商、王逢。《西京雜記》上說,這五個人互不和睦,他們的門客之間不得往來。只有壹個人叫婁護的,很會說話,五侯都很喜歡他,紛紛送給他新奇的食品。婁護把五侯送給他的食物調和在壹起,結果成了難得的美味,人們稱之為“五侯鯖”。其實,這所謂的“鯖”不過是魚和肉的雜燴,只因由美味的食品調和而成,味道自然就格外鮮美了。

今天,有關寒食節的食品大多已經失傳。然而,若是有人認真地研究壹下,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收獲呢!

清明節食俗

每年的陽歷4月5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之壹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

吃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壹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壹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幹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壹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壹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壹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吃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壹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吃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壹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此外,我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糍、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