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豐富的表情是種怎樣的體驗?
2016年新年伊始的“帝吧出征”事件成為壹件充滿爭議、引人思索、性質復雜的網絡事件。值得關註的是事件全程中網絡“表情包”的大量使用,甚至成為最主要和最顯著的交流內容。從傳播學角度來看,網絡表情包正在對我國互聯網的視覺文化、群體身份認同、話語體系的更新都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推動。 2016年1月20日,在“帝吧出征,寸草不生”的口號下,大陸網民進入臺灣地區的社交媒體Facebook,在部分公***賬號的留言下寫下了大量反“臺獨”圖文評論,這壹網絡事件引起了廣泛關註。在此過程中,網絡表情包(以下簡稱“表情包”)的廣泛使用成為最顯著的特點。 網絡表情經歷了從ASCII符號、顏文字、Emoji表情、魔法表情、動態表情到表情包的演變過程。表情包與其他表情不同的是內容形式,其圖像多以影視片段、真實人物或熱門事件的截圖加註文字,類似於娛樂報道配圖中常見的“設計臺詞”,表達壹種嘲諷或自嘲的語氣和相對溫和的態度。文字需要配合圖像的神情,例如熱門影視劇中搶眼的角色、現場表現力強的流行歌手等常成為壹系列表情圖的同壹主角,因此表情包多為“成套”的,因而在此將這類表情統稱為“表情包”。 從傳播學角度觀察,可以發現,表情包正在對我國互聯網的視覺文化、群體認同與傳播、話語體系的更新都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推動。
強化網絡視覺文化 根據符號互動理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是由“符號”及其意義而引起的,而聊天符號實質上就是將現實中人類傳播的表情、動作、神態等行為抽象或具象成為壹幅圖畫,以輔助純文字無法表達的傳神“表情”。早期網絡交流追求“語言藝術”,是文學文本在網絡上的體現,現在則讓位於強調圖文兼具、聲情並茂的“界面文本”,這是表情包流行的源起。如陳原在《社會語言學》中所指出的:“現代社會生活的某種特殊情境,不能使用或不滿足於使用語言(有聲語言或書寫語言)作為交際工具,常常求助於能直接打動(刺激)人的感覺器官的各種各樣的符號,以代替語言,以便更直接、更有效,並能更迅速地做出反應。”反映在表情包中,其配圖形象往往表情直白或動作誇張,正因如此,在演出中肢體動作較大、表情豐富的《還珠格格》中的福爾康和流行歌手黃子韜才會受到青睞。 作為符號的傳播,表情包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視覺表征功能。傳者與受者在認知圖像意義時,依賴於視覺圖景而產生的反映,在編碼與解碼的過程中,雙方對世界的闡釋達成了***識,這也屬於對話語境的構建。二是,視覺修辭功能。在傳播過程中,傳者將生活中的視覺形象轉換為語言文字符號,訴諸交際對象,然後通過心理還原為心理上的視覺形象。三是,消遣愉悅功能。表情能夠表達傳者的愉悅,也能調節交流氛圍。不過,表情包也有著很強的民族或地域性,即索緒爾所表達的語言符號的“地理差異性”。表情雖然是通用的,但是受到傳播情境的影響,不同的受者對圖片的理解會產生偏差,例如在“帝吧出征”中,很多臺灣地區Facebook用戶會詢問大陸網友這些圖表達的是什麽意思。這種差異的存在,是因為表情包中的“能指”與“所指”並不單純寄存在圖像上不具有高度的符合度,文字也是傳播符號的重要篇幅,而傳統的以圖為主的“表情”則是跨地域的,因為只需要調動視覺就可以了,理解表情包的內涵需要調動思維理智。符號意義交換的條件是雙方要有***同的意義空間和語法規範,這次事件也意味著支撐表情包的意義空間正在擴大,也再次推動了網絡文化向視覺文化遷移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