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孩子才肯學》前言
《如何說孩子才肯學》 如何說 孩子才肯學 這本書的由來 當我們還是年輕母親,參加由已故兒童心理學家海姆博士指導的父母培訓班時,萌生了寫這本書的想法。每次課後,我們壹同駕車回家,交談中大家都驚詫於新學的溝通技巧的神奇力量。令人惋惜的是幾年前,當我們正在從事與兒童為伍的職業時卻不知道這些。當時我在紐約市中學工作,她在曼哈頓寄宿學校上班。 當時我們還不能預見那時的經歷會對我們的將來產生怎樣的影響。20年後,我們為父母寫的書已經創下200多萬冊的銷售記錄,並且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文字①。我們在美國各州、加拿大各省都作了演講,吸引了許多熱心的聽眾。5萬多個團體使用了我們遠在尼加拉瓜、肯尼亞、馬來西亞、新西蘭舉辦研討班所制作的音像資料。這20年來,我們不斷聽到老師們的反饋,告訴我們在聽了我們的講座、參加了我們的培訓班、或是讀了我們的書之後班級所發生的變化。無壹例外的,他們都鼓勵我們為大家寫壹本類似的書。 來自密歇根州特洛伊城的壹位老師寫道: 從教20多年,壹直和那些頑皮搗蛋、愛冒險的學生打交道。說實話,當我從妳們為父母們所寫的那本書中學到那麽多的策略時,我感到非常吃驚……我是壹名教師顧問,我工作的這個區現在正在制定壹項新的全校訓練計劃。我堅信妳們書中的觀點壹定會成為我們這個新計劃的基石。妳們是否考慮過專門為老師們寫壹本書? 密蘇裏州佛羅裏森的壹位學校社會工作者在信中寫道: 最近,我將妳們的《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麽聽孩子才肯說》研討班的音像播放給本區的父母們看。其中壹位母親是老師,她開始在她的班級裏采用這些新技巧,結果學生們的問題行為明顯下降。這引起了校長的關註,他正擔心學校體罰和休學率在日益增加。她對這個班的變化印象極為深刻,並要求我為她的全體員工辦壹個研討班。 結果是戲劇性的,“請求”處罰的要求銳減,休學和缺席率也在減少,全校學生的自尊心普遍提高。 紐約市的壹位督導員寫道: 我對越來越多的學生把刀子和槍帶到學校來深感憂慮,增加保安和金屬探測器也不是解決辦法。也許大家需要的是良好的溝通理解。如果老師們知道妳們所寫的那些技巧,他們就能夠更好地幫助那些脾氣暴躁的孩子以非暴力的方式處理他們的憤怒。為老師、校長、父母誌願者、教師助理、校車司機、秘書……寫壹本書吧! 我們認真考慮了這些建設,但最後壹致感到我們不能擔負起為老師們寫這本書的重任,畢竟,我們現在並不是教師。 後來,羅莎琳·坦布雷頓和麗莎·尼伯格打來了壹個決定性的電話。麗莎在俄勒岡州斯普林費爾德的布萊頓小學教三四年級;羅莎琳在普裏亞伊尼羅斯的布萊德裏大學給那些未來的教師們上課。兩人都表示對當前學校為了管理學生而普遍使用的強制性和懲罰性的舉措感到非常憂慮,並且很長壹段時間以來,他們就開始收集資料,希望為老師們提供能幫助學生自理和自律的方法。當他們偶然看到《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麽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時,他們感到這正是他們在尋找的書,並希望我們允許他們以此為基礎,寫壹本適合老師們用的書。 進壹步的交談之後,我們了解到她們有著豐富的從教經驗。兩位女士在美國的不同地區——城市、郊區及鄉村都教過書,兩人都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多次被邀請擔任教師研討會的負責人。我們壹直猶豫不決的計劃突然變得切實可行了。除了我們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及二十多年來我們從老師那兒收集來的資料,如果再利用上這兩位教育工作者過去和現在的教學經驗,那麽就沒有什麽困難能阻礙我們了。 