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根連的藝術深造
1979年,19歲的楊根連進入北京玉器廠。他把壹塊河南碧玉做成壹個壺,壺壁極薄,作品完成後產生壹種熒光,是薄胎作品中難得的精品。壹位港商看後,誤以為原料是新疆碧玉,願出高價買下。當被告知這是河南料時,港商連稱如此做工實在高超,仍願意用高價買下。最終,楊根連的這個壺的賣價超過了全車間30個壺的總價。 1987年,楊根連進入了技術科創新組。他第壹次看到古代精美絕倫的薄胎玉器內刻工藝,被古人的精湛工藝震驚了。通過大膽嘗試,楊根連精心雕琢的第壹件薄胎內刻雕件成功問世,這在北京玉雕史上也是第壹次。
之後,他做了壹對薄胎對瓶。這對瓶不僅造型完全壹樣,重量也絲毫不差,這在玉器史上絕無僅有,他也憑此獲得了1990年中國百花獎設計創作壹等獎。廠裏給他升了兩級工資,這在當時是破格的獎勵。楊根連的作品頻頻在拍賣行拍賣。壹塊只值5到10元的瑪瑙,被楊根連做成鼻煙壺,竟拍出了17萬元的價格。“薄胎楊”、“壺王”等美譽由此而來。
十余年後,楊根連做的鼻煙壺連創玉器史上的六個第壹:青玉薄胎薄度第壹;青玉薄胎內刻外凸內凹第壹;青玉薄胎內畫第壹;青玉薄胎對瓶第壹;鼻煙壺內掛雙鏈第壹;用水膽制作鼻煙壺第壹。楊根連做的鼻煙壺,有壺壁薄得可以透見指紋、放在水中不沈等特點。在海外的拍賣會上,他的單件作品拍出了過百萬的價格,成了中國同類玉器的最高價。
1993年,楊根連離開了北京玉器廠,開始潛心研究“金鑲玉”。“金鑲玉”器物只為帝王享用,民間少有流傳,工藝失傳已久。但經過多年鉆研,他終於自己探索出了這種技藝手法。他還首次將“金鑲玉”工藝應用在首飾上,並達到了金絲均勻,長期佩戴、摩挲也不跳絲的水平。
楊根連不僅可以使金和玉渾如壹體,還能把金子鑲嵌在珠子上,把這種工藝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高度,並贏得了2006年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中藝杯”金獎。故宮博物院的副院長看到他制作的“金鑲玉”首飾後贊嘆不已,並親筆題寫“雅玩”二字。
2002年,楊根連創立了“相伯居”,取“伯樂識馬,玉師相玉”之意。如今,“相伯居”已成為玉雕行業裏壹個知名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