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風俗
答案:1.A;2.C;3.D;4.D;解析:(1) 速,招致 (2) (應為戌) (3) (①為正面例子,②文中只講奢豪,文中未涉及其敗) (4) (人莫之非,即人莫非之,人們不指責批評他,並等於認為他可以豪侈) (5) 風氣敗壞得像這樣,居在高位的人即使不能禁止,(難道能)忍心助長這種惡劣風氣嗎?(頹弊:敗壞。
雖:即使。忍:忍心。
句子順暢,註意反問問句式。以上各點各壹分。)
君子少貪欲,就不會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牽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役:役使;被動句式;條件關系復句;以上各點各壹分。)
不只是妳自身應當實行(節儉),(還)應當以(節儉)來教誨妳的子孫。(徒:只;身;自身,親身;服行:實行;以上各點各壹分。)
附文言文譯文: 近年風氣尤其奢侈浪費,當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農夫穿絲織品作的鞋。我記得天聖年間(我的)父親作群牧司判官(時),客人來了未嘗不擺放酒席,(但)有時斟(酒三次),(有時)斟五次,最多不超過七次(就不斟了)。
酒(是)向市上買的,水果限於梨、栗子、棗、柿子之類,下酒菜限於幹肉、肉醬、菜湯,食具用瓷器和漆器。當時士大夫人家都這樣,人家(並)不譏笑非議。
(那時)會聚次數多而禮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近來士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宮內釀酒的方法(釀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擺)滿桌子,(就)不敢約會招待客人朋友。
(為了約會招待,)往往(先要用)幾個月(的時間)準備,然後(才)敢發請柬。如果有人不這樣做,人們(都)爭著非議他,認為(他)沒有見過世面、舍不得花錢。
因此不跟著習俗順風倒的(人),(就)少了。唉,風氣敗壞得像這樣,居高位有權勢的人雖然不能禁止,(難道能)忍心助長這種惡劣風氣嗎? 禦孫說:“節儉(是各種好)品德的***(有特點);奢侈(是各種)罪惡中的大(罪)。”
“***”(就是)“同”,(是)說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節儉而來的。(因為如果)節儉就是少貪欲。
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貪欲,就不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牽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沒有地位的人(人)如果少貪欲,就能約束自己,節約用度,避免犯罪,豐裕家室。
所以說:“節儉(是各種好)品德的***(有特點)。”(如果)奢移就會多貪欲。
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貪欲,就會貪圖富貴,不走正路,(最後)招致禍患;沒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貪欲,就會多方營求,隨意浪費,(最後)敗家喪身:因此,作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貪贓受賄,在鄉間(當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定盜竊他人財物。所以說:“奢侈(是各種)罪惡(中)的大(罪)。”
古時候正考父用稀粥維持生活,孟僖子(因而)推知他的後代必定有顯達的人。季文子(前後)輔佐三位國君(他的)小妻子 *** 絲綢,馬不餵小米,有名望的人認為(他)忠(於公室)。
管仲(使用)刻有花紋的食具、紅色的帽帶,(住宅有)上邊刻著山嶽的鬥拱,上邊畫著水藻的梁上的短柱(生活奢侈華),孔子看不起他,(批評他)見識不高。公孫文子(在家裏)宴請衛靈公,史鯄知道他(壹定將要)遭到災禍,(果然)到了(文子去世,文子的兒子)公孫戌(時),(公孫戌就)因為富裕招罪,出國逃亡。
何曾壹天吃喝(要花)壹萬(個)銅錢,到了孫子(這壹代就)因為傲慢奢侈而家人死光。石崇以奢侈浪費來向人誇耀,終於因此而死在刑場上。
近年寇萊公的豪華奢侈,在當代人中堪稱第壹,但是因為(他的)功業大,所以人們不批評他。(可是他的)子孫習染他的家風,(也豪華奢侈),現在多數窮困。
其他因為節儉而立下(好)名聲,因為奢侈而自招失敗的事例(還很)多,不能統統列舉。(上面)姑且舉幾個用來教誨妳。
妳不但本身應當履行(節儉),(還)應當以(節儉)教誨妳的子孫,使他們了解前輩的(生活)作風習俗。
2. (壹)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4.D 5.C 6.C. 7 ( 1 ) 這樣的話,重振紀綱,改變風俗,引進賢能,斥退小人等事,便可依次施行了。