那年夏天,羅莎琳和麗莎飛過來和我們會面,壹見面我們就感到投緣而愉快。在對這本新書該采用何種形式描述進行了壹番討論之後,我們決定講述壹位年輕教師試圖去尋找更好方法去了解學生的故事。她的經歷是我們大家經歷的聚合。敘述中將加入在我們過去作品中曾使用過的卡通畫、提示頁、問題和答案,以及說明性故事。 討論得越多我們越明白:如果要描繪壹幅如何教育兒童的藍圖,那麽我們的視野必須超越課堂,並給予父母——孩子們生命中第壹任,也是終生老師——同等的關註。上午九點至下午三點①在學校發生的壹切深深受到九點前和三點後發生的事情的影響。不論老師和父母抱有多麽美好的願望,如果沒有找到能幫助他們實現這些美好意願的工具,孩子的教育也會失敗。 父母和老師應該聯合起來,結成壹個工作聯盟。雙方都需要知道哪些話使人喪失信心,哪些話鼓舞人心;哪些話會導致沖突,哪些話能吸引孩子合作;哪些話使孩子無法思考和集中註意力,哪些話能釋放孩子們天然的求知欲望。 對於今天的這代孩子,我們覺得我們還負有另外壹個責任。從前,沒有這麽多孩子面對如此多殘暴的景象;也沒有這麽多的孩子親眼目睹這麽多強烈的毆打、槍擊、爆炸事件;也從未有如此迫切的需要去告訴孩子們,分歧可以通過彼此真誠和尊重的交談來解決。這是我們能夠給予他們,防止他們自我傷害的最好保護。當挫折和憤怒不可避免時,不是去拿武器,而是回想他們生活中重要的人對他們說過的話。 帶著這種信念,我們開始寫作。三年的時間,經多次修改,當我們最終完成這本書的手稿時,大家都感到很滿意。我們總結了《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麽聽孩子才肯說》壹書的指導原則,列舉了學習過程中主要的有關態度和語言的具體事例,展示了如何營造情感氛圍使孩子感覺安然從而可以敞開心扉,我們還闡述了如何讓孩子學會有責任心和進行自律的鍛煉,我們還提供了許許多多的方法鼓勵孩子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夢想能實現。 幫助妳們去激勵生活中的少年,使他們變得更堅強,這正是我們寫這本書的初衷。 “我”是誰? 開始寫這本書時,我們決定塑造壹個人物——麗茲·蘭德,作為我們的代言人。正如我們年輕時壹樣,她是壹位年輕的教師,也和我們壹樣,試圖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去幫助她的學生們。她,就是書中的“我”。 專業人士評語 吳昌順(原北京市第五中學校長) 《如何說 孩子才肯學》突顯了“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還原了教育的本質,體現了教育的真諦:教育不僅是科學,更是人文——要多壹些人文精神、人文情結、人文關懷;教育不僅是技術,更是藝術——解放的藝術、喚醒的藝術、發現的藝術、欣賞的藝術、激勵的藝術。尤其可貴的是,這本書針對父母和初為人師者提出了壹些經過實踐確有實效的具體可行的方法。我特別看重本書的第壹章,因為中小學生學習中存在問題的根源主要在於“情緒困擾”,“讓孩子樂於學習的秘密”究竟在哪裏?情感、興趣才是“才肯學”的起點。愛因斯坦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此外,我鄭重推薦年輕的父母和教師仔細閱讀第七章“家長與老師理想的合作關系”,中外基礎教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家、校教育1+1>2,1-1<0。 向蓓莉(教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副教授) 當我讀到法伯(Adele Faber)和瑪茲麗施(Elaine Mazlish)在《如何說 孩子才肯學》中對兩種表揚藝術的討論時,是多麽欣喜。她們建議父母和老師:集中註意力、真正去看、去關註,將妳的發現和感受用描述的方式告訴孩子,這可以幫助孩子將努力放在自己的任務上,而不是放在對他人的贊許上;在傾聽妳描述的過程中,孩子會作自我評價。