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李菁何雲偉出走的事到底怎麽個情況啊!

李菁何雲偉出走的事到底怎麽個情況啊!

8月6日淩晨,何雲偉和李菁在猶豫良久後,宣布離開德雲社。本來這件事會像2008年徐德亮、王文林離開壹樣,只會在曲藝圈內掀起壹點風浪,但此次兩人的離開剛好選在德雲社“內外交困”之時,則讓不少“鋼絲”(郭德綱的粉絲)感到不解,甚至被指責“叛徒”“白眼狼”。

事實上,據本報記者了解,何雲偉和李菁早就有意離開,甚至有傳言稱,原本打算同時宣布離開的還有曹雲金和劉雲天。德雲社2005年走紅以來,兩次遭遇骨幹出走事件,所為何事?

關於出走原因,何雲偉、李菁上周就表示將召開發布會說明,但直到今天兩人還沒有開口。而據壹些圈內人士透露,德雲社的管理體制和收入分配制度的確存在弊端。

1 創業史

李菁和郭德綱***過苦

熟悉德雲社的相聲愛好者都明白,他們的離開和2008年徐德亮、王文林出走的分量不同。徐、王二人在德雲社小劇場演出時,七個節目只能排到第三四個出場,商演也鮮有參加——徐德亮2008年也承認,收入過少是離開的原因。而何雲偉、李菁在德雲社的分量僅次於郭德綱於謙,在後者不參演的情況下,他倆就是整場演出的大軸(最後壹個節目)。

據相聲資深票友東東槍撰寫的《誰是郭德綱?》記載,2002年,李菁便和郭德綱、張文順在北京大柵欄內的廣德樓辦起了“北京相聲大會”。李菁1978年出生,從小師從快板名家梁厚民,當時還在北京工業大學讀書。他和郭德綱,以及壹些不定期來幫忙的京津同行,撐起了相聲大會的演出。和德雲社走得很近的知情人士學風(化名)告訴記者,郭德綱早期闖蕩北京時,無論是在演員比觀眾還多(最少時僅壹個觀眾)的華聲天橋,還是三個演員頂壹整場的相聲大會,李菁都是和郭德綱壹起***過苦的同事。

何雲偉的經歷就更有意思了。郭德綱1998年起在中和戲院說相聲,當時只有17歲、還叫“何偉”的他便每場必到。2002年郭德綱、李菁、張文順搬到廣德樓演出,何偉依舊捧場,而且每次都坐同壹個座位。後來張文順知道何偉也學過相聲,就讓他也上臺使壹段。第壹段使下來,張文順就樂了:這小子學郭德綱學得太像了,活脫兒就是壹個小郭德綱。後來,在張文順的建議下,這個小觀眾成了郭德綱的徒弟。張文順很喜歡“雲”字,便給他名字中間加了個雲字,叫“何雲偉”,從此成了“雲”字輩的大師兄。

何雲偉和李菁2004年開始搭檔表演,次年憑借《我要幸福》獲得了“2005北京相聲小品邀請賽”專業組壹等獎,名氣大增,成了德雲社演出中的“倒二”(壓軸)。“大軸”之前上臺的“倒二”是最考驗實力的,接下來的角兒沒到,妳就得在那兒耗著,觀眾又不知情,壹旦妳講得不好,觀眾可就不幹了。李菁說,這與有的企業看重員工的頭銜、文憑、資歷不壹樣,相聲圈內都是靠實力說話,誰掌握的段子多,表演得精彩,誰就能挑大梁。

2 轉型期

從相聲班子到傳播公司

何雲偉對媒體表達的意思是,德雲社管理制度有問題。那麽,目前德雲社是什麽管理制度呢?

