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金融財經 - 北周錢幣-五行大布

北周錢幣-五行大布

初期沿用北魏、西魏五銖。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鑄“布泉”,壹當五銖五,與五銖並行,書體為玉箸篆,順讀,布泉鑄工精致,內外郭齊整;“布泉” 二字作玉筋篆橫書穿孔兩側,古樸端莊。“泉”字中豎不斷,壹線貫底,是與新莽“布泉”除篆法不同外又壹顯著區別。錢徑25毫米,重4.3克;肉實銅好,系北周三大美泉之壹。後因其價值降低而人不用,被廢棄。

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更鑄“五行大布”,以壹當十,與布泉、五銖並行。面文“五行大布”玉箸篆,錢文及制作均極為精美,為著名的“北周三品”之壹。北周鑄“五行大布”錢,與當時的文化、經濟、政治鬥爭有著直接的關系。當時佛教勢力控制的和尚有三百萬之多,這使得國家的土地和戶口受到威脅,賦稅得不到保證。加上當時的戰事、蝗災、旱災等因素,最後罷佛、道兩教勢力,但對道教不敵視,鑄行“五行大布”錢。“五行大布”順讀,錢文玉著篆,面背肉好周郭。錢大小不壹,壹般錢徑26毫米,重4.2克;小者錢徑21毫米,重2克,也有大至28.5毫米者。

北周靜帝宇文闡,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鑄“ 永通萬國”,壹當五行大布十,與五行大布及五銖三品並行。鑄工精美,錢文玉箸篆,順讀。面文“永通萬國”,玉箸篆,“永通” 意為永遠通行,“萬國”示天下萬國可用。形體厚重,字體深峻,錢文和鑄工均臻妙境,為“北周三品”之首。當時以壹枚兌換折壹錢五萬枚,此錢堪稱虛值大錢之首,所以民不樂用,流通時間很短,並與五行大布並行。壹般錢徑29~31毫米,重4.4~6.4 克。私鑄者較小。有闊緣、合背者,還有鉛錢。後又多被銷毀,存世不多。

北周的上述三種錢幣以其書法優美、鑄工精整、 數量稀少而為後人珍視,稱之為“六朝三泉” 除了上述介紹的幾種錢幣之外,還有魏晉南北朝時期鑄造於龜茲地區的錢幣,稱“龜漢二體錢”“龜漢二體五銖”,穿上下為龜茲文,穿左右為“五銖”二字,背素。,“O”至今不能通譯,或面文龜茲文,背文篆書“五銖”二字。“龜漢二體錢”錢徑13~18毫米,重0.9~1.8克,紅銅質,狹緣廣穿,錢體薄小,鑄工銼磨不精,新疆是其主要出土地。

中國貨幣發展到南北朝時期,錢文年號錢增多,有的將記年和記值表現在同壹枚錢幣上,“北周三泉” 的出現具有非常大的歷史意義,其已經在逐漸放棄自漢五銖以來的記重含義,錢文開始向表達流通之意上發展。

此段時期,以“六朝三泉”為例,虛幣的面值大,減重嚴重,貨幣流通混亂,通貨膨脹時有發生。所以除銅錢外,還有鉛錫錢、鐵錢、金銀錢與谷帛實物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