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枚冠軍獎牌意味著什麽
8月11日,是北京奧運會男子10米氣步槍決賽的日子,雅典奧運冠軍朱啟南以資格賽第二的成績晉級決賽,但最終以699.7環不敵印度黑馬賓德拉(700.5)摘得銀牌,賽後當現場觀眾齊聲高喊“朱啟南,加油!”來安慰獲得銀牌的他時,朱啟南真情流露,淌下了男兒淚。
自北京奧運會開賽以來,我們不僅見證了國旗壹次次升起,金牌壹塊塊被收入囊中,同時也看到了壹些力求衛冕的奧運健兒未能復制雅典神奇。從杜麗失利後在鏡頭前掩面痛哭,到朱啟南奪銀淚灑頒獎臺,這些沒有掩飾的“失態”畫面也壹次又壹次震撼著國人的心。
讓人欣慰的是,在杜麗、朱啟南等名將惜敗而歸忍不住淚流滿面之際,迎接他們的已不再是責怪和惋惜,而是安慰、理解和鼓勵。勝固可喜,敗亦坦然,這是壹種可喜的成熟穩重,是壹種巨大的社會進步,讓我們看到國人對體育全新的認識和對失意者的人文關懷。
在被戲稱為“憤青集中營”的互聯網上,海量的寬容和鼓勵比比皆是。有的稱杜麗仍是“我們心中的神槍手”,依然希望把掌聲與鮮花送給她;還有網友自稱“南瓜”,以“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等歌詞來力挺朱啟南。
不可否認,追求更好的成績、登上更高的競技舞臺是杜麗、朱啟南以及所有運動員畢生的追求,而能在奧運會的舞臺展示自我、挑戰自我並最終突破自我是他們終生的夢想,也是世人對他們的最大認同。因而,對於獲勝者的贊美甚至崇拜,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使然,無可厚非。
然而,金牌並不是衡量運動員人生成敗的唯壹指標,那些銀牌和銅牌,甚至“沒牌”,壹樣的閃著金光,因為這金光來自他們青春和汗水的結晶,而非金屬本身所散發出來的光輝。能在此情此境下學會並表達我們的寬容與鼓勵,是北京奧運會帶給我們的最大的財富。
獎牌散發初來的金光固然耀眼,可以給人帶來無盡的浮華,但從另壹個角度講,對失利者的撫慰要比對獲勝者的贊美更動人、更有意義,而“寬容”便是壹枚含金量最高的另類獎牌。
用更多的平常心,更多的寬容和理解來看待比賽,在為勝利者搖旗吶喊、歡呼雀躍的同時,也要給失利者以足夠的寬容、熱烈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