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如何分清是自己人
拿中原軍隊來講,壹般都是片甲,制作成分主要是竹片,然後用動物的脛串制而成,行動方便,輕,防砍不防射和穿刺。
盔甲最早樣式來源於七國爭霸,或兵馬俑就可以看見完整樣式,顏色呈深褐色,頭盔多數為皮盔或布帽,只有校尉以上才配有鐵盔,青銅盔。根據兵種能力而定,越高的兵種裝備自然越好,青銅甲,鐵甲不定,還有七國爭霸中的吳國,曾采用犀牛皮制甲,當然,大部分士兵采用的都是竹片甲和牛皮泡制的片甲。樣式方面基本差不多。(這裏不包括元朝和清朝)
至於元朝軍隊,是仿漢人做的盔甲,但胸口喜歡帶有護心鏡,早期的蒙古部落,基本沒有什麽盔甲,即使有,也是三四層皮革縫制而成的所謂皮甲,做工質量很差,頭盔也多數為帶氈帽的鑲釘皮鍋盔。
清朝的軍隊裝備也是仿漢的,胸口也有護心鏡,不過在脖頸處做了壹些改動,將士兵的脖子完全護住(參照八旗軍的盔甲)
中國古代還使用過棉甲(壹種加厚的棉布甲,可以簡單的防砍,不防刺,防禦很弱),藤甲(參照早期的雲南部落士兵盔甲,跟編制筐子壹個原理,防砍,防射,不防火)
甚至有些地方太窮,就用倆塊木板做盔甲。
這麽看來,不知道樓主看懂沒,僅僅就盔甲樣式就已經很容易區別敵我了,其次就是旗幟,和軍服顏色,古代通常用綠色,紅色,黑色軍服顏色偏多。
除士兵盔甲衣著,旗幟以外,很多步兵配有盾牌,盾牌上的紋章(花紋)也可以很好區分。
好了,這是亞洲的古代軍隊。
下面說說歐洲古代的裝備。
歐洲與亞洲不太壹樣,盔甲樣式極度相似,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古希臘文化基本遍布整個地中海,並不是它自己的影響力大,而是源自於消逝的米諾斯文明(不懂就百科吧),古希臘文化是米諾斯文明的延續,整個地中海的國家,包括現今的中東地區,在當時都采用希臘式盔甲。
主要有倆種參照:
斯巴達重步兵
雅典重步兵
這倆個比較有代表性,大部分士兵裝備與雅典軍隊裝備大同小異,區分嘛,壹個是顏色,雅典喜歡藍色和白色軍服,斯巴達壹片紅,盾牌,雅典喜歡把戰神,米陶洛斯畫在盾牌上,斯巴達是△標誌。
其次盔甲樣式,大部分希臘軍隊裝備樣式與雅典想同,皮甲多,銅甲少,喜歡帶面具盔,鍋盔。
斯巴達頭盔(名字忘了),樣式很特別,整個希臘這種頭盔都不多。
胸甲喜歡采用肌肉外形的盔甲(看起來胸肌特發達那種)
哦,對了,這裏提壹下埃及,埃及步兵的盔甲就是雅典的那種盔甲,區別在於腦袋喜歡包頭巾,頭巾樣式也是埃及獨有的,至於埃及文化,別相信歷史書,因為至今都沒確定埃及文化究竟繼承於哪裏。
羅馬不屬於希臘文化,它是獨立的拉丁文化,雖然大部分都是仿希臘文化(建築,服裝,早期盔甲,甚至包括早期的萬神殿)馬略改革之前,羅馬士兵盔甲樣式與古希臘大同小異,馬略改革之後,羅馬士兵主要采用自制的羅馬制式板甲與鎖子甲,(鎖子甲來源並不明確,早期使用這種盔甲的,主要是羅馬和凱爾特人,還有遠在東方的波斯帝國,據說中國古代也有鎖子甲)
羅馬人的頭盔其實也是仿希臘式頭盔,做了壹點改進,當然,羅馬最出名的還是大方盾,看到那盾牌,誰都不可能認錯,騎兵采用橢圓形大盾。軍服以紅色為主。內戰時期有黃色軍服和藍色軍服。
早期的凱爾特人,部落戰爭區分,壹個是軍服,壹個是戰妝,例如面鯨族,喜歡塗藍色顏料在臉上和身上,高盧人喜歡在臉上塗白色顏料,或黑色淤泥,也是壹種區分方法,要麽就是圖騰了,早期蠻族是沒有旗子的,主要是圖騰,壹根棒子上面插著腦袋或者壹堆牙齒,或某個動物的頭顱就是旗幟了。
中世紀的歐洲軍隊,比較難區分,裝備樣式基本壹模壹樣,所以有了戰袍(也可以叫紋章袍)所有的士兵在盔甲外面套壹件無袖長袍,袍子上的花紋代表著所屬國家,所屬陣營,所屬的貴族勢力。
沒有的,可能是雇傭軍,也可能是流寇,但壹般倆軍交戰,沒有也會臨時補發的,為了區分。
至於誤傷這點,永遠不可能避免,有的時候明明知道,還會故意誤傷。
唯壹區別就是傷亡率了。
早期誤傷就是投石機和弓箭,落石,這些東西沒個準頭,誤傷太正常。
熱兵器出現以後,誤傷就是火炮,早期火槍的誤傷不多,射速慢,上彈死慢,所以壹般不會打歪。但火炮的準頭……
第壹次世界大戰時期,主要誤傷還是火炮,其次是機槍,早期的格林機槍(加特林機槍原型),準頭相當糟糕,主要負責火力壓制,所以誤傷……也正常吧。
第二次世界大戰,誤傷的就更多了,不僅是火炮,坦克,轟炸機,戰艦,都有誤傷,只是打的太慘,很多事情,不願意提及罷了。
現代戰爭也有誤傷,不過多數為情報錯誤,過度緊張造成,比起以往,強太多了,至少誤殺可以大大降低了