(2) 於是金燦巡按四川時,曾推薦李中,李中沒有感謝他,金燦因此心生怨恨,這時便以別的事彈劾李中。 譯文 李中,字子庸,吉水人,正德九年考取進士。
楊壹清任吏部尚書,屢次召李中參加選拔諫譯官的考試,李中不去參加。 到了李中任工部主事時,武宗自稱大慶法王,在西華門內建立寺廟,並用西番僧人任寺廟住持,朝中大臣無人敢反對。
李中到任三個月即上書直言說“以前逆賊劉瑾竊取權柄,氣焰囂張。陛下覺察以後,將他處死而不予赦免,皇上的聖明英武堪稱卓絕。
現在大權尚未收回,太子尚未確立,義子尚未革去,朝綱日益松弛,風俗日益敗壞,小人隨時得以進身,正人君子隨時遭貶退,誌士之氣日漸消磨,臣子進諫的言路日漸閉塞,重要職位更加容易獲取,賄賂日益盛行,禮樂教化日益荒廢,嚴刑重罰日益濫施,人民財產日益耗盡,軍政防務日漸疲敝。劉瑾雖已處死,但至今仍未出現善政,這是陛下受異端邪說迷惑的緣故。
皇宮是森嚴邃密的所在,怎能允許異教雜居其內?現在皇上卻在西華門內修建寺廟,請來西蕃僧人住在裏面,每日與他們相處。異端邪說日益滋長,忠正之言日益疏遠,取舍顛倒,措施失當。
朝政廢弛,正是由於這些的緣故。臣下祈望陛下幡然悔改,毀去佛寺,驅逐蕃僧,精選儒臣,朝夕對陛下勸講儒學旨義,總攬大權來杜絕天下邪惡,確定太子以建國家根本,革去義子以正天下名分,這樣的話,重振紀綱,改變風俗,引進賢能,斥退小人等事,便可依次施行了。”
皇上見疏大怒,李中將遭重責後果不堪設想,因大臣們救助方才豁免。過了壹天,皇上降旨將李中貶任廣東通衢驛丞。
後來王守仁巡撫贛州,下文傳令李中參贊軍務。李中後來還參與了平定宸濠叛亂。
世宗繼承皇位,李中得以恢復原來官職。尚未回京上任,升任廣東按察僉事。
又提升為廣西提學副使,在任以身作則示教。挑選優等生員匯集於五經書院,每隔五天到書院與學生講論經義。
第三次提升任廣東右布政使。因觸犯了總督和巡撫禦使,被指控為不稱職,應當罷免。
這時霍韜以吏部侍郎代理主持吏部尚書事務,認為李中為官壹向廉潔有才幹,應當留任。適逢朝中有人不喜歡李中,將他降為四川右參政。
嘉靖十八年提升為右僉都禦使,巡撫山東。這年山東遇災歉收,李中下令給捕捉蝗蟲的百姓以加倍的糧食,這樣既消滅了蝗蟲,饑民也得到救濟。
又捕獲大盜關繼光,鄰境的官員竊奪他的功勞,李中也不與他爭辯。後來,李中晉升為副都禦使,總督南京儲糧事務。
於是金燦巡按四川時,曾推薦李中,李中沒有感謝他,金燦因此心生怨恨,這時便以別的事彈劾李中。朝廷正商議將他調任而李中去世。
光宗朝,給李中追加謚號莊介。 李中為官廉正。
從廣西歸來後,壹次想留客人吃飯,家中無米只好到鄰居家去借。米借來了,卻又沒有柴薪,準備劈開澡盆來燒火。
這時天已黃昏,客人來不及吃飯便告辭離去。李中少年時跟從同鄉楊珠讀書,後來擴充自己的學識,治學深邃精密,學生稱他為谷平先生 。
他門下的學生羅洪先、王龜年、周子恭等都能繼承他的學問。
3. 張文節為相的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訓儉示康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吾性不喜華靡,自為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赧棄去之。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
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壹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幹名,但順吾性而已。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應之曰: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又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
吾記天聖中,先公為群牧判官,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過七行。酒酤於市,果止於梨、栗、棗、柿之類;肴止於脯醢、菜羹,器用瓷漆。
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內法,果肴非遠方珍異,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常數月營聚,然後敢發書。茍或不然,人爭非之,以為鄙吝。
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嗟乎!風俗頹敝如是,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聞昔李文靖公為相,治居第於封丘門內,聽事前僅容旋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當傳子孫,此為宰相聽事誠隘,為太祝奉禮聽事已寬矣。