這樣,孩子會逐漸成為獨立的、具有創造性思維和行為的人。 她們在書中創造了壹位新任職的教師麗茲·蘭德,我不禁想起盧梭在《愛彌爾》中塑造的作為家庭教師的“我”的形象,這個“我”在18世紀以其“對兒童的發現”揭開了兒童教育的新篇章——“兒童是人”、“兒童是兒童”、“兒童是成長中的人”……如果說,盧梭從哲學的角度表現了對兒童與人性的洞見,那麽,《如何說 孩子才肯學》則從心理學的角度洞察兒童與人性:兒童,乃至成人,任何壹個人,不僅是有理性、能認識的動物,同時還是有情緒的動物,情緒亦是人性的壹部分,如果說我們需要接納完整的人,那麽我們就需要“接納他人(以及自我)的情緒”。 孟遷(親子教育專家 中國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 《如何說 孩子才肯學》並沒有直接討論如何幫助孩子學習,而是在“處理孩子幹擾學習的情緒”、“引導孩子合作”、“培養孩子自律”、“家校關系”等諸多方面進行非常有價值的探討,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好,孩子進入壹個良好的學習狀態是不可能的。書中依然把尊重孩子、解放孩子、幫助孩子的理念非常貼切地與具體的事例結合起來,且保持了分類討論、事後反饋的科學精神。在保持這些特色的同時,這本書相對於《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麽聽孩子才肯說》還做了壹個新的嘗試,即用壹個假想的新教師“麗茲·蘭德”作為全書的線索人物,進壹步增加了書的生動和感人。 沃麗梅(北京大學附屬小學五年級數學老師) 《如何說 孩子才肯學》中提到的很多較為適用的方法產生的前提是:家長、老師是否有比較平和的心態,尤其是孩子出現問題時仍然保持平和的心態。這個心態,其實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狀態的好與壞都是有原因的,我作為壹位九歲孩子的媽媽,也經常反思:首先家長對孩子的期待是否恰當?家長如果有期待必須有付出,而且是科學的付出,具備和孩子溝通的種種智慧,教育孩子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也特別想和家長朋友交流有關鼓勵孩子和讓孩子適應規則之間的關系。適應規則的過程中孩子較為容易出現問題,這時候家長、老師的作用是什麽?是引導,是為孩子提出建設性的、可操作的建議,同時也應該舍得讓孩子經歷壹些挫折的過程。《如何說 孩子才肯學》在這方面對我深有啟發和幫助,並且它以漫畫的形式再現壹些沖突的過程,給我很深刻的印象。 溫雋(中關村壹小音樂老師) 我真高興自己遇到了這本書,當我看到自己的情況竟然與書中的主人公完全壹樣時,我立刻就被吸引了。當然,我也看過很多教育類的書籍,也學過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可我壹直期盼著能有壹本書,像我的私人醫生壹樣,了解我的“病癥”,能“對癥下藥”。終於,《如何說 孩子才肯學》出現在我的面前,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慢慢了解到自己在與學生交流中存在的問題,也通過書中的諸多實例,明白了今後我該怎樣做。 傑瑞米·蒙克Jeremy Monk(鼎盛教育魔奇英語 教學總督導) 鼎盛在全中國有近50所學校,我們在每個學校至少配置兩本《如何說 孩子才肯學》,要求每個校長和副校長都必須通讀,而每個老師都需要經過嚴格的培訓,掌握書裏的溝通技巧。 我很感激這本書能夠被引進到中國,幫助我們培養老師與孩子們積極溝通的能力。我們的老師運用這些技巧,意味著孩子們也會學到和應用這些技巧。向我們的老師與家長談論並推薦這本書,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會受到這本書的積極影響。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