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塤的詩句及釋義
關於塤的詩句 1. 求壹些關於塤的詩句和唯美壹點的圖片
送許棠先輩歸宣州 林寬 發枯窮律韻,字字合塤篪。
太湖詩·銷夏灣 皮日休 沙嶼掃粉墨,松竹調塤篪。
安德山池宴集 岑文本 雕楹網蘿薜,激瀨合塤篪
2. 詩名裏帶塤字的詩詞有哪些
1、《別陳常簿塤五首》
宋·杜範
古道湮不續,遺直聲以彰。良藥見謂苦,不試徒有方。豈其蓋世名,可浣。
2、《別楊塤》
宋·趙湘
此身偏似雁,南北但孤飛。久客難為別,窮秋況未歸。去程寒雨細,留話。
3、《臨江仙·遙認塤篪相應》
宋·程大昌
遙認塤篪相應,為傳珠貫累累。紫荊同本但殊枝。直須投老日,常似有親。
4、《木蘭花慢 賀彭子壽伯塤叔侄新居》
元·梁寅
羨樓臺有地,不改換、舊林塘。想叔父東山,郎君玉樹,籌畫非常。雲霄。
5、《過蕉塤》
宋·楊萬裏
楓葉乾余尚小紅,苕花飛盡不留茸。經旬欲雪還無雪,只作清寒惱殺儂。
6、《吉水縣黃塤母歐陽氏挽詞》
宋·周必大
歐杜望螺川,遺風女亦賢。勉夫於兩造,教子以三遷。彤管言無間,金籯。
3. 急尋帶“塤”字的詩或詞
京兆尹廳前甘棠樹降甘露 錢起 內史用堯意,理京宣惠慈。
氣和祥則降,孰謂天難知。 濟旱露為兆,有如塤應篪。
豈無夭桃樹,灑此甘棠枝。 玉色與人凈,珠光臨筆垂。
協風與之俱,物性皆熙熙。 何必鳳池上,方看作霖時。
臨江仙 程大昌 遙認塤篪相應,為傳珠貫累累。紫荊同本但殊枝。
直須投老日,常似有親時。子姓亦聞多慧性,貪書不是癡兒。
朝家世世重詩書。壹登龍虎榜,許並鳳凰池。
水龍吟 張榘 先來花較開遲,怎禁風雪摧殘過。紅英紫萼,從他點綴,翻成沾汙。
壹點清香,幾多秾艷,緊藏不露。伴楊花散漫,逡巡堆積,纖粟處、妝成大。
多謝東君造化。把群陰、壹朝除破。
千機錦繡,露濃香軟,中間坐我。嚼徵含商,振金敲玉,塤篪相和。
問西湖,別有壹番桃李,肯同遊麼。 南歌子 張元幹 玉斧修圓了,冰輪分外清。
***看星向繡衣明。元是生朝為壽、對難兄。
鴻雁翻秋影,塤篪和笑聲。他年中令彩衣榮。
記取今宵丹荔、醉瑤觥。 眼兒媚 魏了翁 夢魂不踏正牙班。
直作五雲閑。簡編真樂,塤篪雅韻,菽水清歡。
都將瞥忽榮華事,春夢曉雲看。只期他日,實願受用,大耐高官。
臨江仙 盧祖臯 跨鶴雲間猶未久,風流全勝年時。喚回和氣上梅枝。
酒邊春市動,琴外畫簾垂。長是細吟攻愧壽,還歌連桂新詞。
早催鳧舃向南飛。壹官傳鼎鼐,四海看塤篪。
滿江紅 劉克莊 楮葉工夫,辛苦似、鏤冰炊礫。君看取、天公巧處,自然形色。
發彩已非前度綠,眼花休問何時赤。又誰能、月下待紅娘,傳音息。
投轄飲,追歡急。持帚掃,癡心惜。
有塤篪諧律,不宵竽瑟。點點散來居士室,叢叢生占騷人國,便高燒、絳蠟寫烏絲,留真跡。
4. 推薦幾首關於陶笛的古詩
陶笛為塤,其詩如下:
1. 眼兒媚(瞻叔兄生日五月三日)
宋代:魏了翁
夢魂不踏正牙班。直作五雲間。簡編真樂,塤篪雅韻,菽水清歡。
都將瞥忽榮華事,春夢曉雲看。只期他日,實願受用,大耐高官。
2. 臨江仙
宋代:盧祖臯
跨鶴雲間猶未久,風流全勝年時。喚回和氣上梅枝。酒邊春市動,琴外畫簾垂。
長是細吟攻愧壽,還歌連桂新詞。早催鳧舄向南飛。壹官傳鼎鼐,四海看塤篪。
3. 滿江紅
宋代:劉克莊
楮葉工夫,辛苦似、鏤冰炊礫。君看取、天公巧處,自然形色。發彩已非前度綠,眼花休問何時赤。又誰能、月下待紅娘,傳音息。
投轄飲,追歡急。持帚掃,癡心惜。有塤篪諧律,不消竽瑟。點點散來居士室,叢叢生占騷人國,便高燒、絳蠟寫烏絲,留真跡。
4. 南歌子
宋代:張元幹
玉斧修圓了,冰輪分外清。***看星向繡衣明。元是生朝為壽、對難兄。
鴻雁翻秋影,塤篪和笑聲。他年中令彩衣榮。記取今宵丹荔、醉瑤觥。
5. 有關塤的資料
塤是中國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壹種吹奏樂器之壹,大多由泥土制成。
據考古學家考證,塤產生於史前時代,首次發掘是在西安的半坡遺址,該遺址記載了大約7000年前繁榮的母系氏族社會的人類文明。塤是壹種用陶土燒制的樂器,同其它樂器壹樣,它是伴隨著勞動而產生發展的。