」參政魯公為諫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於酒家,既入,問其所來,以實對。上曰:「卿為清望官,奈何飲於酒肆?」對曰:「臣家貧,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
」上以無隱,益重之。張文節為相,自奉養如為河陽掌書記時,所親或規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
公雖自信清約,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公宜少從眾。
」公嘆曰:「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壹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壹日乎?」嗚呼!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 禦孫曰:「儉,德之***也;侈,惡之大也。」***,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
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也。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故曰:「侈,惡之大也。
」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後必有達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君子以為忠。
管仲鏤簋朱纮、山?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衛靈公,史鰍知其及禍;及戍,果以富得罪出亡。
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崇以奢靡誇人,卒以此死東市。
近世寇萊公豪侈冠壹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其余以儉立名,以侈自敗者多矣,不可遍數,聊舉數人以訓汝。
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使知前輩之風俗雲。
4. (壹)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0.A 11.D(“不考慮民情”“壹概”錯誤) 12.C(“冒著被朝廷罷官的危險”錯,應該是冒著被怨恨、指責的危險,“付出的多”錯誤) 13.(10分) (1)都中為此閱讀以往文書檔案,查清楚事情真相,那些人才服罪。
(披、故、洞見、伏辜,各1分,句意1分) (2)檢查其生產能力之高低而予以增減賦稅,既完成了任務,賦稅也豐富了,公私對此感到有利。(驗、損益、課、便,各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王都中字元俞,福建福寧州人。
父名王積翁,任國信使,到日本去宣諭,在海上遇害。都中七歲時,隨其母到朝廷陳述其父往日本在海上遇害之事,世祖非常同情,給旅費讓他們回南方,並賜平江田八千畝、住宅壹所。
不久世祖又感念其父功績,特授王都中平江路總管府治中,此時都中年僅十七歲。同僚中因他年輕,很輕視他。
都中遇到事情都進行分析,動輒抓住要害,因此,僚屬感到驚愕,不敢欺騙他。昆山有用欺騙手段買賣官田的,事情暴露,然而八年沒有裁斷。
都中為此閱讀以往文書檔案,查清楚事情真相,那些人才服罪。吳江學校房屋破敗很久未修理,而郡守缺任,都中說:“聖人之道,大家遵守,為何只有壹個郡守能做?”於是首先向豪富之家募捐,籌錢新修了典禮殿堂。
任期滿後,改任郴州路總管。郴州位於楚之上流,奚谷洞徭獠往來於民間,郴州百姓懼其強悍、狡猾,不敢與他們進行貿易,王都中愛護他們,施以恩澤,用威嚴震懾他們,於是徭獠都心悅誠服。
郴州百姓受蠻人風俗影響,喜爭鬥,都中於是大建學舍,陳列籩豆簠簋,演奏笙磬琴瑟,教民學習古代先王的禮樂,並請宿儒進行教育,用義理開導他們,終於使他們的風俗有了改變。調任饒州路總管。
遇饑荒,米價飛漲,官倉之米,分三等價,都中以下等米價減十分之二,讓老百姓前去購買。父老們有人把兩穗的麥子、六穗的稻子獻給他,都中說“:這是聖主的福兆,我不敢當。”
就將此事奏於朝廷。因母喪離職,百姓為他立生祠紀念。
服喪期滿,官拜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使。中書省臣上奏國民生計莫重於鹽。
於是按照舊制設鹽亭竈戶,三年比壹次,排定名次,這是世祖時的舊制。擔任此事的人怕遭怨,很久都未進行。
都中說:“當臣子的,假如都怕被指責,怎能做成壹件事情?”於是走遍了三十四個鹽場,檢查其生產能力之高低,來決定減稅或是增稅,既完成了任務,課稅也豐富了,公私對此感到有利。因身體有疾辭官回家,至正元年逝世。
追贈昭文館大學士,謚號清獻。都中任官職四十余年,所到之處,政績都極其顯著,而治理郡縣的業績,即使是古代遵守理法的官吏也沒有比他更好的。
