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三裏島堆芯熔化沒有爆炸,而切爾諾貝利堆芯熔化就爆炸了呢?
而由於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管理人員缺乏核科學知識,核電站管理長官為了加快試驗進行,竟然要求把所有安全裝置都撤除了(這是試驗守則的,試驗守則僅要求撤除部分的安全裝置),雖然當時這個做法遭到了下屬的反對,蘇聯核電站的管理制度充滿官僚氣息,完全依賴長官意誌,這種處於科學性和嚴謹性的反對當然是無力的。但是這就為後來實驗時出現了“功率過剩”埋下了伏筆。
其後,當試驗時反應堆出現了明顯的功率過剩反應時,長官卻堅持不停止反應堆的運作。其實,停堆是當時唯壹有效的挽救措施,也是最後壹次可以挽救的機會,但停堆同時也意味著試驗失敗,而官僚主義嚴重政治意識形態濃厚的蘇聯管理體系不允許出現“試驗失敗”的情況,所以長官為了“不負政治責任”,長官堅持不停堆不停止試驗,僅要求插入控制棒,做壹些緩和措施。但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石墨式反應堆有設計缺陷,當剛插入控制棒的瞬間,堆內反應會變得更加劇烈,只有完全插入控制棒後才能緩和反應。所以,當反應堆已經嚴重過載的時候,任何的反應加劇都會釀成災難,所以插入控制棒其實是壹種錯誤的做法。而更令人悲哀的時,當時的控制棒竟然又出現了事故未能完全插入反應堆內,反應壹直在加劇,最終終於發生了爆炸。本來爆炸也不是災難性的,如果核電站外層有加建耐壓鋼罩(幾乎世界所有核電站都有加建耐壓鋼罩的),可以作為最後壹層保護裝置,限制核輻射外泄。但偏偏蘇聯的管理層安全意識極度淡薄,竟然為了節省成本而不建造核電站耐壓鋼罩。當反應堆發生爆炸後,廠房即被炸開,反應堆內所有核輻射便完全泄漏到大自然中了,於是,災難就開始了......
相反,三裏島的堆芯熔化核事故僅僅是因為操作人員失誤忘了開冷卻水的閥門,導致堆芯內燃料棒裸露而過熱熔化(有點類似於我們平時燒開水時燒幹水後令到容器燒裂),同時導致堆內壓力徒然增大。而當時三裏島反應堆的其它安全裝置還在,管理人員立即采取啟用安全挽救措施,例如放出蒸汽泄壓,重新開啟冷卻裝置。雖然最後堆芯熔化了,但由於後續安全措施到位,最終幸免於難,沒有爆炸。再加上,美國的核電站有耐壓鋼罩,即使反應堆爆炸,由於有耐壓鋼罩在,災難程度也遠比蘇聯的切爾諾貝利事故低。
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爆炸事故,本來是幾率很少的情況,在很多環節上,任何壹個環節只要能夠有正確到位的安全措施,即能避免災難。可惜這些措施都沒有出現。
制度缺陷導致的人為失誤下的事故,再加上連串的錯誤措施,在錯過所有挽回機會之後,最終導致了浩劫的發生。
蘇聯的核電站設計本來就有缺陷,但在官僚主義的荼毒下,蘇聯的核電站設計部門不但沒有修復這個缺陷,還為了趕著給國家“獻禮”而刻意隱瞞了這些缺陷,好讓核電站盡快落成。在“向國家獻禮”的政治任務催促下,驗收部門的檢驗監督自然也就淪為形式。很快,這個有問題的核電站落成了,表面上驗證了“社會主義工業的高速發展”,但隱患也從此埋下了。
因此,歸根到底,蘇聯的核電站爆炸事故,是在有問題的體制下造成的諸多有缺陷以及粗糙的工業成品、管理人員、管理制度的綜合結果。
而美國沒有這種制度性的根深蒂固性的科技缺陷,出問題的僅是個人的素質(粗心大意沒開閥門),在整套依然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下,這種個人錯漏及時得到了糾正,自然就沒有造成災難性的爆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