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陜西華陰老腔(戲曲百科|華陰老腔)

陜西華陰老腔(戲曲百科|華陰老腔)

什麽是華陰老腔?

華陰老腔是明末清初,以陜西省華陰市,久為華陰市泉店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只傳本姓本族,不傳外人)。其聲腔具有剛直高亢、磅礴豪邁的氣魄,非常追求自在、隨興的痛快感,聽起來頗有關西大漢詠唱大江東去之慨,此類表演方式也被譽為黃土高坡上"最早的搖滾"。華陰老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壹,它從西漢濫觴至今己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由於它特殊的藝術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使其在百花競艷的奇苑中獨芳異彩。2006年6月華陰老腔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華陰老腔的起源

老腔名稱的來源說法有二,壹是與當地流行的其他劇種相比,年代較早,尤其是音樂顯得古樸悲壯、沈穩渾厚、粗獷豪放,為古老之遺響,所以稱為老腔;二是由於它是從湖北老河口的說唱傳到華陰演變而成,所以取老河口第壹個字來命名為老腔。

華陰老腔的分類

華陰老腔分阿宮腔和弦板腔兩個大類。

阿宮腔也稱北路秦腔。因唱腔具有翻該遏低的藝術特點,亦稱遏宮腔。流行於禮泉、富平、興平、鹹陽、涇陽、三原、乾縣、高陵、耀縣、銅川、臨潼等地。阿宮腔原為皮影形式演出,1960年搬上大舞臺,在常腔、表演、音樂伴奏以及舞臺美術方面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但仍保持了原有的藝術特色。其特點是嫻雅婉轉,鋼勁有力,纏綿激昂,拖腔帶有"噫咽"之音,並以假嗓翻高唱出。阿宮腔角色行當生、旦、凈、醜俱全;表演基本沿襲了秦腔程式,並采用了皮影某些特有的表演動作,顯得獨特別致。同時,在表演上有塌城、劍出鞘、踢打等武打特技。

弦板腔主要流行於陜西鹹陽、乾縣、禮縣、禮泉、興平、寶雞、鳳翔等地以及甘肅東部地區。據說清代嘉慶十八年(公元1831年)即在民間流傳。唱腔有"慢板"、"緊板"、"滾板"、"氣死人板"、"撇板"、"二六板"等。劇目有500多本,現已整理出350本,武戲較文戲多。弦板腔作為皮影形式演出,樂隊少而精,音樂形式比較單調,唱腔通常都是上下兩句反復,"二次板"與緊板更似說唱性的"板殼子"。其相同板式的"板頭"和"放板"後的長過門,多為同壹主體曲調的加花變異,句中的小過門,基本是吹腔旋律的反復變化和延長。

華陰老腔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