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德是什麽?
壹、薩德是什麽
1、薩德是什麽
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英語: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縮寫:THAAD,薩德)是美國導彈防禦局和美國陸軍隸下的陸基戰區反導系統,壹般簡稱為薩德反導系統。
2、系統的承包商
“薩德”系統的承包商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雷神公司,壹套“薩德”系統通常由指揮車、火控雷達、6部8聯裝發射裝置和48枚攔截彈組成,其技戰術性能有著諸多與眾不同的特點。
3、薩德系統部署在星州基地
當地時間3月7日上午,韓國國防部發布消息,薩德系統的部分裝備,前壹日(3月6日)已經通過軍用運輸機運抵駐韓美軍烏山空軍基地。韓國防部表示將盡快經過相應程序陸續將薩德系統部署在星州基地。針對此事,外交部發言人回應將堅決采取必要措施維護自身安全利益,由此產生的壹切後果由美韓承擔。
4、彈道導彈的地基系統
薩德是當今世界上唯壹能在大氣層內外攔截彈道導彈的地基系統。薩德不僅是“盾牌”,更能攝取情報和監控對手。當然,最關鍵的是“薩德”系統如果進駐朝鮮半島,受影響的不僅是朝鮮,中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部署的戰略戰術導彈也將面臨“威力貶值”的風險。除導致中國洲際導彈威懾力下降外,有專家分析,“薩德”部署在韓國境內,比起部署日本,能向西向北推進300公裏的探測距離,從而更方便地監控中國東北、華北、東南沿海大部分地區。從理論上說,中國在東部沿海地區機動發射的“東風-21D”、“東風-26”系列反艦彈道導彈面臨“提前曝光”的危險。
5、反導武器僅僅是防禦性的
妳不主動攻擊它,它也惹不著妳。錯。“薩德”不僅僅是盾牌,它在平時就能起到攝取情報和監視、控制對方的作用。
它的可完成探測、搜索、跟蹤和目標識別等多項任務,其雷達天線的作用距離超過500公裏,號稱當今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強的陸基移動雷達。甚至有專家推算,薩德系統的雷達探測距離超過2000公裏。
二、薩德入韓
1、部署薩德
2017年2月27日,樂天集團董事局決定,為部署薩德供地。3月7日上午,韓國國防部發布消息,薩德系統的部分裝備,於2017年3月6日通過軍用運輸機運抵駐韓美軍烏山空軍基地。 2017年4月26日,薩德反導系統的2輛發射車、X波段雷達開始在韓國投入運行。2017年7月29日,文在寅下令,立刻著手去部署剩余4輛的薩德發射車。
2、2016年7月,韓國國防部宣布
將把薩德部署在韓國東南部的慶尚北道星州郡。但第壹次選址公布之後,韓國民調顯示,反對聲此消彼長,就連瓜農都爆發了大規模***行。
2016年8月底,韓國政府在宣布對另外三個地方進行考察評估。最終,他們選中了這塊同樣位於星州郡、與第壹次選址僅距幾十公裏的高爾夫球場,理由是“地勢較高”。官方的說法是,這裏距離首爾二百多公裏,可以覆蓋韓國首都。
3、2017年4月26日
薩德反導系統的2輛發射車、X波段雷達開始在韓國投入運行。美國國防部表示,後續會不斷的對入駐韓國的薩德系統進行升級。2017年5月30日,韓國總統文在寅聽取報告時得知,除部署與慶尚北道星州的2輛“薩德”攔截彈發射車外,其後又有4輛發射車被暗中運入韓國境內,文在寅要求徹查4輛發射車入境原委。
4、2017年7月29日
韓國總統文在寅在青瓦臺國家安全保障會議上下達指令,將立即與美國協商關於韓美間戰略遏制力的強化方案,其中包括追加部署剩余的4輛“薩德”發射車。
2018年4月12日上午5時,韓國星州郡200余名居民和宗教團體聚集在星州郡草田面韶成裏村民會館前*坐**,反對韓國國防部將施工裝備和建材運入慶尚北道星州郡“薩德”基地。
5、據了解
美軍於2017年3月6日將本土2輛發射車運到韓國並部署在慶尚北道星州高爾夫球場,之後4月26日又將4輛發射車運進韓國,保存在位於慶尚北道的美軍基地。隨後,韓國國防部瞞報第二批4輛發射車入境事件被曝光後,文在寅要求對包括逃避環境影響評價在內的“薩德”部署決定的全過程進行調查。
三、系統性能
1、導彈射程遠,防護區域大
“薩德”的射程達到300千米,可防衛半徑200千米的區域,而“愛國者-2”和“愛國者-3”的反導射程僅分別為15千米和30千米。因此,“愛國者”被歸為“點防禦系統”,“薩德”則為“面防禦系統”,主要用於保護較大的戰略性地區和目標。這壹特點很受日本、以色列等領土面積不大的國家青睞,因為數套“薩德”即可將其全境覆蓋,起到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作用。美軍方曾聲稱,4套“薩德”加上7套“愛國者”系統即可覆蓋韓國全境。
2、攔截高度和摧毀概率較高
薩德”攔截高度為40至180千米(即大氣層的高層和外大氣層的低層),而這個攔截高度區間正好是射程3500千米以上的遠程和洲際導彈的飛行末段,以及射程3500千米以下的中近程導彈的飛行中段,故號稱“當今世界唯壹能在大氣層內外攔截彈道導彈的陸基反導系統”。較大的攔截高度為“薩德”提供了實施多次攔截的充足反應時間和作戰空間。因此,“薩德”被設計為“射擊-評估-再射擊”的作戰方式,具有二次攔截和二次毀傷評定的能力,還可為“愛國者”等低層末段攔截系統提供目標指示信息。
3、采用“動能殺傷技術”,破壞威力大
美軍此前的防空和反導導彈壹般都采用“高能**破片全向飛散”的殺傷方式,往往只能實現所謂的“任務破壞”而非“導彈破壞”,即僅使來襲導彈偏離原定軌道,目標彈頭內的爆炸物或生化戰劑仍會散落地面造成損傷。“薩德”系統攔截彈的破壞機理則是“碰撞-殺傷”,以高速撞擊來引爆目標彈頭,其間產生的高熱可使生化戰劑失效。“動能殺傷”的難度不亞於“子彈打子彈”,對末制導和空間機動的矢量技術要求很高,卻也大幅減少了“薩德”攔截彈的戰鬥部質量,使其增加攔截高度成為可能。
4、機動能力和系統生存性較強
每輛“薩德”發射車全重(含10枚所攜攔截彈)約40噸,可快速空運至所需戰區,並通過公路機動變換陣地躲避打擊。發射車從裝彈到完成發射準備不超過30分鐘,待命中的攔截彈接到命令後幾秒鐘便能發射。
5、數據兼容性強,系統應用廣泛
“薩德”設計之初就把系統兼容性確定為技術重點,並在試驗中解決了與海軍的鏈接互通問題,從而易於同“地基中段攔截”“愛國者”和海軍“宙斯盾”等系統隨機構成各種形式的多層反導體系,做到情報資源***享和協同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