而他清白的情操,則是得自家傳,除皇帝所賜予的田產和住宅外,朝廷分給的糧食和俸祿全都分給同族和親戚中貧困的人,人們因此更加稱贊他。幼年留於京師,待到拜許衡為師,就確立了自己的人生誌向。
中年時期,更致力於根本之學,著三卷詩集。
5.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1)“或”為代詞,做主語,前面停頓,排除AC;“吠非其主”為動賓結構,前面停頓,排除D;故選:B,譯文:等到玄宗即位,從宮中得到李嶠的奏表,有人請求殺了他,張說說:李嶠確實 是分不清逆順,但他是為當時的主子謀劃,就像狗對著不是自己的主人吠叫壹樣,不應該追究他的罪過.(2)D“文中指李嶠到地方視察工作”錯,應為“就職辦公”.(3)A“名氣卻比他們大”錯誤,“與等夷”即“和他們名氣等同”,並非指名氣比他們大.(4)①“尚”,崇尚;“煩雜”,繁瑣混亂;“苛碎”,瑣碎.譯文:禁令規範崇尚粗疏,法令條例應該簡單.簡單,法令就容易執行而不繁瑣混亂;粗疏, 就能包羅廣泛而不瑣碎.( 1 分,大意 2 分)②“以”,認為;“嫁非”1,錯誤轉嫁.譯文為:中宗認為李嶠身為宰相,卻能自已陳述政治過失,不將錯誤轉嫁給別人,下達手諭不允許(他罷官).答案:(1)B(2)D(3)A(4)①禁令規範崇尚粗疏,法令條例應該簡單.簡單,法令就容易執行而不繁瑣混亂;粗疏,就能包羅廣泛而不瑣碎.②中宗認為李嶠身為宰相,卻能自已陳述政治過失,不將錯誤轉嫁給別人,下達手諭不允許(他罷官)參考譯文:李嶠,字巨山,趙州贊皇人,幼年時父親就死了,他侍奉母親非常孝順.還是孩子時,夢見有個神仙送他壹對筆,從此文章就寫得好.二十歲時科試考中進士,開始擔任安定縣尉.又應制策考試得甲科,於是遷居長安.當時京城官場中以文章知名的還有駱賓王、劉光業,以李嶠年紀最輕,名氣卻與他們相同(夷:平).李嶠逐漸升官至給事中.恰逢來俊臣誣陷狄仁傑、李嗣真等人下了獄,將要被誅殺了.武後令李嶠與大理少卿張德裕、侍禦史劉憲復核.張德裕心中明白他們是冤枉的,卻不敢提出不同看法.李嶠說:“明知他被枉判而不為之申明,是孔子所說‘見義而不為.’”於是和他們兩人壹同列舉了他們被冤枉的事實.為此而違背了武後的旨意,被貶出為潤州司馬.剛開始設置右禦史臺,巡察州縣官吏的善惡,考查風俗的得失.李嶠上疏說:“禁令規範崇尚粗疏,法令條例應該簡單.簡單,法令就容易執行而不繁瑣混亂;粗疏,就能包羅廣泛而不瑣碎(苛:繁雜,煩瑣).”又說:“懇請大概十個州設壹位禦史,以壹年為期,讓他們親自到屬縣,進入到街巷之中,督察奸邪和偽謬,采集民風和習俗,然後可以根據他們的工作實效,考核他們的成績.” 武後覺得他說得對,下詔分剖天下為二十道,選擇能當此任的人,但被眾人的議論所阻止(沮:阻止、遏止)而作罷.長安末年,武後準備在白司馬阪建大佛像.李嶠上疏勸諫:“造像雖說是由僧尼出錢,但若無州縣的承辦也不能完成,所以說名義上不要百姓納稅,但實際上卻是要納稅.臣計算天下在編戶口,貧弱者多.有賣房子押田地來交納勞役的.造像的錢現積儲到十七萬緡,若將此錢救濟窮人,壹家給壹千,就可解決十七萬戶百姓的饑寒之苦,功德不可計了.”武後不采納.李嶠在吏部時,壹心想通過廣泛施與私惠得到好名聲,希望能恢復宰相的地位,於是奏請設置員外官幾千人.後來官僚多而濫,府庫支出增多虛耗.於是上書(抗:呈上)引咎辭職,並陳述了十余件有利有弊的事情.中宗認為李嶠身為宰相,卻能自己陳述政治過失,不將錯誤轉嫁給別人,下達手諭不允許他罷官.李嶠仍然恢復了職位.起初,中宗去世,李嶠秘密上表請求處置輔佐帝王的諸位皇子,不準他們在京城居住.等到玄宗即位,從宮中得到李嶠的奏表,有人請求殺了他,張說說:“李嶠確實是分不清逆順,但他是為當時的主子謀劃,就像狗對著不是自己的主人吠叫壹樣,不應該追究他的罪過.”天子聽從了他的意見,赦免了李嶠,將他貶為滁州別駕,並且聽任他隨兒子虔州刺史李暢赴任.後來改任廬州別駕,死時年紀七十歲.李嶠才思敏捷,他寫的文章常被人傳誦(諷:背誦).他在做官以前,與王勃、楊盈川交往,任官時,與崔融、蘇味道齊名.晚年時,當時的文人都不在了,他成了文壇宿老,當時的學者都向他學習,取法於他.。
6. 十篇初二文言文閱讀15.將下列語段中劃線的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8分) 範喬邑人臘夕盜斫其樹,人有告者,①喬陽不聞,②邑人愧而歸之。
喬往喻曰:“卿節日取柴,③欲與父母相允娛耳,④何以愧為!”⑤其通物善導,皆此類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譯文]範喬同鄉臘月除夕盜砍他家的樹,有人告訴了範喬,①範喬佯裝沒有聽見,②同鄉慚愧地將盜砍的樹歸還給了。
範喬前去明白地告訴同鄉:“您在節日拿點些,③想跟父母壹起高高興興地過節罷了,④為什麽慚愧呢!”⑤他通情理善開導,都像這樣。(每句1分) 北京市東城區2005年高三年級綜合練習(二) 11.把下面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5分) ①管仲束縛,自魯之齊,道而饑渴,過綺烏(1)封人(2)而乞食。②綺烏封人跪而食 之,甚敬。