塤的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那時,我們的祖先在用石榴星狩獵時發現,若對準石榴星上用來系繩索的小孔吹氣,可以發出嗚嗚的聲音,這種聲音很像野獸的鳴叫聲,古人就用它來誘惑野獸,這大概就是原始單孔塤的雛形了。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塤,壹個是7000]年前我國浙江杭州灣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壹孔塤,另外兩個是我國西安半坡村母系社會遺址出土的。
其中壹個只有吹孔,另壹個除吹孔外,還有壹個音孔,能吹兩個音。這兩個塤大約也有6700多年的歷史了。
◆塤的發展 還在我國山西、甘肅、河南、山東省等地出土過。從出土文物看,塤經歷了漫長階段,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塤由壹個音孔發展到兩個音孔,能吹三個音。
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塤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前些年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父系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初期的塤,有三個音孔,能吹四個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時期,塤發展到五個音孔,能吹六個音。
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塤已有六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了。塤由壹個音孔發展到六個音孔,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塤的種類 塤的種類很多,除了傳統的卵形塤,還有葫蘆塤、握塤、鴛鴦塤、子母塤等多種類型。 傳統的塤多為卵形塤,現在則有葫蘆塤、握塤、鴛鴦塤、子母塤等多種,樣式美觀,工藝精細。
1、葫蘆塤:帶有喉裝置,外形像葫蘆,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復雜。這種塤的近腰處最細,氣流經過此處時,可再次引起邊棱音效應,使塤的高音區音域得到適當擴展。
由於塤體加長,吹奏更為方便省力,音色也較傳統的卵形塤柔和。 葫蘆塤的特點是: a.基音(從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擴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俯吹部分減少了三度; b.演奏高音區時較為省力; c.由於帶喉裝置,低音區的音色受到影響。
2、握塤:就是握著吹奏的塤,它是運用十個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 3、鴛鴦塤:是指兩個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連的連體塤。
這種塤兩端各有壹個吹孔,上下塤的發音孔與壹般塤完全壹樣。演奏時,可根據需要隨意迅速轉換。
鴛鴦的特點是:音色豐富,音域增寬。但造型不美(較原始塤形體變態),演奏時,鴛塤與鴦塤換用不很方便。
而且音質變化較大,故音色不統壹。 4、子母塤:是指兩個大小不同、方向壹致、左右相連的連體塤,大塤與小塤的音程關系,壹般是純五度。
如:大塤是G,小塤是d。根據需要還可以隨意組合。
◆塤的史料 古代塤的樣子很多,有梨形、魚形、球形、筆管形等,制作塤的材料有陶、石、玉、木、象牙等,後來多是陶制的。我國古書上對塤的形狀、大小尺寸、名稱等都做了詳細的記載。
《世本》說:“暴新公作塤”,又壹說法是帝嚳時人(旁加垂)氏所作。《杜氏通則》則說:“周畿內有暴國豈其時入乎?”這些說法,不足為信。
