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風口衛星互聯網:戰火早已熊熊燃燒
衛星互聯網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至今已發展30多年。近年來,衛星產業產值增幅逐步趨穩,產值規模穩中有升。《2020年衛星產業狀況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航天產業收入規模為3660億美元,同比增長1.7%,其中衛星產業收入為2710億美元,占航天產業總收入的74%。衛星互聯網賽道中衛星運營及服務和地面設備制造收入占比較高,2019年兩者合計占整體衛星收入比例的93%。
2020年4月,衛星互聯網首次作為重要的信息基礎設施被納入國家“新基建”政策支持的重點方向。衛星互聯網被納入“新基建”範疇會為行業帶來廣闊的發展機遇,未來藍海無限。
衛星互聯網進入與地面通信融合發展階段
衛星互聯網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至今已發展30多年,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的叠代升級。
第壹階段:企圖替代地面通信網絡階段(20世紀80年代-2000年)。這個階段主要以提供語音、低速數據、物聯網等服務為主,後來隨著地面通信系統快速發展,衛星互聯網由於市場定位錯誤、技術復雜度高、投資過大、研發周期長及系統能力弱等多方面原因,在與地面通信網絡的競爭中宣告失敗。
第二階段:衛星成為地面通信網絡的補充階段(2000-2014年)。這個階段的主要定位是對地面通信系統的補充和延伸,同時也在極端條件下向航空、航海等用戶提供移動通信服務。
第三階段:衛星與地面通信網絡融合階段(2014年至今)。衛星互聯網與地面通信系統開始進行更多的互補合作、融合發展,向著高通量方向持續升級,衛星互聯網建設逐漸步入寬帶互聯網時期。
衛星互聯網應用空間廣闊
傳統地面通信骨幹網受限於鋪設成本、技術攻克等因素,僅覆蓋了約20%的陸地面積,在互聯網滲透率低的區域進行延伸普及存在現實障礙。
而衛星互聯網突破了地面基站的固定連接方式,通過太空基站動態覆蓋的連接方式,包括星地互聯和星星互聯,實現全球連接。
衛星互聯網的覆蓋範圍和成本優勢明顯,可以應用於偏遠地區通信、海洋作業及科考寬帶、航空寬帶和災難應急通道等行業,作為地面移動通信的有效補充。
衛星互聯網產業鏈分析
衛星互聯網產業鏈根據上下遊關系,主要分為衛星制造、衛星發射、地面設備制造和衛星運營及服務四個環節。
產業鏈的上遊主要為電器元件及材料、燃料廠商,產業鏈的下遊主要是企業、政府、高校、個人等終端用戶。
產業鏈的中遊主要分為衛星制造、衛星發射、地面設備制造和衛星運營及服務四個環節。其中,衛星制造主要包括衛星平臺和有效載荷兩個部分;衛星發射主要包括運載火箭研制、發射服務提供和衛星在軌交付;地面設備制造主要包括網絡設備和大眾消費設備;衛星運營則主要由地面運營商、衛星通信運營商、北鬥導航運營商和遙感數據運營商組成。
衛星運營及服務收入占比較高
衛星互聯網賽道中衛星運營及服務和地面設備制造收入占比較高。根據SIA的統計數據,2019年全球航天產業收入規模為3660億美元,同比增長1.7%,其中衛星產業收入為2710億美元,占航天產業總收入的74%。
2012-2018年,全球衛星產業收入保持增長態勢,2018年全球衛星產業收入2774億美元,同比上升3.28%;2019年,受到衛星制造和衛星制造收入的影響,全球衛星產業收入為2710億美元。
從細分衛星互聯網賽道來看,衛星運營及服務和地面設備制造收入占比較高,2019年兩者合計占整體衛星收入比例的93%,而衛星制造和衛星發射僅分別占到整體衛星產業收入的5%、2%。
我國衛星互聯網迎來快速發展的契機
我國處於衛星互聯網發展初期,產業鏈結構逐漸完善。在我國產業鏈發展初期,處於衛星制造與衛星發射行業的公司將優先釋放業績;
在中國衛星互聯網體系逐漸建設完善之後,地面設備制造和衛星運營及服務行業潛力巨大,有望迎來快速發展的契機,且這兩個領域未來的市場空間將更為廣闊。國內加快部署星座計劃,重點衛星計劃已具雛形。
從目前國內已發布的衛星星座項目來看,衛星發射將集中在2022-2025年;從建設進展來看,目前已發射的多為試驗星,並未實現星座組網,典型代表有“鴻雁”星座、“虹雲”工程、“行雲”工程等項目。
——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衛星應用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