德雲社總經理鐘朝暉接受《中國經營報》采訪時曾介紹,從2007年德雲社進入鼎盛期開始,德雲社在天橋、廣德樓等劇場與演員采取分賬模式;演員拿大頭,比例有五五、三七、四六之分;分賬的前提是必須保證上座率超過八成。隨著德雲社隊伍的擴大,引入鶴字輩學員後,開銷也在增大。小劇場演出只能保證不賠,惟有商演才能真正增加效益。

民營相聲團體最初普遍采取“師徒制”的松散管理模式,2007年德雲社變身德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不過根據郭德綱當時的介紹,演員仍按演出場次計算收入,未設底薪,實際情況和成立公司前差別不大。

郭德綱此前曾向記者介紹,德雲社演員的合同期限都在10年以上,但底薪、退休年齡、檔案管理和違約條款大多沒有明確規定。“大家都自願簽終身合同。我們有更多人性化的管理,很多老先生已經沒演出了,我們也給發退休工資的,哪怕有演員中途想退出我也會讓他走,不會因為違約罰款。正是因為我們的大度、寬容走到今天,我不會用那些冷冰冰的條款來鉗制大家。”

按照鐘朝暉對《中國經營報》的說法,德雲文化的法人代表是郭德綱的夫人王惠,郭德綱則是名譽董事,之所以這樣安排,是想讓郭德綱把更多時間放在相聲上。鐘朝暉不否認,公司和演員之間經常會出現矛盾。“壹直以來,演員對工資的理解就是勞務費。比如被電視臺請去做節目,對方直接給的就是勞務費,不會跟妳講這是不是上過稅的。但公司運作後就不行了,每個月拿工資都必須扣稅,這也經常會讓演員產生誤解。”鐘朝暉說,公司統壹安排演員的演出場次時,會考慮到個人收入的平衡。

3 小算盤

何雲偉演壹場僅200元

北京曲藝界知情人士珞瑜(化名)介紹,其實之前何雲偉壹直是德雲社的簽約演員,壹場演出收入大概是500元,盡管是德雲社相當重要的演員,但壹個月收入也就5000元左右,和普通白領差不多,而且今年年初,何雲偉已經拒絕了和德雲社續約。這壹點也得到了電影《神奇俠侶》劇組的側面證實,他們曾發通稿稱,當初與何雲偉、李菁商談片酬時是和他們本人談,並沒有和經紀人談。

珞瑜告訴記者,何雲偉和李菁的離開,壹方面是收入上的問題,另壹方面也因為何和李發展越來越好,不僅壹直穩定地主持北京臺的《星夜故事秀》節目,各種影視劇的邀約也非常多。兼職越來越多以後,德雲社就開始限制他們的發展。按照珞瑜提供的信息,何雲偉選擇不簽約之後,壹場演出的收入銳減到200元,珞瑜替德雲社的演員算賬:“從目前的報道來看,德雲社各個小劇場壹天收入總和為30萬元左右,如果像何雲偉這樣的演員壹場200元,總結下來所有演員收入也不到2萬吧?這克扣得有點過了。”

對於收入分配太少這樣的抱怨,德雲社副總經理王海壹直不願對記者過多解釋:“何雲偉、李菁選擇離開,我們都尊重,也希望他們以後能好,太多的話就不用說了。”對於管理制度不善的追問,王海的回應是:“現在多數演員也留下來了嘛,其他的還是不說了。”

4 出走門

書生與江湖的決裂?

珞瑜告訴記者,德雲社的管理制度弊病很早就存在——隨著人員的增加,各個部門必須得到充分的授權才能形成高效的管理,但德雲社所有人都聽郭德綱的,有點“壹言堂”的意思,自然會暴露出很多問題。

資深相聲迷“生於82”(網名)在其博客中分析了德雲社“出走門”背後的文化因素。在他看來,“同為自幼愛好曲藝,徐、何、李三人都接受了從小學到大學十幾年的學校教育,性格養成時期是在同學平等相處,師生以禮相待的氛圍中度過的”,但自幼學藝的郭德綱所接觸的相聲行更多顯現出宗派林立、師徒等級森嚴的舊做派。於是,帶有書生氣的何、李二人和帶有江湖氣的郭德綱必然分道揚鑣。

對於民間相聲團體江湖氣和現代管理之間的矛盾,珞瑜認為,肯定要引進先進的企業管理方法,對演員的號召力進行科學化的評估:“以前每場演出收入只有5元,德雲社的同仁們可憑借著對相聲的熱愛***患難,當利益關系漸趨復雜,沒有壹個能和郭德綱進行制衡的人是很難處理眾多角兒的關系的。”

如今德雲社的商業版圖越畫越大,旗下涉及劇場演出、服裝售賣、餐飲經營、影視拍攝、藝人經紀多個方面,整個德雲社的運作執行,如果全由郭德綱壹人拍板完成,越來越多的問題將顯現出來,人才的流失只是冰山壹角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