爾雅註:“燒土為之,大者如鵝,銳上平底,形如秤砣,六孔,小者如雞子”。聶氏三體圖說:“凡六孔,上壹,前三,後二”。
《舊唐書*音樂誌》又說:“塤,立秋之音,萬物曛黃也,埏土為之。”。
《詩小雅》何人斯說:“伯氏吹塤,仲氏吹篪”。這是古人長期摸索出來的壹種樂器組合形式。
後人多用為兄弟和睦之稱。《古詩》中說:“天之誘民,如塤如篪”。
是說上天誘導下民,猶如塤篪壹樣相和。 春秋時代,以和為美曾是壹個重要的音樂審美,“塤唱而篪和”,是儒家“和為貴”的哲學思想在音樂上的集中反映。
和是指內容舒緩平和,有助於教化,體現了當時的音樂審美觀點,是聲音諧和。塤在這方面的音樂功能是顯著的。
古人說:“塤具治後之德,聖人貴淹;於是,錯凡銀、借福勃”。塤是壹種中音吹奏樂器,因為它的音色古樸醇厚,同古人說話時貫用的高頻調相比,顯得格外柔潤。
所以塤特別受到古人的推崇。 ------------------------------------- 那顫顫的泥塤,如飲泣般的淚輕輕滑落,古琴壹弦弦撩撥在心上,密密綿綿,輕輕壹觸便感知著那份叫人落淚的潮意。
它以瑟瑟琴聲繪出壹個靈魂無形的傷口,並且永遠呼痛。 音樂,流過心間,總會有痕跡,卻說不出哪裏有壹個傷口,在輕輕輕輕地痛。
手有壹支燭,未點;心中壹管簫,不吹;而等著的壹個人,今世不再來。
壹個癡情的王子,壹個美麗的公主,壹個威武的勇士,壹個殘暴的君王,壹段生死纏綿的愛情,影片《阿育王》向我們描繪了壹幅蕩氣回腸的歷史愛情畫卷。 看完這部電影,人已經是淚流滿面。
壹個在錯以為愛人已經死去的無限悲慟裏折磨著自己,另壹個在茫茫人海裏跋山涉水尋找親親愛愛的人,彼此苦苦的思念痛斷心腸。誰又曾想最終竟然在戰場上兵戎相見。
當帕瓦奇公主哭倒在阿育王懷裏,大聲地責問妳為什麽不來,我到處在找妳,我壹旁觀望的心簡直要碎了,當阿育王跪倒在公主面前懇求其原諒之時,淚水傾瀉而出,難以偈制。
在中國,似乎。
6. 關於塤的資料
塤是古代重要的氣吹樂器,多為陶制,形制多種
漢代出現七孔陶塤,近代塤的使用漸少。>>
塤:古代重要的氣吹樂器之壹,最早的塤源於古代先民的狩獵工具——石流星(壹種球形飛彈),遠古多為石制、骨制,後來逐漸改用陶土燒制而成,以模擬禽鳥鳴聲,作為誘捕禽鳥的輔助工具。形制有管形、橄欖形、魚形、圓錐形等多種。頂端均有壹個吹孔,塤體上有的無按音孔,有的則有若幹個音孔,多為陶制品。目前發現最為古老的塤,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發現的7000多年前的橢圓形壹孔陶塤;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兩個陶塤,距今已有6700多年,壹個無音孔,壹個壹音孔,能吹出小三度音程,即兩個音。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在今天山西萬泉縣荊村和太原市郊義井村,發現壹種二音孔陶塤,能吹三個音。
塤的發展是在進入奴隸社會之後,甘肅玉門火燒溝文化遺址的平民墓中,出土了二十多個彩陶塤,其形體呈魚形,魚嘴為吹孔,塤體上有三個按音孔,能吹出相當於後世五聲音階中的do、mi、sol、la四個音,有的還可吹出fa音;演奏家拿到國外表演,曾被譽為“音樂史上最古遠的文明”。
商代的塤的造形已比較穩定,發音孔增多,發音能力增強,表現力大大提高,河南輝縣琉璃閣殷墓出土的五音孔陶塤、河南安陽小屯婦好墓出土三枚壹套的陶塤和殷墟1001大墓出土獸面紋骨塤,有五個音孔,已能演奏八度內的各個半音。
在周代的樂器八音分類中,塤被列為土類樂器,是我國第壹部民歌總集《詩經》中所載的29種樂器之壹、塤無定制,它的外形、大小和音域多種多樣。我國古代音樂有雅樂、頌樂之分,當塤作為樂器進入宮廷樂隊以後,也根據這兩種音樂的需要,而有了雅塤、頌塤之分。雅塤形體較大,狀如鵝蛋,音響渾厚低沈;頌塤形體較小,狀如雞蛋,發音高於雅塤。塤用於雅樂部,常常與篪配合演奏。古時把塤、篪兩種樂器視為兄弟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