③封人因竊謂仲曰:“④適幸及齊不死而用齊,將何以報我?”曰:“如子之 言,⑤我且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我何以報子?”封人怨之。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註](1)綺烏,地名。
(2)封人,官名,守邊境的官吏。 ① ② ③ ④ ⑤ 11.(5分)(每句1分) [譯文]①管仲被捆綁起來,由魯國(押送)到齊國,走在路上,又饑又渴,經過綺烏守邊境的官吏身邊,向他乞討食物。
②綺烏守邊境的官吏跪著讓他吃東西,樣子十分恭敬。③守邊境的官吏乘機偷偷地對管仲說:④“假如僥幸(幸虧,或敬詞,不譯)回到齊國不被處死而被齊國重用,妳將用什麽來報答我?”管仲說:“假如真的像妳說的,⑤我將重用賢人,使用能人,評定(獎賞)有功之人,我憑什麽來報答妳呢?”邊境的官吏聽了埋怨(責怪、怨恨)他。
11.將下面文言文中劃線的部分用斜線/斷句。(5分) 禦孫曰儉德之***也侈惡之大也***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也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故曰侈惡之大也 ①*** 同 也 言 有 德 者 皆 由 儉 來 也 ②夫 儉 則 寡 欲 君 子 寡 欲 則 不 役 於 物 可 以 直 道 而 行 ③小 人 寡 欲 則 能 謹 身 節 用 遠 罪 豐 家 故 曰 儉 德 之 *** 也 ④侈 則 多 欲 君 子 多 欲 則 貪 慕 富 貴 枉 道 速 禍 ⑤小 人 多 欲 則 多 求 妄 用 敗 家 喪 身 是 以 居 官 必 賄 居 鄉 必 盜 11.①***/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 ②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③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也 ④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 ⑤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 (斷句每句1分,建議實行減分制。
每句中斷錯壹處扣去半分;其中“君子寡欲”、“小人寡欲”、“君子多欲”以及“小人多欲”四處之後可斷可不斷,若斷,不減分) 15.翻譯。(8分) ⑴將上面文言文閱讀中劃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今之學者,莫不慕古聖賢之不朽,而勤壹世以盡心於文字間者,皆可悲也。
⑵將下面短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答: 15、⑴如今壹些有學問的人,沒有誰不羨慕古代聖人、賢人的不朽,但壹輩子竭盡全力從事文章的寫作,都是很可悲的事。 ⑵孟子說:“耕種田地,減少稅收,就可以使人民富裕了。
按時飲食,按禮節花費,財物就用不完了。百姓沒有水和火就不能生活;黃昏傍晚時去敲別人的門去借水和火,沒有不給的。
因為相當的充足。聖人治理天下,就會讓豆、米像水與火壹樣充足。
糧食像水火壹樣充足,百姓哪會有不仁的呢?” 1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夫然,則①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饑寒,富貴則流於逸樂,②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誌士之大痛也! 選自曹丕《典論論文》 ① ② 11.①古人把直徑壹尺的美玉看得很輕,卻把很短的時間看得很重,懼怕時間匆匆而過(2分) ②於是就(只顧)經營眼前的事務,而拋棄了名傳千古的大事。(2分) 15.將下面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8分) 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桓公仰而視天。
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
7.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試題小題1D 小題2C 小題3C 小題4(1)古人重視早上聽到自己的錯誤,晚上就改正,妳的前途還長,況且有誌之人只擔心不能立誌,哪用擔心名聲不能顯揚呢?(貴、且、患、彰各1分,大意1分) (2)忠孝的道理,哪裏能夠兩全呢?既然辭別父母事奉君王,又怎麽能夠盡子女之孝道呢?今天是我為國效命的時候了。
(安、既、子、所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小題1敦,勸勉。 小題2C於是,A又、接著(就)/憑借,B轉折/修飾,D因為/用。
小題3朝臣們認為他是“吳之名將子也,忠烈果毅”,實際上是陷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